潘红霞
- 作品数:7 被引量:56H指数:3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脊髓损伤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3
- 2018年
- 目的 :分析脊髓损伤患者伴发静脉血栓的临床相关因素,以更好地防治脊髓损伤患者的静脉血栓。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5年1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165例脊髓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按有无静脉血栓(venous thrombosis,VT)分为VT组和非VT组,分别统计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原因、既往史、骨折情况(无骨折、单纯椎体骨折及多发骨折)、脊髓损伤程度(ASIA分级)及平面(C1~C7、T1~T12及L1~S5)、并发症、手术开展时间、康复介入时间等临床指标,并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行X列表的卡方检验,检验标准α=0.05,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采用两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入组患者165例,VT组82例,非VT组83例,其年龄、既往史、性别、临床并发症等基线指标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开展时间单因素分析时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χ2=8.682,P=0.034),但在回归分析中显示无统计学差异(OR=0.432,P=0.149);骨折情况(OR=2.526)、脊髓损伤程度(OR=-0.637)、康复介入时间(OR=-0.706)方面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损伤程度重、多发骨折的脊髓损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相对较高,早期康复介入并采用综合预防和管理措施有利于减少静脉血栓形成,更有利于后期功能康复。
- 潘红霞丁明甫魏全何成奇
- 关键词:脊髓损伤静脉血栓
- 电刺激在脊髓损伤康复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23年
-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青壮年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一项基于人群的回顾性研究报告称,2011—2020年每百万人中约有27人患有SCI。SCI最常见原因包括跌倒、暴力、道路交通事故和运动^([1])。SCI通常会导致生产力下降、生活质量下降和高昂的医疗保健费,从而给个人和公众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然而,由于其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尚无可用于SCI恢复的最佳治疗方法。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促进功能恢复仍是治疗的关键。电刺激已被广泛用于SCI后的康复训练。
- 孙欣潘红霞黄礼义魏全
- 关键词:病理生理机制脊髓损伤电刺激道路交通事故SCI
- 外伤后影像学阴性截瘫的诊治与康复一例
- 2021年
- 病例介绍患者,女,17岁,学生,因"外伤后腰背部疼痛、双下肢无力、感觉障碍5 d"于2019年4月13日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患者于入院前5 d坐凳子上被人从后方抱起,不慎跌落,具体着地位置不能描述;随即出现胸背部剧烈疼痛,腰部不能直立,不能准确回忆当时是否存在感觉障碍;跌落后3 h内逐步出现双下肢无力、胸腹部及以远感觉消失,无意识障碍、恶心、呕吐及发热等不适。
- 潘红霞丁明甫丁明甫魏全黄亚琴
- 关键词:暗示疗法
- 脊髓损伤患者静脉血栓性疾病防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9年
- 脊髓损伤患者为住院患者中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sis embolism,VTE)的高危人群。VTE是住院患者非预期死亡和围手术期意外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因此脊髓损伤伴VTE患者值得重点关注。近年学者们对VTE的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制及预防等都有更深入了解,对于静脉血栓的治疗也有更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包括基础预防、药物预防及治疗、介入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无创性检查、治疗性新技术的出现以及新型口服抗凝溶栓药的研发也极大地推动了VTE的防治。同时,对于VTE的防治体系建设也已从单学科工作逐步发展到多学科、多职系、医患共同合作模式,从以科室为主导的临床综合管理模式,改变为以医院甚至更高级别职能部门为主导的多层级管理模式,这些措施都不同程度地进一步优化了静脉血栓临床防治管理工作。
- 潘红霞丁明甫何成奇
- 关键词:静脉血栓性疾病脊髓损伤医疗管理
- 不同病因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动力检查的结果比较和分析被引量:15
- 2021年
- 目的分析不同病因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动力检查结果的特点。方法选取NB患者347例,其收集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和临床资料。根据病因将347例患者分为颅脑病损组(IL组)152例与脊髓损伤组(SCI组)195例,并分别按尿失禁和尿潴留进行亚分组,另按病程将其分早期(≤30 d)、中期(31 d~90 d)、后期(≥91 d)。采用国际尿控协会(ICS)指南对347例患者进行尿流动力学评估,另采用Williams标准评估患者的括约肌功能,并进行比较。结果IL组和SCI组患者中,尿失禁患者的膀胱安全容量、Williams评分和逼尿肌活跃率与组内尿潴留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组患者早、中、后期的膀胱安全容量、早期的Williams评分以及早、中期的逼尿肌活跃率与SCI组同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组患者能够准确配合膀胱感觉功能检查有144例,其中膀胱感觉正常24例,消失49例,减退68例,敏感3例;SCI组患者能够准确配合膀胱感觉功能检查有190例,其中膀胱感觉正常8例,消失96例,减退70例,敏感16例。2组患者不同膀胱感觉的安全膀胱容量组间和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病因NB患者的下尿路功能状态差异明显,IL组患者神经源膀胱功能障碍早期逼尿肌活跃明显,安全膀胱容量小,应加强早期关注;神经源性膀胱充盈期感觉功能障碍者不宜依据患者主观感受进行排尿时机选择,需根据尿动力检查等客观评估制定管理方案。
- 潘红霞熊峰张建梅蒋春燕丁明甫魏全
- 关键词:神经源性膀胱尿流动力学检查
-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管理及治疗
- 潘红霞丁明甫何成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