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尹紫薇

作品数:3 被引量:13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 2篇降水
  • 1篇蒸散
  • 1篇蒸散量
  • 1篇湿润指数
  • 1篇特征及成因分...
  • 1篇作物蒸散量
  • 1篇温带
  • 1篇温带地区
  • 1篇界限温度
  • 1篇降水量
  • 1篇贡献率
  • 1篇干旱
  • 1篇干湿气候
  • 1篇PENMAN...
  • 1篇参考作物
  • 1篇参考作物蒸散
  • 1篇参考作物蒸散...

机构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3篇邵长秀
  • 3篇潘学标
  • 3篇尹紫薇
  • 2篇胡琦
  • 2篇徐琳
  • 2篇魏培
  • 1篇潘志华
  • 1篇姜会飞
  • 1篇乔宇
  • 1篇董蓓
  • 1篇胡莉婷

传媒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资源科学

年份

  • 3篇201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中国温带地区不同界限温度下农业热量资源的时空演变被引量:24
2017年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农业生产面临较大风险,研究农业热量资源的时空演变对农业生态环境、作物布局和种植制度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中国温带地区及外延200km范围内840个气象站点1960—2015年逐日气温资料,采用气象插值软件ANUSPLIN空间插值,基于偏差法计算了格点尺度稳定通过不同界限温度(≥0℃、5℃、10℃、15℃和20℃)的起止日期、持续日数和积温,综合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热量资源的时空格局及不同时段一年两熟制、冬小麦和春玉米可种植区的变化。结果表明:温带地区均呈现出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和积温增加的趋势,≥15℃的热量资源变幅最大;不同界限温度初日自南向北推迟,终日提前、持续日数和积温逐渐减小。起止日期和积温年代距平从1990年开始正负转变,1960—1980年与2000年以后差异显著;寒温带持续日数和积温低值区域减少、中温带和暖温带高值范围增大。时段Ⅱ(1990—2015年)温带地区一年两熟制、冬小麦和春玉米可种植区相比时段Ⅰ(1960—1989年)存在不同程度北扩。
张煦庭潘学标徐琳魏培胡琦尹紫薇邵长秀
关键词:温带地区界限温度气候变化
基于降水蒸发指数的1960-2015年内蒙古干旱时空特征被引量:50
2017年
内蒙古地区农业以草原畜牧业和旱作农业为主,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特别是干旱的影响。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研究该地区干旱时空格局特征,对当地采取适应气候变化对策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明确内蒙古地区不同时间尺度干旱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该文选取1960-2015年内蒙古地区46个气象站点逐月气象观测数据,计算不同时间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结合Mann-Kendall检验、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解、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REOF)分解、干旱评价指标等方法,分析了内蒙古地区56 a来干旱时空格局特征,讨论了干旱特征与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来看,内蒙古地区干旱逐渐减轻,1976年发生突变;四季均呈变湿趋势,春季显著;全区干旱强度基本为轻旱和中旱,主要为局域性干旱和全域性干旱。从空间分布来看,内蒙古地区整体上呈西部干旱缓解、东部干旱加剧的趋势;夏季整体干旱显著加重,秋季次之,春季和冬季以减轻为主。按照干旱区域敏感性强弱可将内蒙古地区分为西部区(I区)、中部区(II区)、东北部北区(III区)和东北部南区(IV区),其中I、II区干旱逐渐减轻,III、IV区呈偏干趋势。56 a来SPEI与PDO指数存在同相位关系,PDO指数冷相位时,内蒙古地区全区偏干,反之则偏湿。研究结果可为内蒙古地区水热状况的科学评估及干旱的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
张煦庭潘学标徐琳魏培尹紫薇邵长秀
关键词:干旱气候变化降水PENMAN-MONTEITH公式
1961-2014年中国干湿气候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62
2017年
利用全国701个气象站点1961-2014年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基于降水量和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计算的湿润指数研究了近54a中国干湿气候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敏感性和贡献率法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主要气象因子对ET_0的影响,对干湿气候变化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全国气候在3个时间段(时段1:1961-1980;时段2:1981-2000;时段3:2001-2014)中经历了变湿到变干的过程;不同地区干湿状况变化差异很大,干旱趋势主要发生在中国的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1961-2014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ET_0呈显著下降的趋势,61.6%的站点出现"蒸发悖论"现象。南方大部分地区和新疆的西北部由于降水量增加和ET_0减少,气候变湿;西北和西南大部分地区由于年降水量减少和ET_0增加,气候呈显著变干的趋势。ET_0对相对湿度的变化最敏感,风速的负贡献率是引起ET_0变化的主导因子。研究时段内风速和日照时数的减少对ET_0的负效应超过温度上升对ET_0的增大作用,导致全国ET_0总体呈下降趋势。
胡琦董蓓潘学标姜会飞潘志华乔宇邵长秀丁梦琳尹紫薇胡莉婷
关键词:降水量参考作物蒸散量湿润指数贡献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