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德国小蠊
  • 1篇杀灭
  • 1篇杀灭率
  • 1篇杀灭效果
  • 1篇流行病
  • 1篇流行病学
  • 1篇流行病学特征
  • 1篇麻疹
  • 1篇麻疹流行
  • 1篇麻疹流行病学
  • 1篇灭效
  • 1篇灭治
  • 1篇控制策略

机构

  • 2篇咸宁市疾病预...

作者

  • 2篇周红俊
  • 2篇刘城
  • 1篇李华民
  • 1篇高燕
  • 1篇陆剑波
  • 1篇安锋涛

传媒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公共卫生与预...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咸宁市2007-2011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了解咸宁市近5年麻疹疫情流行规律,为调整控制与消除麻疹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咸宁市2007-2011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咸宁市2007-2011年麻疹疫情以散发为主,共报告发病885例,死亡3例,年均发病率为7.10/10万,其中2009年发病率最高(15.54/10万),2011年发病率最低(0.08/10万),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6.77,P=0.00)。流行季节以4~7月春夏季节为主,2007年因局部暴发的发生存在两个流行高峰;发病地区以崇阳、咸安、通城三个地区为主,占总发病数的84.63%(749/885);农村病例多于城镇病例,比例为1.38:1(513/372),流动人口占有一定比例(16.95%);发病最大年龄为80岁,最小发病年龄为2月龄,多为15岁以下儿童,占总发病数的87.12%(771/885),主要集中在8月龄~5岁的小年龄组儿童,占总发病数的63.84%;≥8月龄病例中有明确麻疹疫苗免疫史者99例,占15.11%,无免疫者248例,占37.86%,免疫史不详者308例,占47.02%;8月龄~14岁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460例,占该年龄组病例的82.59%。结论咸宁市麻疹发病模式属于小年龄组发病模式,常规免疫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必须做好适龄儿童常规免疫,达到并保持高水平的接种率。
陆剑波刘城周红俊
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控制策略
六种杀蟑毒(胶)饵对德国小蠊的灭治效果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通过室内药效试验和现场药效测定,筛选出对德国小蠊灭治效果较好的杀蟑毒(胶)饵。方法参照GB/T 13917.7-2009《农药登记用卫生杀虫剂室内药效试验及评价第7部分:饵剂》和GB/T 27783-2011《卫生杀虫剂现场药效测定及评价杀蟑毒(胶)饵》进行药效测试。结果室内药效试验表明,2号杀蟑毒饵(2%乙酰甲胺磷+0.5%灭幼脲)的杀灭速度最快,24h杀灭率达到100.00%,显著高于1号(2.15%吡虫啉)、3号(1%毒死蜱)、4号(0.05%氟虫腈)、5号(6 000PIB/g蟑螂病毒)和6号(2%氟蚁腙)杀蟑毒(胶)饵(χ^2值分别为199.74、64.76、63.16、55.38和7.50,P值均<0.05)。6号杀蟑毒(胶)饵42 h杀灭率达到100.00%,其对德国小蠊雄性试虫的杀灭速度较雌性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现场药效测定结果,2号杀蟑毒饵的杀灭率最高,施药后30天达100.00%,1号杀灭率最低,30天杀灭率仅为67.58%,其他4种杀蟑毒(胶)饵施药后30天的杀灭率均达85%以上,现场杀灭效果良好。结论 2%乙酰甲胺磷和0.5%灭幼脲复配的2号杀蟑毒饵对德国小蠊的杀灭效果较好,其次是有效成分为2%氟蚁腙的6号杀蟑胶饵,二者为不同剂型,适用场所不同,可作为灭治德国小蠊首选药物。
高燕李华民周红俊周子龙郑建忠安锋涛刘城
关键词:德国小蠊杀灭率杀灭效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