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志鹏

作品数:7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鼢鼠
  • 6篇高原鼢鼠
  • 4篇高寒草甸
  • 4篇草甸
  • 2篇营养生态
  • 2篇营养生态位
  • 2篇生态位
  • 2篇土壤
  • 2篇祁连山东段
  • 1篇多样性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有毒植物
  • 1篇生态位特征
  • 1篇生态学
  • 1篇生态学研究
  • 1篇食性
  • 1篇水肥
  • 1篇同位素
  • 1篇土壤水
  • 1篇土壤水肥

机构

  • 7篇甘肃农业大学
  • 2篇青海大学

作者

  • 7篇花立民
  • 7篇王志鹏
  • 5篇周睿
  • 4篇楚彬
  • 4篇周延山
  • 4篇姬程鹏
  • 3篇田永亮
  • 3篇周建伟
  • 2篇王婷
  • 1篇刘丽

传媒

  • 4篇草原与草坪
  • 1篇兽类学报
  • 1篇青海畜牧兽医...
  • 1篇草地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祁连山东段高原鼢鼠暖季活动节律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8
2018年
动物活动节律是在光周期、外界环境和内在生理机制共同调节下,动物表现出的休息和活动规律,它可以反映出动物个体营养状况、生存压力及社会地位等信息,是研究动物生态行为策略的重要依据(孙儒泳,2006)。尚玉昌(2006)认为温度和光照强度变化直接影响动物行为,而食物资源和天敌数量变化则能间接影响动物行为。
姬程鹏周建伟楚彬周睿王志鹏王婷田永亮周延山花立民
关键词:活动节律高原鼢鼠土壤温度
基于小尺度的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扩散初探被引量:2
2020年
为明确高原鼢鼠在时间和空间小尺度上的扩散特征,本研究自2014—2015年在祁连山东段选择3处不同种群密度的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连续分布区,采用标志重捕、无线电追踪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高原鼢鼠扩散与种群密度的关系、扩散性别及其扩散时间。结果表明:高原鼢鼠在不同种群密度下均发生扩散,高密度区扩散个体比例相对较高;高原鼢鼠雄性重捕率(5.9%)低于雌性(16.9%),雄性失联率(58.3%)高于雌性(28.0%),并且雌、雄个体平均分配指数分别为1.086±0.385和-1.390±0.786,表明高原鼢鼠存在偏雄性扩散;2015年6—10月高原鼢鼠个体消失率(0.500)高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5月(0.367)以及2015年5—6月的个体消失率(0.286),2015年6—9月高原鼢鼠重捕率从40.0%下降至0%,失联个体比例从52.6%上升至85.7%,表明高原鼢鼠可能在6—9月进行扩散。
楚彬刘丽姬程鹏周延山周建伟王志鹏花立民
关键词:扩散高原鼢鼠高寒草甸种群密度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高寒草甸高原鼢鼠营养生态位特征
2024年
【目的】分析啮齿动物营养生态位特征,了解动物所占据的营养层,揭示啮齿动物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食物资源利用变化。【方法】以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栖息的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为研究对象,采用贝叶斯碳氮稳定同位素质量平衡混合模型,分析高原鼢鼠不同组织的食性信息及其营养生态位特征。【结果】高原鼢鼠不同组织中同化的食物种类基本一致,但在食谱中的贡献率各有差异。地上部分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在血液(24.33%)、肌肉(19.63%)和毛发(14.00%)组织中的贡献率均最高;地下部分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在不同组织中的贡献率均最高,分别为66.01%,17.79%和10.72%。不同组织中同化食物种类和营养生态位宽度变化一致,在植物地上部分表现为血液(8种,1.742)<肌肉(10种,2.049)<毛发(13种,2.227)组织,植物地下部分为血液(5种,1.100)<肌肉(14种,2.370)<毛发(15种,2.469)组织,且地上和地下植物在高原鼢鼠血液组织(1.100)中的生态位重叠度远低于肌肉(0.447)和毛发(0.566)组织。【结论】高原鼢鼠各组织代表的不同时间尺度的食性信息中,短期食性(血液组织)中同化物种数较少,生态位宽度较小。而在长期食谱(肌肉和毛发组织)中食物种类广泛,生态位宽度变大。且地上和地下植物在高原鼢鼠短期食性中生态位重叠度远低于长期食性。鉴于高原鼢鼠的采食习性,建议在高原鼢鼠危害严重区域,可以通过补播禾本科等优良牧草,降低高原鼢鼠优质食物在其栖息地植物群落中的比例,达到防治高原鼢鼠危害的目的。
周睿王志鹏王志鹏花立民汪海波
关键词:高寒草甸高原鼢鼠食性营养生态位稳定同位素
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高原鼢鼠和白牦牛营养生态位及其种间关系
2023年
了解同域分布的高原鼢鼠和家畜的营养生态位关系,对于正确认识高原鼢鼠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位置,以及科学界定其危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同域分布的高原鼢鼠与白牦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稳定性同位素(13C和15N)技术研究二者的营养生态位及其种间关系。结果表明,高原鼢鼠食物源中的15N和13C稳定同位素在其肌肉中富集的时间最短,在毛发和骨骼中富集的时间最长,而白牦牛食物源中的15N和13C稳定同位素在其毛发中富集的时间最短,在肌肉和骨骼中富集的时间最长;白牦牛各组织中,肌肉组织的营养层次(NR)、摄食来源的多样性水平(CR)、δ13C/δ15N围成的总面积(TA)和校正后的总面积(SEAC)最高,其次是骨骼组织,在毛发中最低,而在高原鼢鼠各组织中,骨骼组织的上述4种生态位指标最高,其次是肌肉组织,在毛发中最低;2种食草动物只有在肌肉组织中有生态位重叠,重叠面积为0.192‰2,分别占白牦牛和高原鼢鼠生态位面积的10.15%和31.32%,毛发和骨胶原组织中无生态位重叠。综上所述,同域分布的高原鼢鼠和白牦牛的营养生态位在短时间尺度上存在重叠,而在长时间尺度上存在明显分化现象。
周睿花立民花立民王志鹏唐燕花邹小玉杨志财
关键词:高寒草甸高原鼢鼠白牦牛营养生态位
无线电追踪技术在高原鼢鼠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7年
从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活捕、麻醉以及无线电发射器佩戴方式3个方面研究了无线电追踪技术在高原鼢鼠生态学中的应用。结果表明:高原鼢鼠无损伤活捕是无线电追踪技术实现的前提,利用自制的活捕笼的平均捕获率为44.12%。麻醉剂使用量和麻醉时间与高原鼢鼠体重密切相关,当高原鼢鼠体重在150g以下,乙醚用量为0.75~1.20mL,麻醉时间为30~45s;体重在150~270g时,乙醚用量为1.3~1.6mL,麻醉时间为30~55s;体重在270~350g时,乙醚用量1.6~2.0mL,麻醉时间为45~60s。无线发射器以环腋下斜跨式为主,且应在佩戴后30d进行重捕,更换项圈以利于长期监测。基于以上结果,提出了适合于高原鼢鼠无线电追踪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以期为国内学者研究高原鼢鼠或类似地下鼠生态学研究提供借鉴。
姬程鹏周建伟楚彬周延山周睿王志鹏田永亮王婷花立民
关键词:高原鼢鼠
高原鼢鼠挖掘活动对采食洞道土壤水肥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为了解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挖掘活动对采食洞道土壤水肥的影响,在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同一放牧强度区,对高原鼢鼠活动洞道、非活动洞道、无洞道土壤的容重、水分、有机质、全氮以及速效N,P和K含量进行了测定,并通过One-Way ANOVA检验和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高原鼢鼠的挖掘活动对土壤速效P、K无显著影响(P〉0.05),但会增加洞道土壤容重及20~30cm土层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含量(P〈0.05),减少0~1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及速效氮含量(P〈0.05),导致洞道土壤部分营养成分垂直方向的变化。
田永亮姬程鹏楚彬周延山王志鹏周睿花立民
关键词:高原鼢鼠土壤水肥
不同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有毒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6
2019年
通过研究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不同放牧强度下有毒植物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结果表明:轻度放牧区有毒植物3个生物多样性指数均较高,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都显著性高于其他3个放牧区,但Peilou指数与中度放牧区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轻度放牧区内有毒植物月份间变幅较大且差异显著(P<0.05)。过度放牧区有毒植物的3个多样性指数在6,7和8月都显著性高于中度和重度放牧区(P<0.05),但在10月显著低于其他3个放牧强度下有毒植物的生物多样性(P<0.05);同时过度放牧区内有毒植物丰富度月份间变幅最大且差异显著(P<0.05)。中度和重度有毒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较低,在6~8月,中度放牧区有毒植物的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低于其他3个放牧区,但Peilou指数较高;同时中度和重度放牧区生物多样性指数月份间变幅较小。
王志鹏张兆杰花立民
关键词:高寒草甸有毒植物群落特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