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游红俊

作品数:3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防科技技术预先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篇体系结构
  • 2篇可重构
  • 2篇级设计
  • 1篇动态可重构
  • 1篇多线程
  • 1篇硬件
  • 1篇软硬件
  • 1篇软硬件协同
  • 1篇系统级设计
  • 1篇线程
  • 1篇可扩展
  • 1篇即插即用
  • 1篇架构
  • 1篇架构模型
  • 1篇编程
  • 1篇编程模型

机构

  • 3篇复旦大学
  • 2篇上海航天电子...
  • 1篇上海卫星工程...

作者

  • 3篇周学功
  • 3篇游红俊
  • 2篇陈伟男
  • 1篇彭澄廉
  • 1篇王颖
  • 1篇成飞

传媒

  • 1篇系统工程与电...
  • 1篇小型微型计算...
  • 1篇计算机辅助设...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支持动态可重构的软/硬件统一多线程编程模型被引量:4
2009年
针对可重构系统中的数据流驱动应用,提出支持动态可重构的软/硬件统一多线程编程模型SHUMDR及其层次化实现.通过硬件线程接口设计、操作系统内核扩展,便于设计人员以统一的线程视图描述应用的软硬件划分.以数据加密/解密为例进行测试的结果表明,统一线程抽象带来的时间开销和空间资源占用率较小,该模型在探索编程灵活性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兼顾硬件的效率.
王颖周学功游红俊彭澄廉
可扩展的航天器电子系统架构模型被引量:5
2013年
航天器电子系统架构是航天器能够进行在轨模块外部更换的关键技术之一。传统的航天器电子系统架构不具备可扩展性,难以满足航天器在轨服务期间功能模块改变、有效载荷等下位机数量和类型的功能变换和功能扩展的需求。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种可扩展的航天器电子系统架构模型。该架构遵循层次化总线通信原则,通过电子数据表格(electronic data sheet,EDS)和下位机任务桩来对下位机进行动态维护管理,将下位机的电源配置和管理功能从硬件模块层提升到平台软件层实现,为不同的在轨服务需求提供了实用解决方案。该模型可以有效实现不同功能模块和下位机之间的自动集成,使在轨外部模块更换成为可能。
游红俊陈伟男周学功卫新国成飞蔡曦
关键词:系统级设计体系结构即插即用
在轨可更换单元的体系架构模型
2013年
在轨可更换单元(Orbital Replacement Unit,ORU)体系架构是航天器电子系统能够进行在轨模块内部更换的关键技术之一.传统航天器电子系统硬件模块单元不具备内部可更换性和可扩展性,难以满足航天器自主在轨服务期间单元内部功能改变和功能扩展的需求.提出一种在轨可更换单元体系架构模型.该架构基于多核技术,遵循模块化原则,对航天器电子系统ORU的可更换部分采用具备部分动态可重构(dynamic partial reconfiguration,DPR)的FPGA,将实现功能可变部分的硬件任务配置流作为资源,采用软硬件协同机制来对硬件任务进行替换和维护,为不同的在轨服务需求提供了实用解决方案.该模型可以实现硬件任务的动态管理,使在轨内部模块更换成为可能.
游红俊陈伟男周学功宋晓东
关键词:体系结构软硬件协同可重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