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
- 作品数:4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 氧化时间对生物柴油性能及排放的影响被引量:2
- 2017年
- 生物柴油在存储和运输过程中会发生氧化,使其密度、黏度以及氧化安定性指标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应用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手段,分析不同氧化时间的生物柴油的微观表面官能团和黏度、密度等指标的变化规律;通过台架试验,进行186F柴油机燃烧生物柴油的性能、排放污染物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生物柴油的黏度、密度等理化指标升高;同时,生物柴油组分中不饱和脂肪酸的C=C吸收峰峰值降低,饱和度增加,表面官能团—OOH吸收峰峰值增加,生物柴油中还原性物质增加,氧化安定性变差。氧化安定性差的生物柴油导致其排放的HC、烟度、颗粒数增加,NO_x有所降低;不同转速的负荷特性,有效燃油消耗率均有所增加。标定工况时,燃烧氧化720h和氧化2160h的生物柴油,有效燃油消耗率分别增加1.51%和3.45%。
- 王忠杨丹冯渊李瑞娜何丽娜
- 关键词:柴油机生物柴油氧化安定性饱和度
- 甲醇/生物柴油燃烧颗粒的结构特征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为探讨甲醇对生物柴油颗粒形成的作用机理,采用扫描电镜(SEM)与X射线小角散射(SAXS)相结合的方法,针对颗粒的微观形貌以及孔隙结构,分析了甲醇对生物柴油燃烧颗粒的散射强度、回转半径、平均半径等参数的影响;通过引入分形理论,探明不同甲醇掺混比的生物柴油燃烧颗粒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SAXS的粒径测量结果与电镜图像上的测试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生物柴油燃烧颗粒表面附着较多的未燃可溶有机物,促进了颗粒间的凝并与生长,形成的颗粒粒径较大;随着生物柴油中甲醇掺混比的提高,燃烧颗粒的散射强度逐渐增强,回转、平均半径逐渐减小,通过回转半径求得的B100、BM10、BM20燃烧颗粒的平均半径分别为17、16.4、15.9nm;随甲醇掺混比的增加,颗粒的质量分形维数逐渐增大,表面分形维数逐渐减小,生物柴油中掺混甲醇后,燃烧产生的颗粒结构变得更加紧凑,质量分布更加均匀。该研究可为在控制NOx排放的基础上降低柴油机颗粒排放提供参考依据。
- 瞿磊王忠李瑞娜李铭迪杨丹
- 关键词:生物柴油甲醇小角散射结构特征
- 甲醇掺混比对甲醇/生物柴油混合燃料燃烧循环变动的影响被引量:3
- 2019年
- 文章在186FA柴油机上,开展了柴油机燃用甲醇/生物柴油不同掺混比混合燃料的燃烧过程试验,测量了柴油机示功图,分析了燃烧过程特征参数对循环变动的影响,讨论了滞燃期循环变动系数(COVT)、燃烧持续期循环变动系数(COVD)及放热规律型心循环变动系数(COVCA50)随甲醇掺混比的变化规律,提出了评价单缸柴油机循环变动系数的临界值。研究结果表明:当柴油机供油量一定时,COVT,COVD和COVCA50均随着甲醇掺混比的增加而增加;当甲醇掺混比为30%时,COVT,COVD和COVCA50分别为2.76%,6.77%和14.4%,与甲醇掺混比为20%时相比,循环变动系数均有明显增加,最大增幅为48%。考虑到柴油机较低燃烧循环变动系数与工作稳定性的要求,对于应用甲醇/生物柴油混合燃料的柴油机,甲醇的掺混比不宜高于20%。
- 陈培红王忠王忠杨丹李瑞娜
- 关键词:甲醇掺混比滞燃期
- 甲醇-生物柴油对发动机循环变动的影响
- 2017年
- 在单缸柴油机上通过测量得到了燃用不同掺混比甲醇-生物柴油时的燃烧示功图,对不同柴油机工况下甲醇-生物柴油燃烧的循环变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最大压力升高率循环变动系数(COV_((dp/dφ)max))、平均指示压力循环变动系数(COV_(pmi))、最高燃烧压力的变动系数(COV_(pmax))、最高燃烧压力对应曲轴转角的标准偏差(SD_(φpmax))等循环变动的评价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工况一定时,随着甲醇掺混比增加,COV_((dp/dφ)max),COV_(pmi)等循环变动系数均有所增大;与生物柴油相比,甲醇掺混比为10%和20%时循环变动系数变化较小,当甲醇掺混比为30%时,COV_((dp/dφ)max)增加了6.2%,COV_(pmi)增加了24.2%,COV_(φpmax)增加了8.4%;当甲醇掺混比不变时,随着转速的增加,COV_((dp/dφ)max)降低,COV_(pmi)以及COV_(pmax)先降低后增高;负荷增加时,各压力参数的循环变动系数均降低,SD_(φpmax)略微上升。
- 王忠杨丹李瑞娜赵怀北
- 关键词:甲醇生物柴油燃烧掺混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