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红荣

作品数:4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肿瘤
  • 2篇蛋白
  • 2篇宫颈
  • 2篇宫颈肿瘤
  • 1篇远处转移
  • 1篇真核
  • 1篇真核细胞
  • 1篇真核细胞起始...
  • 1篇上皮
  • 1篇上皮内
  • 1篇上皮内瘤
  • 1篇上皮内瘤样病...
  • 1篇皮内
  • 1篇周期
  • 1篇周期蛋白
  • 1篇子宫
  • 1篇子宫内膜
  • 1篇子宫内膜样
  • 1篇子宫内膜肿瘤
  • 1篇组织化学

机构

  • 3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泰山医学院附...
  • 1篇青岛大学

作者

  • 4篇赵淑萍
  • 4篇朱红荣
  • 3篇马德花
  • 1篇付伟伟
  • 1篇吴桐
  • 1篇张磊
  • 1篇鲁强
  • 1篇赵杰

传媒

  • 2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齐鲁医学杂志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eIF-4A与Cyclin D1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真核起始因子-4A(eIF-4A)、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2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及4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eIF-4A及Cyclin D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eIF-4A和Cyclin D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χ2=38.72、46.73,P〈0.01)。eIF-4A蛋白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织分化程度有关(χ2=4.36-13.36,P〈0.05);Cyclin D1蛋白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表达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χ2=24.73、5.24,P〈0.05)。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eIF-4A与Cyclin D1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824,P〈0.01)。结论 eIF-4A及Cyclin D1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进展及淋巴转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eIF4A对Cyclin D1表达可能起调控作用,两者有望成为预测子宫内膜样腺癌恶性程度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吴桐马德花朱红荣赵淑萍
关键词:子宫内膜肿瘤细胞周期蛋白D1
卵巢甲状腺类癌1例
2012年
病人,女,53岁。因腰酸伴乏力4个月,查体发现盆腔包块20余天入院。病人4个月前出现腰酸、乏力,休息后可缓解,无其他不适。病人自诉有心脏病史10余年,偶伴心动过速及心肌缺血发作,未经系统治疗;月经初潮年龄19岁,经期3~4d,月经周期24~25d,绝经年龄47岁,无痛经,无流产史,适龄经阴顺产1女。体检:血压23.4/12.9kPa,心、肺、肝、脾无异常。
朱红荣赵淑萍张磊
关键词:卵巢病例报告
不同宫颈组织eIF-4A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探讨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真核细胞起始因子eIF-4A在正常及不同级别病变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2011-01-01-2012-06-01行手术治疗或活检确诊的120例患者,其中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组织(CINⅠ级)30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组织(CINⅡ和Ⅲ级)30例及宫颈癌组织60例(51例鳞癌,9例非鳞癌)。另选取同期手术切除的30例正常宫颈组织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不同宫颈组织中eIF-4A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宫颈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eIF-4A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正常宫颈组织(0)、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46.7%)、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76.7%)及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78.4%)中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421,P<0.001;且趋势检验有统计学意义,χ2=47.111,P<0.001;但是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组织和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eIF-4A的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4,P=0.854。eIF-4A蛋白表达与宫颈癌组织学类型无关,χ2=0.592,P=0.442;与宫颈癌的病理分级有关,χ2=6.161,P=0.046;与临床分期有关,χ2=7.515,P=0.006。结论:eIF-4A可能参与了宫颈病变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可能在宫颈病变的初始过程即发挥了作用。
朱红荣马德花赵杰赵淑萍付伟伟
关键词:宫颈肿瘤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免疫组织化学
宫颈癌远处转移3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探讨宫颈癌远处转移的发生率、危险期、好发部位、治疗疗效及影响远处转移时间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04-01-2011-10-31我院收治的892例宫颈癌患者中发生远处转移的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宫颈癌远处转移发生率为4.1%(37/892);远处转移的发生时间大都在治疗开始2年内,占73%(27/37);远处转移部位以远处淋巴结居多(除外盆腔内淋巴结),占51.4%(19/37),肺占37.8%(14/37)、骨占24.3%(9/37)、肝及其他部位占24.3%(9/37)。宫颈癌患者盆腔复发率为11.9%(106/892),其远处转移患者中伴盆腔复发为78.4%(29/37),单纯盆腔复发患者的同步放化疗2年生存率较远处转移患者高,χ2=22.471,P=0.000。宫颈癌远处转移时间的危险因素:高分化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时间明显长于低、中分化,P值分别为0.000和0.001;但是中分化与低分化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0。〈60岁的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时间均明显早于〉60岁的患者,P值分别为0.002和0.001;但是〈60岁的患者中,〈40岁与40~60岁的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6。ⅠB与ⅡA,ⅡA与ⅡB,Ⅲ与Ⅳ期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06、0.051和0.695;但是ⅡB期发生远处转移时间明显晚于Ⅲ、Ⅳ期,P值分别为0.021和0.013。结论:子宫颈癌远处转移大都出现在治疗开始2年内,以淋巴结、肺等为主要转移部位且治疗疗效较差,分化差、分期晚的年轻患者更易出现远处转移,提示出临床上应加强易发宫颈癌远处转移的高危人群的监测和随访。
朱红荣马德花鲁强赵淑萍
关键词:宫颈肿瘤病理学远处转移高危因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