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琳琳

作品数:10 被引量:72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生物学交通运输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经济管理
  • 4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4篇大型底栖动物
  • 4篇底栖动物
  • 3篇黄河三角洲
  • 2篇食物网
  • 2篇同位素
  • 2篇群落
  • 2篇稳定同位素
  • 2篇潮间带
  • 1篇大型底栖动物...
  • 1篇底栖动物群落
  • 1篇动物群
  • 1篇动物群落
  • 1篇营养级
  • 1篇甄别
  • 1篇中国能源
  • 1篇生态
  • 1篇生态健康
  • 1篇生态健康评价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系统服务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中国科学院烟...
  • 2篇烟台大学
  • 2篇中国国际工程...
  • 2篇浙江海洋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山东黄河三角...

作者

  • 10篇陈琳琳
  • 5篇陈琳琳
  • 5篇李宝泉
  • 4篇金凤君
  • 2篇杨宇
  • 2篇洪辉
  • 1篇周侃
  • 1篇王强
  • 1篇李新正
  • 1篇李晓静
  • 1篇侯西勇
  • 1篇李晓静
  • 1篇李晓炜
  • 1篇洪辉
  • 1篇王玉珏

传媒

  • 2篇生物多样性
  • 1篇资源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互花米草入侵对黄河三角洲秋季底栖食物网的影响被引量:9
2021年
为了保滩护岸,互花米草于1990年被引种至黄河三角洲,随后迅速蔓延,给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威胁。为了明晰互花米草入侵对黄河三角洲湿地底栖食物网结构的影响,本研究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于2020年11月对互花米草入侵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的潜在食源、营养级和食物网结构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区域潜在食源δ^(13)C平均值的变化规律为沉积物(SOM)>互花米草>底栖微藻>悬浮颗粒物(P OM)>盐地碱蓬,潜在食源δ^(15)N值的变化范围为1.24‰~9.03‰,且不同食源间的δ^(15)N值存在差异。调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的营养级范围为1.73~4.19,其中双壳类的营养级最低;互花米草及其腐败后的碎屑是大型底栖动物的重要食源之一,但对大型底栖动物的营养级结构没有显著影响。互花米草入侵通过上行效应改变了底栖生物的食源组成,进而可能影响黄河三角洲湿地食物网的结构。
姜少玉陈琳琳闫朗陈琳琳彭子睿张传鑫李宝泉
关键词:黄河口互花米草大型底栖动物食物网稳定同位素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莱州湾-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区域生态连通性评价被引量:16
2019年
基于最小累积费用模型(MCR)和生态连接度指数(ECI),对莱州湾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区域的生态连通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莱州湾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区域生态连通性存在明显的陆海梯度变化特征,以海岸滩涂地带为中心向两侧辐射呈条带状递减;(2)2000—2015年生态连通性指数整体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达12.69%;城市化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区域人工障碍物集聚化和扩张趋势明显,加剧陆域生态景观的破碎化和孤岛化趋势,从而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生态连通性降低;(3)莱州湾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区域生态连通性整体处于较低水平,极低连通性和低连通性分布面积占比最大,较高连通性区域呈现向次一级或更低等级连通性转变的趋势。不同等级生态连通性分布区域的转移变化反映了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双重干扰下莱州湾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生态系统格局及其物质、能量、生物、信息流等的变化规律。研究将为莱州湾 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保护与海岸带综合管理提供相关科学参考。
刘玉斌李宝泉王玉珏王玉珏陈琳琳陈琳琳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中国工业基地的甄别与演化模式被引量:9
2018年
中国工业化的快速进程在空间上表现为一系列工业基地的形成和演化。本文采用1985年、2001年和2010年数据,对中国工业基地进行识别、筛选和类型划分,并分析其空间格局演进过程与特征,探讨不同规模与不同类型工业基地成长的路径,总结其形成与演化的一般模式。研究发现:1949年以来中国工业基地在空间上整体经历了1978年改革开放前分散化发展、改革开放初期逐步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21世纪均衡多元化发展3个阶段。至2010年,中国共有251个工业基地,奠定了其工业化的空间总图。随着工业基地产业规模扩大,其产业结构先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再由多元化向优势产业组合调整;多数工业基地的主导产业沿着轻工业、基础原材料工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轨迹不断演进,其发展与演化的关键因素由自然资源、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向资本、信息等新因素过渡,但大、中、小型工业基地成长的路径和影响因素具有显著差异。小型工业基地主要依靠自然资源保持单行业主导的发展路径;中型工业基地产业组合逐步综合化;大型工业基地向基础原材料工业和设备制造业组合发展的方向演进。
金凤君陈琳琳陈琳琳洪辉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修复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生态健康评价
2024年
黄河三角洲国际重要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于2019年动工,本研究基于修复区内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特点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恢复特征,了解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估保护工程实施三年后修复区湿地生态系统演替阶段及修复效果。结果表明:2022年春、夏、秋三季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6种,隶属于5门6纲15科,昆虫纲动物在物种组成中占据优势地位;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的时空差异均不显著(P>0.05);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表现为秋季(2.89 g/m^(2))>夏季(1.95 g/m^(2))>春季(1.90 g/m^(2)),秋季与春季和夏季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空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蠓科一种(Ceratopogonidae sp.)、石缨虫属一种(Laonome sp.)、椭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尖口圆扁螺(Hippeutis cantori)等物种密度与电导率、盐度、总碳、铵盐和亚硝酸盐等指标显著相关(P<0.01)。快速生物综合评价指数评定修复区为“亚健康”状态。本研究通过对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以及生态健康评价的分析,为修复区底栖动物群落的演替规律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为后续湿地修复工程的实施和管理提供指导和参考,对于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倪艳梅陈莉董志远孙德斌李宝泉王绪敏陈琳琳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生态修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及近岸浅海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及长周期变化被引量:10
2020年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渤海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功能恢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系统研究该区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及时空分布,作者在该区域典型潮间带和近岸浅海(5m以浅水域)布设11个断面,分别于2016年8月和11月, 2017年5月、8月和11月进行3个季节取样。结果显示: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和邻近海域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87种。其中,潮间带分布119种,近岸浅海分布99种。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和近海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均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与历史资料相比,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和近岸浅海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动物个体呈小型化趋势。总体表现为自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个体大的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经济类群逐渐被个体小且经济价值较低的多毛类、双壳类和甲壳动物取代。引起上述变化的原因复杂,主要驱动力包括黄河来水量与输沙量的减少、人类活动(过度捕捞、开发力度加大)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
李宝泉姜少玉吕卷章陈琳琳陈琳琳陈琳琳李晓静宋博李晓静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组成
中国能源工业空间分布、基地识别与演变特征被引量:8
2016年
能源工业和能源工业基地布局研究,是中国工业地理研究的重要方向,对新常态下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空间布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对中国能源工业发展与布局的基本历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借助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中国1985-2010年能源工业基地的集聚与扩散态势进行研究,并建立了系统的能源工业基地识别方法,探讨了中国能源工业基地的演变特征。研究认为:(1)能源工业整体分布相对均衡,但是能源工业内部各类行业空间集聚与扩散态势呈现出明显的差异;(2)中国能源工业基地总体数量相对稳定,中部地区的能源工业基地最多,西部地区的数量显著增多,不同的能源开采工业基地空间分布趋势并不相同;(3)能源工业基地的综合化趋势明显,且多种行业的组合模式越来越复杂;综合型能源工业基地的数量和规模均表现出上升的趋势,而专业型的能源工业基地规模相对较小;伴随着相关产业的布局,专业型能源工业基地向综合型能源工业基地的转型特征较为明显。
陈琳琳杨宇洪辉金凤君
关键词:能源工业
怒江傈僳族怒族自治州的贫困特征、成因及脱贫策略
怒江州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气候温和,水利、矿产、旅游资源丰富,民族文化风情多样,是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同时,怒江州又是我国最贫困、最不发达的区域之一,其集&quot;(极端)贫困、民族(众多)、(地处)边疆、(高...
洪辉陈琳琳周侃王强
关键词:贫困
东北地区工业基地演化路径研究被引量:15
2016年
东北地区的工业基地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做出过突出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工业明显衰退并逐步成为问题区域,产业转型是破解发展困境的关键。论文构建了工业基地识别指标体系,从全国尺度对1985、2001和2010年东北地区工业基地进行识别和筛选,分析其演化特征,探讨不同类型工业基地的产业演化路径。研究结论:1整体工业地位显著下降,多数基地产业结构单一,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未发生实质性改变,装备制造业发展尤其缓慢;2资源型工业基地一直维持单一产业主导的发展方式,产业转型应当在资源开发的同时向资源深加工方向转变,从而发展成为新型原材料基地,或延伸产业链,建设能源、基础原材料和装备制造的综合工业体;3成熟型工业基地的产业组合方式由多种行业组合向双行业主导的轨迹演变,未来发展应继续依托产业园区,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4衰退型工业基地产业组合由多种产业组合发展向单一产业主导的方向演变,未来应依托所在区域的一体化分工,逐步推进自身的工业发展。
陈琳琳金凤君洪辉
关键词:产业转型
烟台养马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食物网结构特征被引量:7
2020年
为探明烟台潮间带主要底栖生物类群间的营养关系和食物网结构特征及其季节性变化,于2019年春季(3月)和夏季(7月)在山东烟台养马岛潮间带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沉积颗粒(SOM)、悬浮有机质(POM)、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样品。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养马岛海滩潮间带底栖生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在春季和夏季δ^13C和δ^15N值分别为?20.23‰—-12.99‰,5.32‰—10.45‰和?21.91‰—-9.88‰,7.01‰—14.17‰。夏季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数值范围相较于春季均有所增加,相同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会随季节变化而发生变化。春季该潮间带主要大型底栖动物的营养级范围为1.98—3.49,夏季为1.89—4.00。相同大型底栖动物营养级在季节之间无显著变化(P>0.05)。营养传递顺序可表达为:滤食性软体动物→多毛类→甲壳动物,与能量流动方向一致。
刘春云姜少玉宋博闫朗张建设李宝泉陈琳琳
关键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稳定同位素营养级
中国工业基地的识别方法与分类
在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的工业基地,这些基地集聚了我国主要的工业经济实体,但目前学界对于工业基地的界定仍较为模糊。在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界定工业基地的内涵并识别对于新时期工业生产力的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陈琳琳金凤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