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肖利

作品数:4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玉米
  • 3篇栽培
  • 3篇栽培模式
  • 3篇不同栽培
  • 3篇不同栽培模式
  • 3篇春玉
  • 3篇春玉米
  • 1篇养分
  • 1篇有机质
  • 1篇时空变化特征
  • 1篇衰老
  • 1篇土壤
  • 1篇土壤养分
  • 1篇土壤有机
  • 1篇土壤有机质
  • 1篇转运
  • 1篇籽粒
  • 1篇籽粒灌浆
  • 1篇籽粒灌浆特性
  • 1篇苜蓿

机构

  • 4篇内蒙古民族大...
  • 2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通辽市农业技...

作者

  • 4篇李国红
  • 4篇杨恒山
  • 4篇肖利
  • 3篇张玉芹
  • 3篇李莹莹
  • 2篇高聚林
  • 1篇张瑞富
  • 1篇肖华
  • 1篇杨升辉

传媒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苜蓿轮作玉米后土壤养分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9
2012年
以7龄紫花苜蓿地为前茬,连续3年采用同一高产栽培方案种植玉米,研究其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苜蓿轮作玉米后,随着玉米种植年限的增加,玉米各生育时期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0-20cm土层降幅高于其他土层,且降幅表现为有机质>全氮>全磷。受玉米高量施氮的影响,碱解氮含量随玉米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土层年际间碱解氮含量的差异多数达到显著水平。玉米产量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而降低,第2,3年产量较第1年产量分别下降了9.7%和13.6%,表明苜蓿对后作的增产效应持续降低。
杨恒山张玉芹杨升辉肖利李国红李莹莹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
不同栽培模式下春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的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以金山27和先玉335为供试品种,在西辽河平原研究了农户模式(目标产量11.25 t.hm-2,以NH表示)、高产模式(目标产量12.75.thm-2,以GC表示)和再高产模式(目标产量14.25 t.hm-2,以ZGC1、ZGC2表示,ZGC1和ZGC2密度相同,施肥时期不同)下春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籽粒灌浆过程均可用Logistic方程进行描述,2个品种籽粒的终级生长量,除先玉335中下部籽粒外均表现为NH〉GC〉ZGC1〉ZGC2。2个品种起始生长势均表现为NH〉GC〉ZGC,其中,金山27表现为ZGC1〉ZGC2,先玉335则为ZGC2〉ZGC1。4种栽培模式下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均表现为NH〉GC〉ZGC2〉ZGC1,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均以NH最快,ZGC2最慢;有效灌浆期总体上表现为ZGC1〉ZGC2〉NH〉GC。籽粒平均灌浆速率的大小,在灌浆不同阶段存在一定的差异,灌浆渐增期和快增期均表现为NH〉GC〉ZGC,而灌浆缓增期则表现为ZGC〉NH〉GC。灌浆快增期积累的干物质量对产量的贡献率为ZGC2〉ZGC1〉GC〉NH。脱水速率前期表现为NH〉GC〉ZGC1〉ZGC2,授粉后32~60 d的脱水速率为ZGC2〉ZGC1〉GC〉NH,且模式间差异较大。
李国红杨恒山张玉芹肖利李莹莹高聚林
关键词:春玉米栽培模式灌浆特性
不同栽培模式下春玉米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的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为解析不同栽培模式下产量形成差异,密、肥合理调控和选择最佳栽培模式提供理论指导,以‘先玉335’和‘金山27’为供试品种,在西辽河平原研究了农户模式(NH)、高产模式(GC)和再高产模式(ZGC)下春玉米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春玉米各生育时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NH>GC>ZGC,且3种模式间的差异随着生育进程推移而增大;春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则表现为ZGC>GC>NH,且在成熟期不同模式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春玉米单株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表现为NH>GC>ZGC,群体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的大小顺序则与之相反。春玉米各营养器官干物质转移量、转移率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总体上表现为NH>GC>ZGC。从各器官的转运情况来看,2个品种叶的转移率高于茎鞘和穗部营养体,且以穗部营养体最小;器官物质转运贡献率‘先玉335’表现为茎鞘>叶片,而‘金山27’则表现为叶片>茎鞘;穗部营养体物质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先玉335’大于‘金山27’。
肖华杨恒山李国红张瑞富肖利
关键词:栽培模式春玉米
不同栽培模式下春玉米花后衰老的差异性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研究不同栽培模式下春玉米花后衰老的差异性,为解析不同模式的产量差异、评价模式优劣和延衰调控提供理论指导。以‘金山27’为供试品种,设农户(NH)、高产(GC)和再高产(ZGC)3种栽培模式,测定春玉米根冠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各层位叶片衰老速率均表现为NH>GC>ZGC,穗位叶衰老速率小于穗上、穗下第3叶。叶片SOD和POD活性均表现为ZGC>GC>NH,酶活性峰值的出现时间ZGC较NH和GC晚10天左右。叶片MDA含量均表现为NH>GC>ZGC,但在不同阶段差异幅度有所变化。根系活力总体上表现为ZGC>GC>NH,且模式间的差异随根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根系活力随生育进程的推移而下降,其降速表现为NH>GC>ZGC。ZGC模式种植密度较高(9万株/hm2),合理的养分调控及深松有效延缓了玉米花后的衰老速度,叶片SOD和POD活性强,MDA含量低。同时深松和氮肥后移提高了花后根系活力,保证了增密后的养分供应,为高产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肖利杨恒山张玉芹李国红李莹莹高聚林
关键词:栽培模式春玉米根系活力衰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