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 作品数:2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4种中草药单体对嗜热四膜虫生长和凋亡的影响被引量:4
- 2021年
- 利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活细胞计数、CCK-8细胞活力测定、抗氧化酶活力测定等技术,研究了青蒿素、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小檗碱(又名黄连素)等4种中草药单体对嗜热四膜虫(Tetrahymena thermophila)生长和凋亡的影响,为应用嗜热四膜虫筛选抗鱼寄生虫中草药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采用Hoechst荧光染色,4种单体在高浓度(20~200 mg·L^(−1))作用下均可使嗜热四膜虫凋亡,显著着色发亮。4种单体对嗜热四膜虫的半抑制浓度(IC50)和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用细胞计数法测定依次为21.23(16.71~28.23)mg·L^(−1)、3.77(1.91~5.54)mg·L^(−1)、1.70(0.18~3.82)mg·L^(−1)和44.56(29.82~98.66)mg·L^(−1),CCK-8细胞活力测定法依次为20.03(13.02~28.45)mg·L^(−1)、6.07(4.39~7.65)mg·L^(−1)、3.67(2.61~4.72)mg·L^(−1)和107.39(66.78~267.17)mg·L^(−1),CCK-8法与细胞计数法所呈现的趋势较为一致。在单体质量浓度为1.25~50.0 mg·L^(−1),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有升高趋势,而丙二醛(MDA)呈下降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先升高后降低。上述结果表明,4种中草药单体对嗜热四膜虫的生长和凋亡有剂量效应关系,凋亡的产生可能与细胞氧化应激状态改变有关。
- 潘厚军康佳磊张德锋常藕琴任燕王亚军蒋俊贤王琳石存斌
- 关键词:嗜热四膜虫细胞凋亡半抑制浓度氧化应激
- 唐鱼β-肌动蛋白基因启动子的分离及其驱动活性的检测被引量:6
- 2008年
- 利用PCR技术克隆唐鱼(Tanichthy salbonubes)β-actin基因。所克隆的β-actin基因片段为1464bp,包含长为1374bp的启动调控区和90bp的部分开放阅读框。启动调控区包括105bp的β-actin基因上游调控序列、第一个外显子和第一个内含子。上游调控序列中含有对转录起重要作用的CAATBox、TATABox、CArGBox等元件。将唐鱼β-actin启动调控区克隆到红色荧光表达载体pDsRed2-1上,并显微注射到唐鱼受精卵中,荧光显微镜观察红色荧光蛋白(RFP)的表达。结果表明,RFP在转基因唐鱼中的表达阳性率较高,最高可达51.8%,且RFP的表达水平较高。PCR检测转基因唐鱼的部分器官组织,在被检组织器官中均能检测到外源RFP基因;而RT-PCR以及Southernblot验证显示RFPmRNA的表达有所不同;Southern blot检测肌肉组织基因组DNA,可见比阳性载体大的杂交条带。说明所检测的组织中已发生外源基因RFP的整合,但有些组织存在表达水平较低或者不表达的现象。本实验分离到的β-actin基因启动子序列具有有效的驱动功能,可启动外源基因在唐鱼体内的高效表达,从而为下一步进行功能基因的转化研究奠定基础。
- 王海英叶星白俊杰夏仕玲劳海华简清王琳
- 关键词:唐鱼红色荧光蛋白转基因显微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