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国平

作品数:4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海口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调强
  • 1篇调强放射
  • 1篇调强放射治疗
  • 1篇新辅助化疗
  • 1篇预后
  • 1篇造影
  • 1篇三维适形
  • 1篇三维适形放疗
  • 1篇三维适形放射
  • 1篇三维适形放射...
  • 1篇时相
  • 1篇食道
  • 1篇食道癌
  • 1篇食道癌患者
  • 1篇适形
  • 1篇适形放疗
  • 1篇适形放射
  • 1篇适形放射治疗
  • 1篇皮炎
  • 1篇晚期

机构

  • 4篇海口市人民医...

作者

  • 4篇袁峰
  • 4篇王国平
  • 2篇林志仁
  • 2篇王伟锋
  • 1篇徐丹丹
  • 1篇程钢
  • 1篇羊华高
  • 1篇梁颖
  • 1篇潘艳玲

传媒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川北医学院学...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胃窗超声造影与双重超声造影在胃癌分期及胃间叶源性肿瘤检出的临床价值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胃窗超声造影与双重超声造影用于胃癌分期判断及胃间叶源性肿瘤检出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42例胃癌患者及31例胃间叶源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胃窗超声造影和双重超声造影,比较不同造影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胃窗超声造影对T1期、T2期、T3期及T4期胃癌诊断准确率为55.5%、66.7%、66.7%、66.7%。超声双重造影对T1期、T2期、T3期及T4期胃癌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7.8%、94.4%、88.9%和83.3%。胃窗超声造影和双重超声造影对胃间叶源性肿瘤的检出率分别为93.5%和74.2%。胃窗超声造影对胃癌病理T分期诊断准确率低于双重超声造影(P<0.05),双重超声造影的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胃窗超声造影(P<0.05)。结论:双重超声造影对胃癌病理分期的诊断准确率和对胃间质叶源性肿瘤的检出率均较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王国平徐丹丹陈胜民袁峰
关键词:胃癌分期
不同周期新辅助化疗联合调强放射治疗对局部晚期鼻咽癌预后的影响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回顾分析不同周期新辅助化疗联合调强放射治疗对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76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采用新辅助化疗(多西紫杉醇+顺铂,TP方案)联合调强放射治疗,其中40例(A组)行1周期新辅助化疗,36例(B组)行2周期新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结束后2周内开始行相同方案的调强放射治疗。比较2组5年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与B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7. 1%,54. 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43); 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2. 2%,55. 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99); 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80. 0%,64. 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226); A组Ⅱ度白细胞减少比例为20. 0%,明显低于B组的36. 1%(P <0. 05)。结论 1周期新辅助化疗联合调强放射治疗较2周期新辅助化疗联合调强放射治疗可能更有助于提高局部晚期鼻咽癌的长期生存率。
王国平袁峰林志仁王伟锋潘艳玲陈胜民
关键词:局部晚期鼻咽癌新辅助化疗调强放射治疗
老年食道癌患者三维适形放疗中利用不同呼吸时相勾画定位CT靶区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多呼吸时相CT模拟定位法在高龄食道癌患者适形放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不同呼吸时相CT模拟定位扫描图像,对57例70岁以上食道癌患者全程单纯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其中Ⅱa期17例、Ⅱb期21例、Ⅲb期19例。平静吸气末和平静呼气末CT图像上分别勾画大体肿瘤体积(GTV),两者融合形成的GTV近似为肿瘤在平静呼吸全程运动的范围,CTV-PTV过程不必再外扩呼吸动度。与经典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比较,评价近远期疗效、预后相关因素和不良反应。结果与传统的CTV外扩至PTV方法比较,不同呼吸时相CT模拟定位法PTV平均缩小16.2%(中位值15.8%)。所有患者有效率(OR+PR)为:94.73%,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1.2%、44.9%、28.1%;KPS评分和N分期为独立预后因素,年龄并不独立影响预后。结论多呼吸时相CT模拟定位法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显著降低PTV、改善生存质量,高龄食道癌患者放疗耐受良好。
王伟锋王国平林志仁羊华高程钢梁颖袁峰
关键词:食道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呼吸时相
急性放射性皮炎的预防被引量:1
2018年
急性放射性皮炎是由放射治疗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皮肤不良反应。其发生风险与肿瘤发生部位及放疗剂量相关,如急性放射性皮炎多发生在头颈部肿瘤、乳腺癌、浅表软组织肿瘤、外阴肿瘤及肛门肿瘤的放射治疗过程中,且随着放疗剂量加大,放射线对表皮及皮下组织损伤加剧,放射性皮炎的临床表现亦加重。依据RTOG/EORT分级标准,急性放射性皮炎按严重程度依次分为:0级,无变化;1级,点或片状红斑、脱毛、干性脱皮、出汗减小;2级,明显红斑、斑状湿性脱皮、中度水肿;3级,融合性湿性脱皮、凹陷性水肿;4级,溃疡、出血、坏死。如发生在放疗过程中的3~4级急性放射性皮炎,患者同时可伴有皮肤瘙痒、局部疼痛难忍等影响生活质量的症状,还会导致放疗中断,从而降低放射治疗生物学效应,甚至影响治疗效果。为此,本文针对急性放射性皮炎预防作如下综述。
王国平袁峰
关键词:急性放射性皮炎激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