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俞锋

作品数:16 被引量:29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四川省重点科学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8篇底流
  • 8篇东南
  • 8篇盆地
  • 8篇琼东南盆地
  • 5篇水道
  • 4篇浊流
  • 3篇等深流
  • 2篇油气
  • 2篇中古
  • 2篇溶蚀
  • 2篇中新统
  • 2篇斜坡
  • 2篇良里塔格组
  • 2篇埋藏
  • 2篇埋藏溶蚀
  • 2篇半深海
  • 1篇蛋白石
  • 1篇等时性
  • 1篇地表
  • 1篇地震反射

机构

  • 14篇西北大学
  • 6篇西南科技大学
  • 3篇中国石油
  • 2篇西南石油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海石油(中...
  • 1篇广西师范学院
  • 1篇四川工程职业...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陕西延长石油...
  • 1篇中海油研究总...

作者

  • 16篇李俞锋
  • 9篇蒲仁海
  • 6篇李斌
  • 2篇屈红军
  • 2篇王飞
  • 2篇倪胜利
  • 1篇程潇逸
  • 1篇王振宇
  • 1篇赵学钦
  • 1篇李斌
  • 1篇倪胜利
  • 1篇胡宝清
  • 1篇张云峰
  • 1篇敖海兵

传媒

  • 4篇海洋学报
  • 3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中国矿业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内江科技
  • 1篇岩性油气藏
  • 1篇油气藏评价与...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4篇2018
  • 6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琼东南盆地古地形对北礁凹陷中中新统丘控制作用被引量:4
2018年
琼东南盆地北礁凹陷中中新统丘形反射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成因却争议较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覆盖整个盆地高测网密度的二维地震、深浅水钻井和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分析了中新世北礁凹陷在盆地中的沉积背景和古地形以及古地形对底流的影响。研究表明,中新世北礁凹陷处于半深海的沉积环境,其古地形为近互相对称的漏斗状(中间窄,两端宽),这样的古地形对底流的流速有加速作用,使晚中新世早期(11.6 Ma)底流流速增大,从而底蚀北礁凹陷中中新统梅山组地层形成底流水道和丘(残丘),且古地形(对称漏斗)越窄处底流水道和丘的规模越大。首次在北礁凹陷发现中中新世漏斗状古地形对丘和水道的分布有控制作用,且对具有漏斗状古地形的其他凹陷丘形(状)反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李俞锋李俞锋蒲仁海屈红军袁超李斌
关键词:琼东南盆地底流古地形漏斗状
谷-丘互相对称的地震反射特征与成因及对琼东南盆地北礁凹陷的意义被引量:7
2017年
谷-丘互相对称(下伏地层的谷与丘分别对应上覆地层的丘与谷)的地震反射很少引起关注,但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广泛应用,这类地震反射发现得越来越多,其成因也各不相同。总结了5类谷-丘互相对称的地震反射,其成因类型有蛋白石-A转变成蛋白石-CT、泥岩密度反转、底流侵蚀沉积、在深水环境中以砂岩充填为主的水道(富砂水道)的差异压实、侵入岩岩床。南海琼东南盆地北礁凹陷谷-丘互相对应的地震反射与这5类反射的对比表明,北礁凹陷谷-丘互相对称的地震反射属于这5类中的底流侵蚀沉积成因类型,同时揭示了北礁凹陷中中新统谷-丘为晚中新世早期等深流(底流)剥蚀的结果,之后底流减弱以沉积为主,在中中新统谷-丘的上方形成各自对应的丘-谷,上中新统的谷具有明显的迁移削截现象且伴有浊流沉积,这是与其他4类(无迁移无浊流)谷-丘互相对称地震反射特征的根本区别。
李俞锋蒲仁海牛宁李斌
琼东南盆地北礁凹陷梅山组单向迁移水道特征及成因探讨被引量:7
2019年
深水区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的过程、响应及动力学机制是海洋沉积学研究的前沿和薄弱环节。本文通过三维地震资料,在深水区北礁凹陷南西部梅山组发现多条相间分布的长条形顺直强振幅水道,垂直于西沙隆起(南部隆起)北斜坡走向,向南西方向单向迁移,水道具有南西陡(凹岸或陡岸)北东缓(凸岸或缓岸)的特征,该类水道分为侵蚀界面和水道砂-堤岸泥过渡复合体系两个单元,侵蚀界面在凹岸的削截反射明显多于凸岸,水道砂-堤岸泥过渡复合体振幅强度由凹岸强振幅逐渐过渡为凸岸弱振幅。分析认为,该类水道发育于中中新世半深海环境,不同于向底流下游方向单向迁移的峡谷,它们向底流上游方向发生单向迁移,并提出其成因模式:前期来自南部的浊流下切形成负向地貌单元(水道),底流对这一地貌单元进行改造,形成迎流面缓(凸岸)背流面陡(凹岸)的地貌,同时驱使浊流上部顺底流方向偏移,形成溢岸浊流沉积,致凹岸沉积速率低,凸岸沉积速率高,这样就迫使水道逆底流方向偏移。沉积物源、中层水相关底流、古气候和海平面的变化、北礁凸起古地形控制是该区单向迁移强振幅水道发育的因素。本研究在南海首次发现这种向底流上游方向单向迁移的水道,是底流与重力流交互作用的新型类型,对古海洋、古气候研究,深水油气勘探有着重要的意义,希望引起地质学家的重视。
李俞锋
琼东南盆地晚中新世以来底流流向及沉积侵蚀特征被引量:3
2018年
底流(等深流)在珠江口盆地的流动方向、起始时间和沉积物已有大量研究,而琼东南盆地鲜有报道.本文依据测深数据、高分辨率二维、三维地震等,首次以整个琼东南盆地为研究对象,对底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表明:琼东南盆地西南端广乐—西沙海槽是该盆地西部唯一的深水海槽,为该盆地提供底流水源,其底流流动方向为SSE-NNW,从广乐—西沙海槽的底流流入琼东南盆地北部后受海南岛隆起的遮挡,向NE向偏转.该盆地底形呈南北高中间低、东深(>2000 m)西浅(<800 m)的台阶状,不同深度(375~1850 m)的南海北部底流(与中层水相关)可能均朝NE向流动,发育时间至少可追踪至晚中新世早期(11.6 Ma).盆地东部和中部都发育一个海山地貌,海山南北侧发育了近东西向环槽地貌,环槽的规模与底流的沉积与侵蚀作用有关.东部海山北侧环槽底流受科氏力影响规模大于南侧环槽;中部海山环槽规模较小,环槽内底流速度较低,以沉积为主,受科氏力影响,北侧环槽内速度较大,沉积速率较小,致北侧环槽内小丘漂积体比南侧环槽小.北礁地区朝SE向迁移的单向侵蚀水道、朝SW向迁移的底流沉积物波和北部单向迁移峡谷都指示了不同深度的底流朝NE向流动.该研究成果第一次系统探讨琼东南盆地底流流向及沉积侵蚀特征,对南海西北部的古海洋、古气候、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李俞锋李俞锋蒲仁海
关键词:环槽底流琼东南盆地
全局性地震切片的拾取及其应用被引量:3
2018年
传统地震切片技术(时间切片、层切片、地层切片、真地层切片)在构造分析、地震沉积、油气检测等方面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复杂地质情况下往往会出现穿时现象,同时对于人工解释地震切片,存在耗时耗力且地震解释精度低的缺陷。针对目前传统地震切片技术的缺陷与不足,介绍了一种全新的在优化模型基础上拾取全局性地震切片的方法。先根据地震数据创建规则网格,再利用规则网格中采样点处的波形相似性和距离建立链结,并赋予其链结全局位置值,最后通过成本函数最小化(即调整链结结构)优化模型,并在其基础上拾取全局性地震切片。应用该方法建立了复杂地质情况(丘形反射体、断层、海底扇)的模型并拾取其全局性地震切片,同时结合地震地质特征分析了海底扇的构造变化和砂体展布特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李俞锋李俞锋蒲仁海刘彩芹王飞王飞樊笑微李斌
关键词:地震切片等时性最小化成本函数
南海西北部北礁凹陷中新统深水沉积体系及油气意义
被动大陆边缘的深水沉积物记录着丰富的古海洋学、古气候学、深水沉积动力学等方面的信息,深水沉积体系已引起世界范围内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尤其在近年来深水油气勘探取得不少成果的情况下尤为突出,但对深水区,由于钻井少,取样困难,...
李俞锋
关键词:浊流
琼东南盆地北礁凹陷上新统等深流影响的水道沉积体系被引量:1
2022年
等深流影响的水道沉积体系的沉积特征及其沉积过程是当前深水沉积学研究的热点、难点和前沿科学问题,但研究程度较为薄弱。该文以北礁凹陷上新统(地震反射T20−T30)为研究对象,利用覆盖北礁凹陷局部的三维地震资料,采用均方根属性、相干属性、时间域构造,再结合地震切片等方法,研究北礁凹陷深水区上新统斜交斜坡(走向)的特殊水道沉积体系特征及其沉积过程。研究发现,该水道沉积体系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发育水道和片状、扇状溢堤沉积,晚期仅发育水道和片状溢堤沉积,其中扇状溢堤沉积仅发育在水道右侧弯曲处,片状溢堤沉积仅分布在水道左侧,水道始终与区域斜坡斜交,水道对称分布且无明显迁移现象。结合该时期北礁凸起发育等深流相关的丘状漂积体和环槽,认为该水道沉积体系特殊的形态主要受控于等深流与浊流交互作用的沉积结果:浊流流经水道,其上覆浊流溢出水道,形成溢岸浊流,在水道左侧,该溢岸浊流与等深流发生相向运动,被等深流“吹拂”到单侧,大面积分布,延伸千米,形成片状溢堤沉积;而在水道弯曲处(右侧),溢岸浊流与等深流发生相对运动,抑制溢岸浊流进一步扩展,形成相对小范围扇状溢堤沉积,该沉积结果与前人水槽实验结果相一致。
李俞锋李俞锋蒲仁海张功成赵学钦赵学钦李雅漠王炯
关键词:等深流浊流
琼东南盆地北礁地区梅山组丘形反射特征被引量:2
2017年
目前琼东南盆地北礁凹陷中中新统梅山组顶部丘形反射引起广泛关注,但对其成因有不同认识。本文通过高精度二维、三维地震、钻井资料,研究丘形反射的特征。研究表明北礁地区梅山组顶部发育近东西向展布的长条形丘体,丘间为水道,丘内为中-弱振幅的地震反射,与西南部强振幅水道砂岩形成鲜明的对比,波阻抗反演揭示丘内为低波阻抗,属泥岩范畴。梅山组塑性丘内地层发生重力扩展,在其上覆的脆性地层(强振幅砂岩和弱振幅泥岩)发育多边形断层,反推出梅山组形成于深水环境,丘为泥丘,沉积环境分析也认为北礁凹陷中中新世为半深海沉积,梅山组的丘-谷分别对应上覆地层的谷-丘,认为是底流剥蚀/沉积成因。本文的研究对南海北部丘形反射的认识有重要意义,并可降低油气探勘风险。
李俞锋蒲仁海蒲仁海胡宝清李斌李斌王飞王飞
关键词:底流泥丘
一种新型底流与浊流交互作用形成的储集砂体——以北礁凹陷为例被引量:3
2018年
目前地质学家对垂直于大陆斜坡发育的浊积水道研究已较为成熟,而对平行于大陆斜坡水道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深水环境中,底流与浊流交互作用较为普遍,但研究少且程度较低,与这种交互作用相关的平行斜坡水道亟待深入研究。通过二维地震资料对北礁凹陷的古地貌进行研究,再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的时间域构造、均方根振幅等,结合三维区的地震剖面和该区沉积环境及海平面升降、古气候等因素对平行斜坡强振幅水道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北礁凹陷中中新世具有狭窄通道古地形特征,东北部发育一条近平行斜坡水道,且主要分布在该狭窄通道的右侧,该水道呈指状或锥状展布。沿水道方向有前积现象,且水道头部也有前积现象,而中部、尾部均以平行充填为主,该水道下方不发育大型断层。该平行斜坡水道是垂直于斜坡的浊流与沿斜坡的底流在狭窄通道处交互作用的沉积结果,该水道是一种新型的岩性储集砂体,具有潜在的高孔、高渗特征,该水道形成时的古气候和狭窄通道的古地形是其主控因素,并提出了这种新型储集砂体的沉积模式,丰富了我国深水砂体的类型。该水道具有重要的古海洋、古气候意义,可能在深水环境下的狭窄通道处广泛分布,是南海深水油气勘探的潜在接替新区,应引起石油地质工作者的重视。
李俞锋李俞锋蒲仁海袁超吴仕玖
琼东南盆地北礁凹陷多边形断层发育特征及成因被引量:6
2017年
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解释和相干属性分析,发现琼东南盆地北礁凹陷三维区中新统三亚组、梅山组、黄流组发育大量多边形断层。梅山组顶面发育呈近EW向展布的长条形丘和丘间底流水道,其上方分别发育近EW向(多边形)断层密集带和近SN向横截水道(多边形)断层。北部泥岩区,丘规模越大,断层密集带越宽,断层密集带主要分布在黄流组下部和梅山组上段地层中,横截底流水道断层向上延伸较短,向下延伸至梅山组或三亚组,而梅山组至三亚组多边形断层逐渐呈现多边形形态。西南部砂岩区,黄流组底部断层密集带和横截水道断层比北部规模小,延伸短,梅山组下段发育近NE向横截浊积水道砂岩断层和近NW向平行浊积水道边界断层,其规模更小。重力扩展可以很好地解释黄流组断层密集带和横截底流水道断层的形成,梅山组和三亚组的多边形断层是超压水力破裂的结果,同时大颗粒砂岩抑制多边形断层的形成。在我国首次发现断层密集带和横截水道断层,该类断层对油气运移、识别强振幅地质体和丘形反射成因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俞锋蒲仁海樊笑微李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