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武

作品数:6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油田
  • 2篇凹陷
  • 2篇成藏
  • 2篇成藏模式
  • 1篇地层
  • 1篇断陷
  • 1篇旋回
  • 1篇营城组
  • 1篇油气
  • 1篇油气成藏
  • 1篇油气成藏规律
  • 1篇油水
  • 1篇油水运动
  • 1篇油源
  • 1篇源岩
  • 1篇十屋断陷
  • 1篇双河油田
  • 1篇水淹
  • 1篇水淹状况
  • 1篇烃源

机构

  • 6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国石化
  • 1篇长江大学

作者

  • 6篇张武
  • 3篇纪甜甜
  • 2篇陈琦
  • 2篇熊辉
  • 1篇彭仁林
  • 1篇尹安
  • 1篇唐文旭
  • 1篇曹仲林
  • 1篇朱景修
  • 1篇康义逵
  • 1篇张帆
  • 1篇朱文方
  • 1篇余志远
  • 1篇谢锐杰
  • 1篇查旋
  • 1篇刘鹏
  • 1篇郭峰
  • 1篇杨三中
  • 1篇任红
  • 1篇程文举

传媒

  • 2篇石油地质与工...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重庆科技学院...
  • 1篇岩性油气藏
  • 1篇非常规油气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潜江凹陷王场油田油气成藏规律被引量:4
2012年
通过对潜江凹陷王场油田潜江组油藏的生烃潜力、沉积体系、储集条件、构造条件、温压条件、油气分布规律、油气生排烃史以及油气运聚史的研究,对油气成藏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研究区潜江组具有较好的成藏条件,其成藏主要受烃源岩展布、优质砂体、断层及背斜构造等因素的控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王场油田油气成藏模式:源内-混源-垂向-侧向多期运聚成藏。王场油田潜江组油藏紧邻生烃洼陷,油气主要分布于王场背斜,油气主成藏期与断层活动期相匹配,油气主要通过断层和砂体进行阶梯式运移,其中断层的侧向封堵性决定了油气的运移方式及成藏方向。
郭飞飞张帆张武唐文旭
关键词:成藏模式烃源岩王场油田潜江凹陷
十屋断陷八屋地区营城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八屋地区深部营城组是该区产能接替的主要来源,由于断层关系复杂、砂体横向变化快,井间砂体精确对比一直是困扰该区勘探与开发的一道难题。以基准面旋回和可客空间变化原理为指导,利用岩心、测井及综合录井资料,对八屋地区营城组进行了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识别出2个长期、5个中期、30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的垂向序列、结构类型和叠加样式等特征。并以中期基准面旋回为横向等时对比标志,建立营城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讨论了典型小层砂体的纵横向分布与基准面旋回变化的关系,进而预测了该区有利砂岩储层的横向分布。
朱文方谢锐杰熊辉张武纪甜甜陈琦
关键词: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基准面旋回储层分布营城组十屋断陷
双河油田V油组沉积微相与油水运动
2011年
基于储层沉积学、开发地质学及油气相势控藏的基本理论,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分析化验及开发动态等各种资料,通过对双河油田V油组微相砂体的研究,讨论不同的微相砂体的产油能力、吸水能力及注水运动方向.
张武纪甜甜熊辉陈琦
关键词:双河油田沉积微相油水运动吸水能力水淹状况
谱蓝化拓频处理技术在春光区块的应用被引量:17
2015年
春光区块主要储层为河道砂体,主要特征为砂泥岩薄互层,储层厚度相对较小,纵向上岩性变化快,横向上连通性较差,储层预测难度大。针对此问题,探讨了谱蓝化拓频处理技术在春光区块的应用。春光区块的地震勘探数据经过谱蓝化拓频处理后地震剖面分辨率和主频有所提高,高频弱信号能量强度得到增加,同时基本保持了原始地震勘探数据的信噪比、振幅和时频特性,地震剖面同相轴更精细,能够获得更清晰的目的层段信息。应用结果表明,谱蓝化拓频处理技术解决了该区地震剖面与实钻井地质分层不一致的问题,提高了地震勘探数据识别薄互层的能力,为该区块薄互层砂体的储层预测及油气藏描述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
纪甜甜张武任红郭峰唐渊明
关键词:薄互层
泌阳凹陷泌304区块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泌阳凹陷泌304区块浅层表现为由廖庄末期盆地整体抬升并发生反转而形成的开口倚邻边界大断层、由南东向凹陷倾没的断鼻构造。储层主要位于南部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为近岸水下扇扇根—扇中亚相,属中孔、中渗透性储层。根据与烃类流体包裹体相伴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结合典型井的埋藏史、热演化史确定泌304区块成藏期次和成藏时间,油气成藏时期为廖庄末构造抬升期。深入分析该区块的油气成藏特点,建立成藏模式。油源对比表明油气来自深层,通过边界断裂运移至浅层鼻状构造聚集成藏,由于断鼻构造的形成时间较晚,早期小规模油气运移散失或局部成藏,晚期油气大规模运聚成藏,属于典型的古生新储次生油藏。
朱景修张武程文举余志远尹安刘鹏
关键词:成藏期次油源成藏模式泌阳凹陷
空心杆电加热采油技术的改进被引量:6
2007年
针对常规空心杆电加热采油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应用连续可调式中频电加热技术进行了改进,在河南油田杨楼油区10多口井的应用表明,经过改进的空心杆电加热试油(采油)系统运行安全可靠,节电20%左右,使用寿命长,具有更强的环境自适应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彭仁林康义逵查旋曹仲林张武杨三中
关键词:空心抽油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