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奇

作品数:9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大连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虾蛄
  • 4篇口虾蛄
  • 3篇荧光
  • 3篇放流
  • 2篇对虾
  • 2篇荧光定量
  • 2篇增殖放流
  • 2篇中国对虾
  • 2篇组织学
  • 2篇基因
  • 1篇性腺
  • 1篇荧光标记
  • 1篇荧光定量PC...
  • 1篇脂质
  • 1篇撒播
  • 1篇三疣梭子蟹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特征
  • 1篇生殖
  • 1篇生殖细胞

机构

  • 9篇大连海洋大学
  • 2篇辽宁师范大学
  • 2篇大连天正实业...
  • 1篇浙江省海洋水...

作者

  • 9篇刘奇
  • 8篇刘海映
  • 7篇陈雷
  • 6篇邢坤
  • 5篇闫红伟
  • 4篇吕海波
  • 3篇崔帆
  • 2篇王连顺
  • 2篇郝晓鹏
  • 2篇范青松
  • 2篇卢羽洁
  • 1篇郭良勇
  • 1篇田雨顺
  • 1篇隋宥珍
  • 1篇张嵩
  • 1篇于晓明
  • 1篇孙静娴
  • 1篇张娜
  • 1篇周贺
  • 1篇薛梅

传媒

  • 6篇大连海洋大学...
  • 1篇渔业现代化
  • 1篇水产科技情报
  • 1篇水产科学

年份

  • 8篇2016
  • 1篇201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VIE标记小规格中国对虾试验被引量:3
2015年
为研究荧光标记对小规格中国对虾的生长、存活率的影响以及荧光染料的保持情况,探讨VIE标记1 cm中国对虾的可行性,采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体长为(1.14±0.06)cm的中国对虾2856尾,暂养1 d后,将其中的2321尾标记虾与6万尾同批非标记中国对虾混养于同一池塘进行了养殖试验。经112 d的饲养,结果发现,VIE标记对虾与非标记对虾在生长发育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存活率低2.7%;VIE标记保持情况良好,虽然标记点不如制作时集中,且位置有所变化,但无论是肉眼直接观测还是用紫外光源观测都能清晰可见。通过斑尾复虾虎鱼对标记虾的捕食试验,发现标记虾不会因身体上的VIE标记而增加被斑尾复虾虎鱼捕食的机率。
刘海映菅腾吕海波于晓明邢坤郝晓鹏范青松刘奇陈雷
关键词:中国对虾增殖放流荧光标记
放流三疣梭子蟹遗传多样性和贡献率初步研究被引量:9
2016年
近年来我国沿海三疣梭子蟹自然资源明显下降,为恢复现有资源,辽宁省自2012年开始,连续实施了4年大规模人工放流工作。在目前的增殖放流中,为检测参与繁殖的三疣梭子蟹亲本和即将放流的子代间的遗传差异以及亲本对其子代的繁殖贡献率水平,利用10对具有丰富遗传多态性的微卫星分子标记,分别对9只三疣梭子蟹雌性亲本和179只即将放流的子代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及亲子鉴定。结果发现,子代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平均期望杂合度和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数值均低于参与繁殖的雌性亲本,亲本和放流子代之间在观测杂合度、多态性信息含量参数方面并无显著差异(P>0.05),但期望杂合度遗传参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子代的遗传多样性较雌性亲本呈下降的趋势。使用4个微卫星分子标记时,累积排除率≥0.998,亲子鉴定的准确率为56.98%;微卫星分子标记为6个时,累积排除率≥0.9999,准确率达到97.21%;当使用8个微卫星分子标记鉴定时,准确率达100%。同时发现,9只雌性亲本对子代均有贡献,最高为29.61%,最低为3.35%,不同亲本之间的贡献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微卫星可以作为有效的标记手段用于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遗传评估中。上述试验结果将为我国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的科学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刘海映吕海波崔帆谢婉琳李宝宝王连顺刘奇陈雷邢坤王溪洪史航宋斌
关键词:三疣梭子蟹微卫星分子标记亲子鉴定贡献率
皮口海域中国对虾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为了解增殖放流后,黄海北部海域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生长状况,于2015年6—10月在黄海北部辽宁省皮口海域进行了6个航次的回捕调查,共采集样品1434尾,并对其生长指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皮口海域中国对虾体长和体质量呈幂函数关系,雌虾W=8×10^(-6)L3.0729,雄虾W=9×10^(-6)L3.0573;采用Von Bertallanffy生长方程对皮口海域中国对虾体长、体质量进行拟合,雌虾Lt=230.09[1-e-0.0098(t-29.54)]、Wt=144.87[1-e-0.0098(t-29.54)]3.0729,雄虾Lt=175.05[1-e-0.0151(t-34.73)]、Wt=65.98[1-e-0.0151(t-34.73)]3.0573;皮口海域中国对虾在生长过程中表现出雌、雄差异,前期雄虾体长生长速度快于雌虾,约74 d后,雌虾体长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雄虾,雄虾体质量生长拐点出现在109 d前后,而雌虾则出现在144 d前后;与历史文献相比较,皮口海域中国对虾的生长系数k值较小,显示出生长速度可能较其他海区有减缓的趋势,但渐近体长和渐近体质量有增大趋势;皮口海域中国对虾摄食等级存在月份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探讨大规模增殖放流后黄海北部现有中国对虾种群的自然状况及制定相关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刘海映崔帆闫红伟王连顺陈雷刘奇吕海波李成久郭良勇史航
关键词:中国对虾黄海北部增殖放流
毛蚶在不同底质与撒播方式下潜沙行为的观测与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为了探究不同底质与撒播方式对毛柑(Scapharca subcrenata)潜沙行为的影响, 在实验室条件下, 观察了壳长( 10.0±0.9)mm毛蚶的潜沙过程, 并研究了沙质(粒径251-500μm )和泥沙质( 粒径〈120 μm )两种底质和播散方式( 集中和分散) 对毛蚶潜沙时间和潜沙率的影响.结果显示, 毛蚶潜沙过程分为准备、潜沙及结束3 个阶段.在两种底质条件下, 集中播撒方式的毛蚶潜沙时间均短于分散播撒方式, 但同种底质不同播撒方式下的毛蚶潜沙时间差异不显著( P〉0. 05).无论是集中播撒还是分散播撒, 沙质条件下毛蚶的潜沙时间均短于泥沙质的潜沙时间, 并且在分散播撒方式下, 两种底质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P〈0.05 ) ;两种底质条件下, 毛蚶的潜沙率均表现为集中播撒高于分散播撒.研究表明, 与泥沙质底质相比, 毛蚶在沙质条件下更易于快速潜底; 与分散播散方式相比, 集中播撒更利于毛蚶快速潜底.
陈雷郭良勇张嵩邢坤孙俭刘奇卢羽洁郝晓鹏崔帆刘海映
关键词:毛蚶
大连市皮口海域口虾蛄群体繁殖生物学特征初步研究被引量:14
2016年
为了解大连市皮口海域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群体的繁殖生物学特征,于2014年5月—2015年4月,每月中旬对皮口海域口虾蛄群体进行随机取样,采用组织学和电镜技术对其性腺发育规律和生殖细胞发生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除7月份以外,其他月份的雌、雄口虾蛄比例与期望值1∶1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χ^2=0.500,P〉0.05);口虾蛄雌、雄性比为0.79-1.34,全年雌、雄性比平均为1.04±0.05,雌、雄性腺周年发育变化趋势类似,雄性发育略快,性成熟高峰期均有2个,雌性在5月和11月达性成熟高峰期,而雄性在4月和11月达性成熟高峰期;口虾蛄卵子发生过程分为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卵黄形成前期细胞、卵黄形成期细胞、早期成熟期卵细胞和成熟期卵细胞,卵巢发育分为未发育时期、卵母细胞期、生长前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成熟前期、成熟期和恢复期;精子的发生过程分为精原细胞、精母细胞和精子,精巢发育分为精原细胞期、精母细胞期、早期精子期和精子期。本研究结果可为口虾蛄繁殖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并为早日实现口虾蛄栖息地养护及人工增养殖提供参考。
薛梅闫红伟刘海映刘奇邢坤陈雷吕海波卢羽洁张涛迟庆宏
关键词:口虾蛄性腺生殖细胞组织学
口虾蛄染色体核型分析及DNA含量被引量:3
2016年
为了解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核型组成及DNA含量,以野生口虾蛄为材料,采用秋水仙素内注射法,取其肝胰腺组织经低渗和固定后,获得染色体标本,并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以鸡血细胞DNA为标准,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口虾蛄不同组织的DNA含量。结果表明:口虾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88,即2n=88,核型组成公式为2n=62m+12sm+14t,染色体总臂数(NF)为162;口虾蛄不同组织的DNA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织DNA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肌肉>精巢>卵巢>肝胰腺>血液,肌肉组织含量最高,为10.43 pg/2c,血液含量最低,为8.70 pg/2c,各组织DNA含量平均为9.61 pg/2c;以1 pg=978 Mbp计算,首次成功估算了口虾蛄基因组大小约为9398.58 Mbp。本研究结果可为口虾蛄种质资源保护及未来人工养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刘海映杨硕闫红伟周贺刘奇林原李成久郭良勇
关键词:口虾蛄染色体核型DNA含量
口虾蛄卵黄蛋白原(Vg)基因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为研究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g)基因,利用cDNA末端陕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口虾蛄坛基因cDNA全长序列(GenBank登陆号:KR422400),并应用相对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雌雄口虾蛄不同组织、不同发育时期卵巢瞻mRNA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口虾蛄增基因全长7727bp,其中5’端非编码区为36bp,开放阅读框(ORF)为7521bp,3’端非编码区为170bp,共编码2506个氨基酸:预测的氨基酸序列中存在1个长度为20个氨基酸的信号肽,1个类似于枯草蛋白酶的内切蛋白酶识别位点(RSKR),3个潜在的N-连接糖基化位点,1个在无脊椎和脊椎动物卵黄蛋白原中都比较保守的KALGNVG基序;对其结构域分析表明,口虾蛄Vg蛋白含有4种保守结构域,分别为卵黄蛋白原N端结构域(Vitellogenin_N)、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和两种未知功能结构域(domainofun-known function)DUFl943与DUFl081;经NCBIBLASTP同源性比较,口虾蛄Vg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甲壳类的相似性为46%~52%;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口虾蛄Vg单独聚为一支;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15虾蛄瞻基因在性腺和肝胰腺中均有表达,在肌肉中均不表达,卵巢中增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且15虾蛄坛mRNA的相对表达量随着卵巢的发育不断增加(P〈0.05),在成熟期时达到最高值,随后显著下降,坛mRNA表达量在卵巢中的变化规律可以作为了解15虾蛄性腺发育的有效指标。本研究结果为口虾蛄Vg蛋白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刘海映张娜闫红伟刘奇邢坤陈雷隋宥珍林原李成久郭良勇
关键词:口虾蛄分子克隆荧光定量PCR
红鳍东方鲀gsdf基因的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为研究红鳍东方纯Takifugu rubripes的性别决定因子(gonadal soma derivedfactor,GSDF),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首次克隆了红鳍东方纯舻妒基因(Trgsdf)的cDNA全长序列(GenBank登陆号:KR914667)。结果表明:TrgsdfcDNA序列全长为1734bp,其中5’端非编码区144bp,开放阅读框648bp,3’端非编码区942bp,共编码215个氨基酸;预测的氨基酸序列中存在1个长度为19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和相同长度的跨膜区,1个N-糖基化位点NST,1个TGF-β家族成员特有的保守结构域;BLAST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红鳍东方纯GSDF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鱼类的相似性为26%~58%;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鱼类GSDF单独聚为一支,与TGF-β超家族内的其他成员分开,红鳍东方纯与青鳐Oryzias latipes GSDF的亲缘关系最近,先聚为一支,后与三斑海猪鱼Halichoeres trimaculatus聚在一起,与矛尾鱼Latimeria menadoensi5的GSDF亲缘关系最远:应用RT-PCR技术检测TrgsdfmRNA在雌性和雄性红鳍东方纯成鱼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TrgsdfmRNA在卵巢和精巢中高表达,在皮肤和肌肉组织中微量表达,在其他组织中无表达:采用相对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比较了成鱼卵巢和精巢中TrgsdfmRNA的表达量,结果显示,TrgsdfmRNA在精巢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卵巢(P〈0.05),约为卵巢表达量的6倍。研究表明,鲈妒基因可能在红鳍东方纯的性腺尤其是精巢的分化和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闫红伟田雨顺姜丽楠王连顺刘洋刘奇刘圣聪
关键词:红鳍东方鲀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基因表达
口虾蛄脑部褐脂质分布、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为了解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脑部形态特征,揭示口虾蛄生理年龄与褐脂质(1ipofuscin)含量的关系,采用组织切片、荧光成像和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口虾蛄脑中褐脂质的形态、分布和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口虾蛄脑位于眼节之后、头脑甲最前方,体积较小:H.E组织切片下脑部细胞核颗粒呈圆形且均匀分布,直径为10~30μm,并在脑前桥细胞团(protocerebral bridge cell mass)区域分布较多;荧光显微镜下褐脂质颗粒呈黄褐色,直径为1~3μm,均匀分布于脑部;透射电镜下可见褐脂质颗粒多聚集分布于近细胞核区域,外被单层细胞器膜,染色密度较其他区域高且均匀。研究表明,整体上口虾蛄脑部褐脂质分布均匀,其形态与其他甲壳动物脑部褐脂质相似。
范青松邢坤刘海映孙静娴陈雷刘奇
关键词:口虾蛄超微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