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宇欣
- 作品数:1 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 1526~1530年我国群聚性灾害的地理特征与气候背景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近年来从地理学视角的历史灾害研究重点关注空间分布、时间序列及个案复原,相对而言个案复原亟需加强。本文针对1526~1530年间我国重大的旱、蝗、涝等群聚性灾害,以旱灾、蝗灾为主线,复原灾异的时空演化过程及其相互关联,探讨其社会影响,揭示其气候背景。结果表明:1)三大灾害所波及的县次随着时间都有所波动,差别在于蝗灾呈现单峰倒勺特征与"缓升速降"的演变态势,峰值年份为1529年;旱灾呈现双峰台阶特征,峰值年份为1528年;而涝灾呈现三峰轻微波动特征,无极端峰值年份;2)旱灾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地区,且南北分异明显,南方主要位于长江流域,北方主要位于黄淮海流域,河北、河南受灾最重;蝗灾的发生区域相对集中,核心区域位于华北地区,河南、河北、山东受灾最重;涝灾分布则相对分散,以长江中下游为主;3)就灾异的时空联系而言,饥荒、瘟疫与三大灾害存在一定的空间关联性与时间承继性,蝗灾与旱灾具有极大的空间关联性与时间承继性;4)蝗蝻分布区与蝗灾发生区可以良好指示蝗灾的源地与扩散区,且分布与水系格局有关,蝗虫的迁移方向以北方路径为主,且表现出距离衰减特征,存在北部边界,这可能与同期华北地区盛行风向及蝗虫自身喜干恶湿的特性有关;5)三大灾害群聚性地发生于1525厄尔尼诺年的次年与1531厄尔尼诺年的前年,气候背景冷期内相对温暖。
- 王会娟李钢孔冬艳汪宇欣
- 关键词:蝗灾地理特征气候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