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肿瘤
  • 7篇颈部
  • 5篇多层螺旋CT
  • 4篇头颈
  • 4篇头颈部
  • 4篇颈部肿瘤
  • 3篇头颈部肿瘤
  • 3篇图像
  • 3篇淋巴
  • 3篇恶性
  • 2篇动脉
  • 2篇图像质量
  • 2篇淋巴结
  • 2篇螺旋CT
  • 2篇灌注
  • 2篇后处理
  • 2篇后处理技术
  • 2篇恶性肿瘤
  • 2篇BV
  • 2篇CT表现

机构

  • 10篇中国医学科学...
  • 7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浙江省肿瘤医...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14篇梁颖
  • 10篇罗德红
  • 10篇吴宁
  • 6篇王建卫
  • 5篇赵心明
  • 5篇黄遥
  • 5篇孙伟
  • 5篇周纯武
  • 3篇丁毅
  • 3篇潘振宇
  • 3篇翟仁友
  • 3篇顾华
  • 3篇李琳
  • 2篇王亚杰
  • 2篇蒋力明
  • 2篇蒋玲霞
  • 2篇张镭
  • 2篇刘媛
  • 1篇蒋涛
  • 1篇王丽

传媒

  • 5篇中华放射学杂...
  • 4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放射肿瘤...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06
  • 2篇2005
  • 4篇2004
  • 4篇2003
  • 2篇2000
  • 1篇1999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颈部动脉受侵判断中的价值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横断面扫描像、MPR及VR技术对颈部动脉受侵判断的准确性 ,探讨后处理技术在颈部肿瘤侵犯颈部动脉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 8层螺旋CT扫描机 ,对临床拟诊颈部动脉旁肿瘤的患者行前瞻性直接增强扫描 ,其中手术证实恶性肿瘤患者 40例 ( 4 8个肿物 )。两位医师对 40例手术患者的横断面扫描图像、MPR图像(包括AVE重组、MIP重组、CUR重组 )、VR图像中 5 3支颈部动脉是否受侵进行双盲法评价 ,对比手术及病理结果后给予评分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颈部动脉 (包括颈动脉和锁骨下动脉 )受侵的判断 ,MPR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 10 0 %、92 .1%和 94.3 %,敏感性较横断面提高了 6.7%(P =1.0 0 0 ) ,特异性与横断面相仿 (P =1.0 0 0 ) ,准确性与横断面相同 ( 94.3 %)。对动脉受侵的诊断价值 ,MPR和血管VR的应用价值达≥ 3分者分别占 71.7%和 14 .2 %(P =0 .0 0 0 ) ;MPR中 3种重组方法的价值相仿 (P =0 .817)。结论 :对动脉受侵的判断 ,MPR可为判断颈部动脉受侵提供重要的补充信息 ,增强诊断信心 。
梁颖吴宁罗德红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颈部动脉颈部肿瘤肿瘤侵袭
口咽部恶性肿瘤的CT表现
2004年
目的 分析口咽部恶性肿瘤的CT表现 ,了解口咽癌及口咽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 70例口咽部恶性肿瘤的CT表现。其中口咽癌 4 5例 ,淋巴瘤 2 5例 ,对比分析口咽癌、淋巴瘤的范围、边界、密度变化 ,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 5例口咽癌 ,均为单侧病变 ,其中 4 1例有明确肿物 ,边界不清楚有外侵 32例 ;2 5例淋巴瘤中 ,9例为双侧病变 ,边界不清楚 12例 ,肿物边界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行增强扫描的口咽癌 37例 ,密度不均匀 2 7例 ,肿物无明显或轻度强化 12例 ,呈中度强化 17例 ,明显强化 8例 ;行增强扫描的淋巴瘤 19例 ,其中内部密度均匀 12例 ,不均匀 7例 ,肿物无明显或轻度强化 12例 ,中度强化 7例 ,经统计学处理二者密度均匀性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肿物的强化程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口咽癌与口咽部淋巴瘤有不同的影像特点 ,肿物的范围、边界。
孙伟罗德红周强李琳梁颖吴宁周纯武
关键词:CT表现头颈部肿瘤淋巴瘤
多层螺旋CT重建参数对头颈部肿瘤MPR图像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1
2003年
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MSCT)重建及重组参数对头颈部肿瘤MPR图像质量的影响 ,以便选择最佳的参数组合。资料与方法 使用GELightspeedUltra 8层螺旋CT扫描机对 6 7例头颈部肿瘤患者进行扫描。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 2 8例 ,分别对原始数据进行 1.2 5mm、2 .5mm层厚的轴面重建 ,重叠率均为 5 0 %。图像重组时 ,分别采用层厚 1mm、2mm、3mm和 5mm。第二部分 39例 ,分别采用 0 %、2 5 %、5 0 %和 75 %的重叠率和 1.2 5mm层厚进行轴面重建 ,然后采用 1mm层厚进行图像重组。应用双盲法评价各组图像质量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第一部分 ,在软组织、骨质和伪影方面组内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1.2 5mm层厚轴面重建的各组MPR图像中 ,1mm层厚组对软组织和骨质的显示好于其他各组 (P <0 .0 1)。第二部分 ,在软组织、病变、骨质和伪影方面组内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在软组织和病变方面 ,5 0 %与 75 %重叠率图像质量最佳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在骨质方面 75 %重叠率组图像质量高于 5 0 %组 (P <0 .0 5 ) ;在伪影方面 ,5 0 %重叠率组好于 75 %组 (P <0 .0 1)。结论 头颈部肿瘤MSCT图像后处理采用 1.2 5mm层厚、5 0 %重叠率进行轴面重建后 ,用 1mm层厚的MPR图像能很好地显示软组织、病变?
梁颖罗德红吴宁赵心明黄遥王建卫孙伟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头颈部肿瘤MPR图像质量
鼻咽癌多层螺旋CT动态灌注扫描预测放射敏感性初步研究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初步探讨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在预测鼻咽癌放射敏感性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52例鼻咽癌行治疗前螺旋CT动态扫描,通过时间密度曲线计算鼻咽部肿瘤和未受侵犯的翼外肌的灌注数据。患者均接受常规放射治疗,外照射至DT50Gy时行鼻咽部CT复查,分别测量治疗前和外照射DT50Gy时肿瘤最大截面积。分析各灌注参数与肿瘤消退率(RS050)关系。结果全组病例鼻咽肿瘤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的平均值分别为401.8ml·min-1·100g-1、9.0ml/100g、3.1s和66.0ml·min-1·100g-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各灌注参数与RS050均无明显直线相关关系。将RS050≤0.75定为放射治疗低敏感组,>0.75为高敏感组。肿瘤与肌肉组织的BF、BV比值结果显示高敏感组rBF平均值为16.1,低敏感组为9.7(t=1.92,P=0.06);高敏感组rBV平均值为3.0,低敏感组为2.3(t=1.84,P=0.07)。结论螺旋CT动态灌注扫描预测鼻咽癌放射敏感性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袁智勇高黎罗德红徐国镇梁颖吴宁
关键词:灌注鼻咽癌螺旋CTBV治疗前
胸部多层螺旋CT扫描:机架旋转时间对图像质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前瞻性评价机架旋转时间对胸部图像 ,包括横断面及多平面重建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60例患者分为两组 ,采用GELightSpeedUltra 8层螺旋CT扫描仪直接增强扫描 ,机架旋转时间分别选择 0 .8s和 0 .5s。按照制订的标准 ,对比两组图像的图像质量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0 .8s和 0 .5s组显示野和扫描范围相似 ,两组扫描时间分别为(2 4 .9± 3 .2 )s和 (1 5 .6± 1 .7)s,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W =465 .0 ,P <0 .0 0 1 )。两组CTDIW(CT剂量指数 )分别为1 7.56mGy和 1 0 .98mGy,DLP(剂量长度乘积 )分别为 (480 .4± 62 .5)mGy·cm和 (30 2 .1± 35 .5)mGy·cm ,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W =465 .0 ,P <0 .0 0 1 )。两组图像质量平均得分为 4 .0 7± 0 .42和 4 .1 6± 0 .35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W =851 .0 ,P =0 .342 )。两组重建图像质量平均得分为 2 .43± 0 .68和 2 .50± 0 .63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W =848.0 ,P =0 .32 0 )。结论 :机架旋转时间 0 .5s组胸部图像质量略好于 0 .8s组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患者接受的X线剂量则明显降低 ,平均降低了 37%。建议将机架旋转时间 0 .
王建卫吴宁黄遥赵心明罗德红梁颖孙伟
关键词:胸部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质量
CT仿真内窥镜技术的模型研究被引量:22
2000年
目的 系统分析主要扫描参数对CT仿真内窥镜 (CTVE)图像质量的影响 ,寻找可获得较好图像质量的扫描参数组合。评价CTVE对不同大小、形态的模拟病变的分辨能力 ,进一步确定图像的真实性。方法 应用不同扫描参数分别对不同组别模拟病变的模型进行扫描 ,观察图像质量及模拟病变的分辨情况。结果 准直器宽度、螺距、重叠重建率及重建方式的变化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CTVE图像质量。在准直器宽度≤ 3mm、螺距 1.0~ 2 .0、重叠重建率 6 0 %、标准 (STD)重建方式的参数范围内可获得较满意的图像质量 ,并具有可分辨微小结构及较真实显示结构形态的能力。结论 适当选择扫描参数、有效分辨伪影及变形 ,CTVE技术将成为显示空腔脏器病变及结构的有效方法之一。
潘振宇张镭顾华王亚杰翟仁友丁毅梁颖
头颈部肿瘤多层螺旋CT冠状面多平面重建与常规扫描图像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2
2003年
目的 分析头颈部肿瘤多层螺旋CT冠状面多平面重建 (MPR)与常规扫描图像 ,探讨冠状面MPR能否替代常规冠状面扫描。方法 使用GELightspeedUltra 8层螺旋CT扫描仪对 9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进行扫描 ,在横断面基础上行MPR。由 3位资深放射科医生对冠状面MPR像与常规扫描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90例冠状面MPR像对正常鼻咽、鼻腔、鼻窦、上颈部等部位软组织的显示与常规扫描冠状面像相似 ,图像质量好 ,均为 1级。 5 9例 (6 5 .6 % )冠状面MPR像对骨质的显示优于常规扫描像 ,6 8例 (75 .6 % )对颅底孔道的显示优于常规扫描像。增强CT扫描中 ,5 1例明显肿瘤病灶 ,4 6例 (90 .2 % )对肿瘤的显示优于常规扫描冠状面像。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MPR图像除对口腔、口咽的显示欠佳外 ,均近似或优于常规冠状面扫描像 。
罗德红梁颖吴宁赵心明黄遥王建卫周纯武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多层螺旋CT检查
颈部恶性肿瘤侵犯颈动脉的多层螺旋CT评价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横断面及多平面重建(MPR)在颈部恶性肿瘤侵犯颈动脉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9个与颈动脉贴邻肿物均行MSCT扫描。2位医生进行盲法阅片,在横断面扫描图像上测量肿瘤包绕颈动脉的角度并分组(≥45°组、≥90°组和≥180°组);在MPR图像上测量肿瘤与颈动脉的最大交角并分组(≥45°组和≥90°组),测量肿瘤与动脉交界面长度、肿瘤最大纵径,计算交界面长度与最大纵径的比值并分组(≥05组、≥08组和=10组)。对比手术及病理结果,比较受侵动脉与未受侵动脉在以上方面的组间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横断面扫描图像上,≥90°组和≥180°组对颈动脉受侵判断的准确度高于≥45°组(P<005),≥90°组可兼顾敏感度和特异度。MPR上肿瘤和动脉交界面长径与肿瘤最大纵径的比值,≥08组和=10组对颈动脉受侵判断的准确度高于≥05组(P<005),≥08组的敏感度高于=10组(P<005)且特异度与后者相仿(P>005)。MPR上肿瘤与动脉交界面角度≥45°组和≥90°组对颈动脉受侵判断的准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90°组可兼顾敏感度和特异度;MPR显示肿瘤与动脉交界面角度≥90°时,受侵动脉明显多于未受侵动脉(P<005)。结论对于颈动脉受侵的判断,横断面上肿瘤包绕颈动脉角度≥90°。
梁颖吴宁罗德红
关键词:肿瘤颈动脉特异度MPR颈部扫描图像
颈部恶性淋巴结的多层螺旋CT灌注研究被引量:54
2004年
目的 分析颈部不同病理类型恶性淋巴结的动态强化特点和CT灌注参数 ,探讨其在颈部肿瘤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 5 0例颈部间隙肿瘤患者行CT动态扫描 ,盲法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的 33例恶性淋巴结的时间密度曲线特点和灌注参数 ,比较它们在时间密度曲线和灌注参数方面差异。结果 恶性淋巴结的血流量 (BF)值、血容量 (BV)值和表面通透性 (PS)值高于正常组织 (P <0 0 5 ) ,MTT值短于正常组织 (P <0 0 5 )。鳞癌、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和淋巴瘤的峰值、强化值、BF值和BV值不同 (P <0 0 5 )。峰值时间、MTT值和PS值方面 ,三者有差异 ,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颈部恶性淋巴结与正常组织以及不同病理类型恶性淋巴结的灌注特点不同 ,BF值、BV值、MTT值和PS值有助于恶性淋巴结与正常组织鉴别 ,峰值、强化值、BF值和BV值可帮助鉴别不同病理类型的恶性淋巴结。
梁颖罗德红吴宁李琳赵心明蒋力明黄遥蒋玲霞王建卫孙伟刘媛周纯武
关键词:恶性淋巴结灌注颈部病理类型BV
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评价颈部肿瘤气管侵犯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评价颈部肿瘤气管侵犯的应用价值 ,探讨颈部肿瘤气管侵犯的诊断标准。资料与方法 对 2 0例颈部气管旁恶性肿瘤患者 (2 2个肿瘤 )行前瞻性的术前CT检查 ,3位医师双盲法评价横断面扫描图像、多平面重建 (MPR)和容积再现 (VR)图像上颈部肿瘤与气管的关系 ,对比手术及病理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气管受侵的判断 ,MPR的准确性 (90 .9% )与横断面 (86 .4 % )相仿 (P =1.0 0 0 ) ;对气管受侵的诊断价值 ,气管MPR和VR评分≥ 3分者分别占 6 8.2 %、2 2 .7% (P <0 .0 1) ;肿瘤与气管交角≥ 90°时气管受侵多于交角 <90°时 (P <0 .0 5 )。结论 对气管受侵的判断 ,横断面是基本诊断方法 ,MPR可为横断面提供重要的补充信息 ,气管VR价值有限 ,MPR对判断气管受侵的应用价值高于气管VR。
梁颖罗德红吴宁赵心明蒋力明黄遥蒋玲霞王建卫孙伟刘媛周纯武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恶性肿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