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静

作品数:4 被引量:43H指数:3
供职机构: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水利部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径流
  • 2篇石漠化
  • 2篇水土
  • 2篇水土保持
  • 2篇水土保持措施
  • 2篇土壤
  • 2篇土壤侵蚀
  • 2篇土壤侵蚀量
  • 2篇侵蚀量
  • 2篇径流量
  • 2篇间作
  • 2篇根系
  • 1篇养分
  • 1篇养分流
  • 1篇养分流失
  • 1篇土壤肥力
  • 1篇土壤结构
  • 1篇坡耕地
  • 1篇作物
  • 1篇县官

机构

  • 4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昆明佳晓自来...

作者

  • 4篇杜静
  • 2篇王自林
  • 2篇范茂攀
  • 2篇李永梅
  • 2篇柏勇
  • 2篇杨婷婷
  • 1篇李靖
  • 1篇邱金亮
  • 1篇马志鹏
  • 1篇马宇航
  • 1篇陈小强
  • 1篇王正选

传媒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山东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根系固土拉力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对土壤流失的影响研究多集中在地上部,而鲜有研究报道玉米大豆间作根系特征对固土拉力特性的影响。采用田间径流小区试验,研究了坡耕地条件下玉米大豆间作(MD)、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DD)和裸地(CK)的生物量和根系固土拉力。结果表明:MD处理的玉米根系密度较MM处理增加了19.64%,10—20cm土层深度范围内MD处理与MM和CK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MD处理较MM和CK处理分别高出了4.25%和4.84%,在0—10cm范围内,MD处理较MM和CK处理分别提高了2.49%和15.85%,在20—30cm范围内,MD处理较MM和CK处理分别提高了1.56%和6.25%。MD处理的地上部分鲜重生物量较MM处理增加了2.46%,干重生物量较MM处理增加了7.31%,地下部分鲜重生物量较MM处理增加了5.06%,干重生物量较MM处理增加了3.17%。在0—30cm土层范围内,能有效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壤含水率。MD处理较MM处理、DD处理和CK处理不论在玉米样方还是在大豆样方其固土能力均强,在施加相同荷载情况下,间作处理比单作处理土壤样方的位移偏移量较单作处理时偏移量小。
陈小强范茂攀王自林杜静李永梅
关键词:间作大豆根系
玉米-马铃薯间作根系特征及其与坡耕地红壤径流养分流失的关系被引量:12
2017年
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其根系对土壤的固持作用可以减轻坡耕地土壤的养分流失,测定农作物根系对径流中养分流失的影响可以从侧面评价不同作物的水土保持作用。选取云南主要农作物玉米、马铃薯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生育期内坡耕地的产流次数、径流量、土壤流失量、径流中养分流失量以及通过采用剪切箱,在农作物生育期对玉米、马铃薯单作与间作等3种种植模式下的作物根系特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常规管理条件下,与单作模式相比,间作模式具有明显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玉米马铃薯间作产流次数较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分别减少4次和2次;在开花期,玉米马铃薯间作处理较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处理径流量分别减少了20.49%,27.15%;成熟期玉米马铃薯间作处理较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处理土壤流失量分别减少了49.67%,40.31%;在成熟期,玉米马铃薯间作处理径流携带总磷养分流失最少,较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处理分别减少了78.06%,73.98%。成熟期玉米马铃薯间作处理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与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处理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达到显著水平(P<0.05),间作处理较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处理根长分别增加了80.06%,73.54%。在全生育期,玉米马铃薯间作处理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与径流中总氮养分流失量分别达到显著负相关和极显著负相关,说明间作种植模式下农作物根系较单作更发达,更有利于控制径流中养分流失。
杜静范茂攀王自林马志鹏马宇航李永梅
关键词:红壤坡耕地间作根系特征
对石漠化地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生态服务功能评价——以沾益县官麦地小流域为例被引量:11
2017年
为了研究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石漠化地区的治理效果,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以云南沾益石漠化地区为研究对象,对水保林、坡耕地+巨菌草、坡改梯耕地、经果林等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石漠化径流小区涵养水源和保护与改良土壤等生态服务功能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石漠化地区实施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后的土壤涵养水源能力不同,其中,经果林、梯地、水保林的土壤涵养水源能力较好。(2)水保林、经果林、梯地能有效减少土壤侵蚀量,增加土壤孔隙度,增加有机质含量等。综合分析表明:水保林、经果林、梯地、坡耕地在涵养水源、保护与改良土壤等生态服务功能方面优于荒山草地。
柏勇杜静杨婷婷王正选邱金亮李靖
关键词:石漠化水土保持径流量土壤侵蚀量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石漠化区水土流失的影响被引量:19
2018年
为科学评估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石漠化地区的治理效果,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以云南沾益石漠化地区官麦地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水保林、坡耕地+巨菌草、坡改梯耕地和经果林等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对石漠化径流小区土壤改良和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相同降雨条件下,坡耕地产流量最多,水保林产流量最少。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侵蚀量由高到低分别为荒山草地、坡耕地、梯地、经果林和水保林,其土壤侵蚀量分别占总侵蚀量的65.00%、56.13%、52.43%、50.35%和46.03%;2)水保林、经果林、梯地和坡耕地可有效降低土壤密度、增大孔隙度以及改善土壤结构;3)治理后坡耕地土壤全氮全磷质量分数最高,经果林和水保林次之,荒山草地的全氮质量分数最低,坡耕地、经果林、水保林和梯地土壤全氮量分别较荒山草地高90.63%、74.48%、26.56%和22.4%,全磷质量分数分别较荒山草地高123.64%、96.36%、67.27%和16.64%。综合分析表明:水保林、坡耕地+巨菌草、坡改梯耕地、经果林等水土保持措施能减少水土流失,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其中,水保林效果最好,经果林、梯地和坡耕地次之。该研究为解决西南地区石漠化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柏勇杜静杜静杨婷婷邱金亮李靖
关键词:石漠化径流量土壤侵蚀量土壤结构土壤肥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