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振京

作品数:9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篇地质
  • 2篇岩心
  • 2篇油气
  • 2篇致密砂岩
  • 2篇砂岩
  • 2篇沙河街组
  • 2篇盆地
  • 2篇勘探
  • 2篇渤海湾盆地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质储量
  • 1篇地质地球化学
  • 1篇地质意义
  • 1篇断块
  • 1篇岩石力学
  • 1篇页岩
  • 1篇页岩油
  • 1篇应力-应变曲...
  • 1篇油气藏

机构

  • 7篇中国石化胜利...
  • 4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化石油...
  • 1篇中国石化
  • 1篇国家能源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9篇杜振京
  • 4篇刘惠民
  • 2篇李政
  • 2篇李静
  • 2篇王昊
  • 2篇王学军
  • 1篇李志明
  • 1篇李爱民
  • 1篇蒋启贵
  • 1篇郭元岭
  • 1篇包友书
  • 1篇王鑫
  • 1篇郭瑾
  • 1篇徐二社
  • 1篇方旭庆
  • 1篇卢鸿
  • 1篇郭玉新
  • 1篇赵乐强
  • 1篇张顺
  • 1篇刘鹏

传媒

  • 3篇石油实验地质
  • 2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球化学
  • 1篇油气地质与采...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2
  • 1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济阳坳陷石油资源综合评价与勘探方向被引量:11
2007年
利用近年来石油勘探的新成果、石油地质理论的新认识、新发展,在对济阳坳陷(包括滩海地区)有效烃源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聚油单元”为评价单元,应用成因法、统计法和类比法进行了石油资源量的综合评价。建立了基于资源量及其可靠程度的勘探潜力评价方法,应用该方法筛选出了东营凹陷北带、东营中央背斜带、惠民中央背斜带、车镇凹陷北带、渤南孤岛、埕岛地区等15个有利的油气勘探单元,结果得到了勘探实践的证实。
王学军郭玉新杜振京李爱民赵乐强郭瑾
关键词:资源评价地质储量可采储量
埕岛东部潜山油气成藏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针对埕岛东部潜山地质格局及油气成藏规律比较复杂、成藏特征认识不够深入等问题,通过对钻井、录井、构造解释及测试资料等的综合分析,研究其构造及地层特征,对其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受多期强烈构造运动的影响,研究区地层分布非常复杂,不同构造带或同一构造带不同构造部位的地层发育均存在差异。纵向上,埕岛东部潜山在太古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和中生界均有不同程度的油气富集,其中以下古生界最为富集,且主要分布于构造较高部位; 平面上,由构造主体向翼部,油气分布层位由老到新,油气藏类型由断块—残丘型油气藏向地层不整合油气藏过渡。通过对典型井的解剖,认为储盖组合和侧向封堵条件为研究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由此建立埕岛东部潜山的油气成藏模式。
杜振京
关键词:风化壳油气分布规律成藏主控因素油气成藏模式
油气运移过程中的“高速刹车”稠化机理探讨——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南坡东段为例被引量:4
2020年
油气在运移过程中由于聚集成藏而产生"高速刹车"现象,大分子物质发生阻塞无法通过,而只有小分子物质可以继续运移。王146地区位于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南坡东段构造鞍部,该地区沙河街组四段储层中的原油地面黏度相比低部位的丁家屋子构造带和高部位的八面河构造带要高。利用"高速刹车"效应来解释这一现象的出现,并分析了该区超稠油油藏的形成机理;同时,从砂体厚度、地层倾角和地层异常压力变化特征3个方面,探讨了"刹车效应"形成的地质条件,并根据研究区3个构造带原油的主峰碳、∑C21-/∑C22+以及降解程度的差异性,为原油"高速刹车"稠化机理的存在找到了有利的地球化学证据。
杜振京
关键词:地质地球化学沙河街组渤海湾盆地
济阳坳陷博兴洼陷页岩油微运移特征被引量:1
2023年
通常认为,区别于常规油气的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页岩油是种自生自储,原地聚集的油气富集类型(胡宗全等,2021;马永生等,2022)。然而,随着页岩油勘探实践与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入,众多学者认识到页岩油并不是完全赋存在页岩中的原地滞留油,部分油气也存在短距离的微运移现象(王淼等,2015;刘惠民等,2017;李政,2020)。因此,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加深页岩油微运移的研究,对于认识泥页岩中烃类流体再分配对页岩油富集规律的影响.
王鑫刘惠民刘惠民张顺杜振京李政
关键词:博兴洼陷页岩油包裹体
成熟探区勘探综合分析方法探讨——以济阳坳陷为例被引量:5
2017年
介绍了济阳坳陷开展勘探综合分析的内容和做法。勘探部署方案优化,是通过细分勘探单元、构建勘探模式、明确钻探目的,选准勘探方向,综合风险评价、经济评价、投资规模等因素,提出勘探方案优化建议。勘探工作规律分析,有助于把握勘探工作运行特点及工作重点,提升勘探理论技术的适应性,从而提高勘探工作能力。勘探综合分析的目的是构建基础研究和管理决策之间的桥梁,有利于研究人员及时了解宏观动态,突出工作重点,也有利于管理人员全面掌握基础研究中的共性问题,提高管理水平。
郭元岭杜振京方旭庆侯飞董维武
关键词:成熟探区油气勘探技术方法
深层致密砂岩储层脆性指数评价新方法被引量:6
2019年
储层岩石脆性评价是储层压裂改造方案设计的重要基础工作,对储层压裂改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以准中地区深层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开展了0~90 MPa多级围压下的岩石三轴试验,分析了围压变化对于岩石脆性的影响。针对现有脆性指数对目标储层岩石脆性评价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基于应力-应变曲线中的能量转化关系建立了新的脆性指数模型,包括岩石峰前峰后脆性指数和综合脆性指数。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围压对岩石脆性评价有着显著影响;岩石峰前脆性随围压增大先增加后减小,峰后脆性和综合脆性随围压增大而递减;研究区储层含砾细砂岩的脆性较细砂岩的脆性小,脆性差异主要表现在峰后脆性。
刘惠民郑金凯赵文山杜振京李静王昊
关键词:岩石力学应力-应变曲线
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BYP5导眼井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岩心富氢气逸散气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2024年
BYP5导眼井是为探索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渤南深洼带较高热演化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沙三下亚段)含油气性而部署的一口取心井,取心段深度介于4267.0~4338.1 m。为揭示取心段含油气性特征,开展了典型样品冷冻密闭碎样热解和岩心逸散气的收集定量与组分分析。研究结果认为:取心段总体是一套富有机质、富碳酸盐矿物的优质烃源岩,成熟度(Ro)约1.2%,热演化过程中应曾发生了高效生排烃作用,导致其现今游离烃(S1)和氢指数(IH)均较低;岩心逸散烃气含量总体不高,主要介于0.001~0.01 cm^(3)/g,均值为0.005 cm^(3)/g,逸散烃气相对高值段与热解游离烃(S1)相对高值段基本一致;逸散气组分主要由CH_(4)、CO_(2)、H_(2)、C_(2)H_(6)组成,其中H_(2)摩尔百分数介于1.08%~19.23%,平均7.09%,具有富氢气特征。H_(2)与CO_(2)具有明显正相关性,与CH_(4)具有明显负相关性;逸散气应属原位滞留的气体,氢气的形成可能与有机质热解过程中异质键的裂解和去甲基化作用有关,建议加强有机质热裂解成因天然氢气的形成机制、地质勘查与评价研究,为该类型天然氢气的勘探部署决策提供依据。
李志明刘惠民刘惠民刘鹏曹婷婷刘鹏钱门辉包友书曹婷婷徐二社杜振京李政
关键词:古近系沾化凹陷渤海湾盆地
渤南洼陷沙四段膏泥岩中高丰度孕甾烷成因及其指示意义
2024年
渤南洼陷沙四段膏泥岩样品中检出了高丰度孕甾烷(相对于规则甾烷),孕甾烷/规则甾烷值为0.52~7.88,平均值为3.12。这些膏泥岩样品具有指示性较强的盐湖相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如较低的姥鲛烷/植烷值(Pr/Ph=0.12~0.76)、高伽马蜡烷指数(GI=0.04~1.45)、高升藿烷指数(HHI=0.03~0.22)和较高的二苯并噻吩/菲值(DBT/P多大于1),均指示了高盐度水体、强还原性和富硫沉积环境,生源输入主要为嗜盐菌和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根据渤南洼陷沙四段原油中检出丰富的含硫甾烷,推测渤南洼陷高丰度孕甾烷可能与含硫甾烷形成过程中的不完全硫化作用有关。通过剖面上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随埋深的纵向变化特征发现,孕甾烷与Pr/Ph、HHI和GI值等呈现良好的相关性,它们均指示还原、高盐度以及富硫贫铁的沉积环境。
雷春生杜振京杜振京
准中4区块致密砂岩孔隙结构特征研究被引量:7
2020年
致密砂岩孔隙结构是影响储层物性、储集性能和渗流特性的主要因素,准确表征岩石的孔隙结构特征是储层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通过岩心观察、CT扫描成像及其图像处理等对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董11井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定性及定量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USM锐化、阈值选取及中值滤波法对微CT扫描灰度图像进行图像处理,可以更好地区分岩石内部骨架和孔隙的边界,提高了图像的分割精度;当数字岩心立方体模型边长在450体素时,孔隙度趋近定值;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以粒间孔隙和微裂隙为主,伴有少量的解理裂隙,孤立孔隙较多,孔隙形状复杂,分布不均匀;研究区致密砂岩连续截面面孔率分布不均匀,离散性强,在连续截面上面孔率频繁出现极大值与极小值(跳跃性较大),容易在流体流动的过程中产生压降过大,造成部分孔隙喉道堵塞;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大小分布不均匀,孔隙直径在15~35μm之间,占总孔隙数的60%左右,其面积占18%;直径在50~200μm的孔隙数量占总孔隙数的20%,其面积占比达60%,为油气赋存提供了有利的储集空间。
刘惠民王学军杜振京唐东李静王昊
关键词:致密砂岩CT扫描孔隙结构数字岩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