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敏
- 作品数:13 被引量:98H指数:8
- 供职机构: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 SDE结合GC-MS分析王致和臭豆腐中的特征香气成分被引量:20
- 2015年
-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的方法对王致和臭豆腐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采用计算的保留指数和NIST 11谱库检索,确定所含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并用内标法确定其在王致和臭豆腐中的含量,根据挥发性成分的香气特征,结合香气活性值,确定王致和臭豆腐中的特征性香气成分。经同时蒸馏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鉴定出44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醇类6种(10.43μg/g)、酯类17种(6.88μg/g)、酚类1种(0.26μg/g)、醛酮类3种(0.15μg/g)、硫醚类5种(1.01μg/g)、杂环类6种(2.67μg/g)、其他化合物6种(2.66μg/g)。其中含量较高的挥发性成分有正丁醇(7.21μg/g)、正丙醇(2.33μg/g)、乙酸乙酯(1.71μg/g)、丁酸丁酯(1.44μg/g)、乙酸丁酯(1.13μg/g)等。而吲哚(0.70μg/g)、正丁醇(7.21μg/g)、正丙醇(2.33μg/g)、二甲基二硫(0.42μg/g)、二甲基三硫(0.36μg/g)、二甲基四硫(0.15μg/g)等挥发性成分对北京王致和臭豆腐特征性香味的贡献较大。
- 孙洁雯杨克玉李燕敏陈怡颖刘玉平张玉玉
- 关键词:臭豆腐同时蒸馏萃取特征香气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 东北特产许氏大酱中挥发性成分的提取与分析被引量:12
- 2015年
- 为了研究作为东北特产的许氏大酱的挥发性成分,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对许氏大酱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并考察了原料量和提取时间对结果的影响。提取物经气-质联用仪分析,结合计算保留指数和NIST11谱库检索,确定了许氏大酱中挥发性成分的种类,采用内标法确定了挥发性成分在许氏大酱中的含量。共鉴定出33种挥发性成分,在许氏大酱中含量为24.41μg/g,包括酯类13种(8.24μg/g)、醛类5种(11.74μg/g)、杂环类4种(0.87μg/g)、酮类3种(0.85μg/g)、含硫化合物2种(0.36μg/g)、其他类6种(2.35μg/g)。其中3-甲基丁醛、2-甲基丁醛、乙酸乙酯含量较大,且香气活性值(OAV值)>1,且数值较高,属于许氏大酱特征性香气成分。此外,己醛、苯乙醛、3-辛酮、二甲基二硫、2,3-戊二酮、2-戊基呋喃虽含量较少,但OAV值>1,且数值较高,对许氏大酱整体香气贡献较大。
- 孙洁雯杨克玉李燕敏刘玉平
- 关键词:挥发性成分
- 芥末油中挥发性成分的提取与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为了鉴定芥末油中的挥发性成分,采用固相微萃取提取了市售4种芥末油中的挥发性成分,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所得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离与鉴定。采用质谱、保留指数和标准品进行定性,共鉴定出11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酯类最多,为6种;4种芥末油中共有的成分是二硫化碳、烯丙基氯、异硫氰酸环丙酯、异硫氰酸甲酯、异硫氰酸烯丙酯和硫氰酸烯丙酯。采用邻二氯苯为内标对4种芥末油进行了定量,其中含量较高的有异硫氰酸烯丙酯(7487.01-22025.36μg/g样品)、硫氰酸烯丙酯(1074.69-4013.81μg/g样品)、异硫氰酸环丙酯(21.24-49.74μg/g样品)、硫氰酸甲酯(5.80-19.77μg/g样品)等。在鉴定出的成分中,由异硫氰酸烯丙酯转化或降解的产物有硫氰酸烯丙酯、异氰酸烯丙酯、二硫化碳和二烯丙基硫醚。
- 李燕敏黄佳张昱刘玉平
- 关键词:芥末油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挥发性成分
- 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分析东北大酱的挥发性成分被引量:16
- 2015年
- 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分析东北大酱的挥发性成分,并考察了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对挥发性成分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时间为40 min、提取温度为60℃时对东北大酱的挥发性成分提取效果较好。从东北大酱中共鉴定出28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占总流出物的89.02%,包括酮类3种(相对含量为53.57%)、酸类3种(相对含量13.36%)、醇类2种(相对含量13.20%)、酯类8种(相对含量3.57%)、酚类2种(相对含量2.44%)、醛类5种(相对含量1.55%)、其他类5种(相对含量1.33%)。其中苯乙醛、3-辛酮、2,3,5,6-四甲基吡嗪、愈创木酚、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等挥发性成分对东北大酱整体香气贡献较大。
- 孙洁雯李燕敏刘玉平
- 关键词:挥发性成分固相微萃取
- 食用芳香醛类香料的防腐抑菌性能被引量:8
- 2015年
- 食用芳香醛类香料是一类重要的食用香料,该研究首先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了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允许使用的30种食用芳香醛类香料分别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4种受试菌的抑菌圈直径,结果显示,大多数食用芳香醛类香料具有抑菌性;然后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它们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与山梨酸钾和苯甲酸钠相比,绝大数芳香醛类食用香料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中水杨醛、苯丙醛、肉桂醛、2-呋喃丙烯醛对供试菌的抑菌效果最明显;最后简单地总结了食用芳香醛类香料的抑菌效果与其结构之间的关系。
- 孙洁雯高婷婷李燕敏刘玉平孙宝国
- 关键词:食用香料芳香醛抑菌活性最小抑菌浓度
- 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分析不同花期的紫丁香花香气成分被引量:9
- 2015年
- 为了研究紫丁香花不同花期时的香气成分,采用固相微萃取法分别提取花蕾期、开花期和枯萎期的丁香花香气成分。提取物经过气-质联用分析仪分析,结合计算分离成分的保留指数和NIST 11谱库检索,共鉴定出44种挥发性成分,包括烯烃类13种、醇类11种、醛类9种、酯类5种和其他类6种。鉴定出的紫丁香花香气成分种类以开花期最多,为36种香气成分,总相对含量为93.85%;其次是枯萎期,鉴定出31种香气成分,总相对含量为96.49%。在不同花期中鉴定出14种共有成分,其中紫丁香醇异构体和紫丁香醛异构体是紫丁香花特征性香气成分。不同花期的紫丁香花香气成分在种类和含量上也有所不同。
- 孙洁雯杨克玉李燕敏刘玉平
- 关键词:固相微萃取香气成分
- 异硫氰酸丁酯的合成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以正丁胺、三乙铵、二硫化碳和对甲苯磺酰氯为原料合成了目标化合物,其中较佳的合成条件为n(正丁胺)∶n(三乙铵)∶n(二硫化碳)=0.04∶0.064∶0.08,0℃反应2 h,得到N-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三乙基铵盐,N-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三乙基铵盐与对甲苯磺酰氯在20℃下反应2 h得到标题化合物,产率88.3%。采用红外光谱、气质联用和核磁共振对目标化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其香气进行评价。
- 李燕敏穆旻刘玉平
- 关键词:对甲苯磺酰氯香气
- 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分析侧柏叶中的挥发性成分被引量:6
- 2016年
- 以产自河北的侧柏叶为原料,采用四种固相微萃取纤维对其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用气质联用进行分析,共分离出112种成分,采用质谱与保留指数进行定性,鉴定出87种成分(四种萃取纤维的提取物中都鉴定出的成分有59种),其中烯烃类51种(以单萜和倍半萜为主),烷烃类4种,芳香烃类3种,醇类18种,醛酮类3种,酯类4种,醚类3种,吡嗪类1种;另外采用质谱初步定性出12种。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它们的相对含量,含量较高的有(1R)-(+)-α-蒎烯、(+)-3-蒈烯、D-柠檬烯、β-水芹烯、δ-松油烯、β-榄香烯、石竹烯、顺式-罗汉柏烯、葎草烯、大根香叶烯D、δ-杜松烯、柏木脑等。对比所得结果可以发现,CAR/PDMS(85μm)的萃取纤维对侧柏叶中挥发性成分的提取效果较好。
- 杨克玉李燕敏黄佳张昱刘玉平
- 关键词:侧柏叶挥发性成分固相微萃取
- 3-甲硫基丙胺的合成研究
- 2016年
- 本文以3-甲硫基丙醇为起始原料,经过氯化,烷基化和肼解反应合成了3-甲硫基丙胺。首先0.4 mol 3-甲硫基丙醇与0.48 mol氯化亚砜回流反应4 h制得3-甲硫基-1-氯丙烷,产率为96.6%;然后0.14 mol邻苯二甲酰亚胺钾与0.14 mol 3-甲硫基-1-氯丙烷在80℃下反应12 h得到N-3-甲硫基丙基邻苯二甲酰亚胺,产率为95.1%;最后0.04 mol N-3-甲硫基丙基邻苯二甲酰亚胺与0.06 mol水合肼在无水乙醇中回流反应2 h,经过后处理得到3-甲硫基丙胺,产率为87.8%。采用红外光谱、气-质联用和核磁共振对中间体与3-甲硫基丙胺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对3-甲硫基丙胺的香气进行了评价。
- 李燕敏于洋刘玉平
- 异硫氰酸酯类食用香料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16年
- 异硫氰酸酯不仅是一类重要的含硫含氮香料化合物,还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随着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在食品中被鉴定出来;一些已经被评价认为作为食用香料是安全的。由于这类香料化合物具有典型的刺激性气息和辛辣味道,可用来调配食用香精。目前美国食品香料与萃取物制造者协会(FEMA)对外公布的一般认为安全(GRAS)的异硫氰酸酯类香料有19种,我国GB 2760-2014中允许使用的异硫氰酸酯类香料有15种。对这些异硫氰酸酯类香料化合物的天然存在、香气特征、理化性质、形成机理以及合成方法进行了概括。
- 李燕敏许彬刘玉平
- 关键词:香气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