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琳

作品数:6 被引量:372H指数:5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篇失衡
  • 3篇京津
  • 3篇经济发展
  • 2篇生态系统
  • 2篇京津冀
  • 2篇经济发展失衡
  • 2篇经济失衡
  • 2篇发展失衡
  • 1篇点格局分析
  • 1篇引力模型
  • 1篇影响因素
  • 1篇中国城
  • 1篇中国城市体系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系统服务
  • 1篇实证
  • 1篇贫困
  • 1篇区域协同发展
  • 1篇环京津贫困带
  • 1篇服务流

机构

  • 6篇北京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作者

  • 6篇马琳
  • 5篇刘浩
  • 2篇彭建
  • 2篇吴健生
  • 2篇李国平

传媒

  • 2篇地理学报
  • 2篇地理研究
  • 1篇经济问题探索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中国城市体系等级结构及其空间格局——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实证被引量:132
2014年
完善的城市体系可以不断优化各个城市的时空资源并强化区域城市的集聚效应,切实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综合效益最大化。受惠于城市因素流与城市作用潜力的显著相关关系,节点体系研究可以准确测度城市体系内部各个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又避免了功能体系研究所需矢量数据的难以获取与测算庞杂,而DMSP/OLS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可以综合地定量测度城市地区人类活动的广度与强度。基于夜间灯光指数的引力模型定量测度中国341个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通过二阶段聚类法综合分析其城市体系等级结构与空间格局。中国节点城市被划分为7大国家节点城市(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哈尔滨与沈阳)、26个区域节点城市与107个省域节点城市,而中国城市体系则被划分为2个国家城市体系(北方城市体系与南方城市体系)、8个区域城市体系(华北城市体系、东北城市体系、西北城市体系、黄河中游城市体系与华东城市体系、华南城市体系、西南城市体系、长江中游城市体系)与31个省域城市体系。城市体系的地域范围是相对的、局部的,没有明确的识别界线,不过通过对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国城市体系等级结构与空间格局与顾朝林实证研究的分析结果进行进一步的综合比对评估,总体而言,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对城市体系的等级结构与空间格局进行实证研究是可信的和可行的。
吴健生刘浩彭建马琳
关键词:城市体系引力模型DMSPOLS
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冷热点格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49
2017年
为了探讨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失衡,引入DMSP/OLS夜间灯光构建GDP指数,利用优化的热点分析和时空模式挖掘识别经济发展的格局演化,以SLM和SEM模型从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及区域开发等方面量化失衡因素。结果表明:1区域经济发展趋于波动性集聚,经济发展呈明显的京津市区、京津郊区和河北区县城区、河北偏远县乡等3种类型,而京津市区和郊区之间、京津市域和河北省域之间都存在显著的"虹吸效应"所诱发的发展断崖。2持续的热点、振荡的热点和振荡的冷点是经济发展冷热点的主要演化模式。经济发展热点自中心城区至远郊呈同心圆圈层式弱化,而无明显圈层变化的冷点集中连片地广布在河北乡村。3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和区域开发有复杂非线性关系,经济发展繁荣地区(热点)多受惠于基础设施和区域开发及行政区划的整体优势,而合适的海拔条件次之。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冷点)总体受制于坡度条件和基础设施及区域开发的总体劣势。
刘浩马琳李国平
关键词:经济失衡京津冀
1990s以来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失衡格局的时空演化被引量:44
2016年
1990s以来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快速,然而经济发展在行政辖区间并不均衡,且逐渐导致环京津贫困带的形成。为识别经济发展失衡格局的演化过程,首先引入DMSP/OLS夜间灯光和可比价GDP,构建"单位开发活动GDP"表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然后运用Local Moran's I将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划分为五种类型:HH富化扩散、HL富化极化、LH贫化塌陷、LL贫化制约和非显著;最后以HH类型的边界作为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界线,采用缓冲区分析探讨经济发展失衡格局的演化过程和行政区划等人为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效应。结果表明:1整体上,1990s以来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失衡格局不断加剧,京津富化扩散与河北贫化制约的规模与强度同时增长;局部上,受京津市区经济发展的外溢效应,京津郊区及区位优势显著的部分河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2与传统认知的"环京津贫困带"不同,在两个空间尺度上识别出经济发展断层,一为京津市区与郊区之间,二为京津与河北之间,且前者的区域经济发展失衡整体上较后者更为严峻。3 1990s以来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失衡格局,整体上受制于城乡二元体制带来的城乡隔离效应,局部上受京津冀三地的行政制约。要实现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协同均衡,关键在于弱化城乡隔离,并辅以消除行政制约。
刘浩马琳李国平
关键词:环京津贫困带经济失衡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研究进展被引量:147
2017年
生态系统为人类供给产品与服务,人类对其产品与服务形成需求和消费,供需两者共同构成生态系统服务从自然生态系统流向人类社会系统的动态过程。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进行识别、度量、空间化及均衡分析是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生态系统有效管理以及自然资源合理配置,为生态系统服务付费和生态补偿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基于国内外理论和案例研究成果,首先梳理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的含义,其次总结和对比从供需空间特征角度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并归纳生态系统供给和需求的空间化方法,最后从实际供给和潜在供给、实现需求和总量需求、供需数量和空间关系3个方面探讨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均衡分析框架。
马琳刘浩彭建吴健生
1992-2013年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的溢出效应被引量:7
2016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失衡一直制约着区域可持续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逐步成为社会共识。本文综合DMSP/OLS夜间灯光和可比GDP构建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以量化评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分别从失衡溢出特征(采用增量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和外溢效用距离(SDM空间计量分析)探讨经济发展失衡的溢出效应,量化评估经济发展热点的正向外溢和经济发展冷点的负向外溢。结果表明,(1)不同评估尺度下京津冀地区经济失衡溢出都有总体相似的时间阶段性特征和空间地域性特征,先呈显著集聚后趋于离散,大致形成1992-1999年和2000-2013年2个时段与60km和100km左右为界3个地段。1992-2000年不断显化的经济失衡在2000年以来不断弱化。2000年以后区县区划对区域经济失衡趋于加剧。(2)经济热点的正向溢出和经济冷点的负向溢出有明显差异,经济冷点负向溢出距离约为130km,120km距离内的经济热点有明显虹吸效应,正向溢出效应并不显著。交通等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健全,区域虹吸效应距离从20世纪90年代的95km外延至21世纪初的115km左右。
刘浩马琳
关键词:经济发展失衡区域协同发展GDP京津冀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将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定义为生态产品,即人类从自然生态系统获取的利益。在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导...
马琳刘浩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INVEST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