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成杰

作品数:6 被引量:29H指数:2
供职机构:江门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肺癌
  • 2篇胸腔
  • 2篇胸腔镜
  • 2篇血栓
  • 2篇手术
  • 2篇术后
  • 1篇单孔
  • 1篇单孔胸腔镜
  • 1篇弹力
  • 1篇低分
  • 1篇低分子
  • 1篇低分子肝素
  • 1篇胸痛
  • 1篇血栓弹力图
  • 1篇血栓形成
  • 1篇原发肺癌
  • 1篇深静脉
  • 1篇深静脉血栓
  • 1篇深静脉血栓形...
  • 1篇食管

机构

  • 6篇江门市中心医...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6篇叶敏
  • 6篇蔡成杰
  • 4篇庞文广
  • 3篇庞景灼
  • 2篇巫国勇
  • 1篇林志潮

传媒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处方药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血管与腔内血...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3篇2020
  • 1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非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麻醉下单孔胸腔镜技术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0年
目的观察非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麻醉下单孔胸腔镜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9年5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行单孔胸腔镜技术的患者113例,设定行非气管插管麻醉62例为观察组,行气管插管麻醉51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情况、术后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胸管留置、抗生素使用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C反应蛋白(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61%,低于对照组的13.73%(χ~2=6.241,P<0.05)。结论非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麻醉下行单孔胸腔镜手术,可缩短患者苏醒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蔡成杰叶敏庞景灼
关键词:非气管插管单孔胸腔镜
二代高通量测序肺癌驱动基因突变诊断sMPLC的价值
2022年
目的:分析二代高通量测序肺癌驱动基因突变诊断同时性多原发肺癌(synchronous multiple primary lung cancer,sMPLC)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江门市中心医院30例sMPLC患者手术标本作为试验组,同时收集30例经病理证实的肺内转移癌患者手术标本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30例sMPLC患者肺癌组织手术标本及肺内转移癌患者手术标本11个肺癌驱动基因突变。统计突变类型,对比两组11个肺癌驱动基因(EGFR、ALK、HER2、BRAF、MET、KRAS、NRAS、PIK3CA、RET、ROS1、TP53)突变情况。分析试验组及对照组基因突变阳性率。结果:试验组中EGFR突变者共有6例,其中1例患者的两对基因具有双位点突变,试验组EGFR基因突变有7对,对照组EGFR基因突变有2例。两组EGFR基因突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KRAS基因突变有6例,对照组KRAS基因突变有1例,试验组KRAS基因突变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TP53突变者共有9例,其中3例患者具有双位点突变,因此TP53共有12对突变位点。对照组均为单位点突变有2例,试验组TP53基因突变率高于对照组。两组RET、MET、ALK基因突变均为1例,两组RET、MET、ALK基因突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基因突变阳性率为80.00%(24/30),对照组基因突变阳性率为26.67%(8/30)。结论:采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更加全面地检测出肺癌患者11个驱动基因中具有显著临床意义的突变位点,并且能提供可能的良性变异信息,提高预防和诊断肺癌基因突变的准确性和效率,从而让患者从靶向治疗中获益,值得临床推广。
蔡成杰叶敏林志潮
肋间神经冷冻术预防开胸术后胸痛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肋间神经冷冻术在开胸术中的应用对预防术后胸痛的干预价值。方法以2014年3月~2019年6月某院接诊且行开胸手术治疗的病患1633例为对象,采用奇偶数字分组法划分成两组,其中试验组823例实行肋间神经冷冻术处理,对照组810例利用静脉镇痛泵进行处理。分析两组的镇痛效果,比较盐酸哌替啶用量等指标。结果试验组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盐酸哌替啶用药量为(63.57±19.85)mg,比对照组的(72.63±18.24)mg少(P<0.05)。试验组的心肺并发症发生率为1.46%,比对照组的4.57%低(P<0.05)。试验组术后6 h的PaO2水平为(97.85±26.31)mmHg、PaCO2水平为(39.94±3.32)mmHg,优于对照组的(76.42±25.83)mmHg以及(44.16±4.18)mmHg(P<0.05)。结论选择肋间神经冷冻方案,对接受开胸手术治疗的病患进行干预,能够有效提升镇痛效果,并有助于减少盐酸哌替啶用量,降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促进血气分析指标恢复。
蔡成杰叶敏庞文广
关键词:开胸手术肋间神经冷冻术胸痛干预价值
血栓弹力图在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检测中的意义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各个阶段的凝血功能,了解食管癌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规律。指导术后抗凝或止血治疗。【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江门市中心医院确诊为食管癌并行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为手术组,另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通过对正常对照组、手术组术前1 d、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的血标本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分析食管癌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手术组术前和正常对照组比较,TEG参数R、K、LY30值减小,Angle、MA、CI值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术后1天和正常对照组比较,TEG参数R、K值明显减小,Angle、MA、CI值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Y30值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术后1 d和手术组术前1 d比较,TEG参数R、K值减小,LY30、Angle、MA、CI值增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术后7 d和术后1 d比较,TEG参数R、K值减小,MA、CI值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前、术后均表现为高凝状态。手术和麻醉并没有明显改变食管癌的凝血状态。在术后恢复过程中,血液高凝状态会更明显。
庞景灼巫国勇叶敏庞文广张世超蔡成杰
关键词:食管癌血栓弹力图高凝状态
胸腔镜肺段切除和肺叶切除在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的对比被引量:24
2015年
【目的】了解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在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中是否优于全胸腔镜肺叶切除,为将来比较其两者的远期疗效打下基础。【方法】将直径小于2 cm的早期肺癌随机分成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组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组,并进行相应的手术切除。比较两组住院手术期间的各项指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和术后1年死亡率复发率、术后1年肺功能(FVC、FEV1、MVV)减少比率。【结果】肺段切除组在手术时间上要长于肺叶切除组(P<0.05),但在术后住院时间上优于肺叶切除组(P<0.01);两组在手术出血量、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术后1年随访中,未发现死亡病例,亦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病例;肺段切除组在术后1年肺功能减少比率中明显优于肺叶切除组(P<0.01)。【结论】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在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中近期疗效良好。肺段切除能保留更多的肺功能,可考虑作为年老患者或肺功能较差的患者的首选。
庞景灼巫国勇叶敏庞文广蔡成杰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不同抗凝治疗启动时间对肺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手术结局的影响
2024年
目的 探讨不同抗凝治疗启动时间对肺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与手术结局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3月至2023年5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1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启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时间将患者分为术前给药组(n=52)和术后给药组(n=59)。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下肢DVT的发生率、D-二聚体水平、凝血功能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总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均未发生下肢DVT。复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的D-二聚体水均较本组术前升高,但术前给药组患者术后D-二聚体水平及D-二聚体水平升高(﹥500μg/L)的比例均低于术后给药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术后复查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术后启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相比,术前启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能够降低术后D-二聚体水平,不影响凝血功能,且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可更好地预防肺癌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
蔡成杰叶敏庞文广刘帝涵
关键词:肺癌深静脉血栓低分子肝素抗凝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