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强 作品数:6 被引量:4 H指数:1 供职机构: 安徽科技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语言文字 文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化学工程 更多>>
筚路蓝缕,以启“赋”林——阿瑟·韦利对“赋”的翻译研究 2024年 阿瑟·韦利的The Temple and Other Poems(《游悟真寺诗及其它诗篇》)于1923年出版。在这部中国古代诗赋选译本中,译者将“赋”这一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文体单独列出,选取翻译了译者眼中著名赋作家的代表作品,成为英语世界全面译介赋体文的嚆矢。文章首先探讨译者的翻译动机,继而围绕译本选材、翻译特点等方面展开讨论。研究发现,译者在选材上规避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长篇赋作,更倾向于选取语言通俗直白、篇幅较短的作品,这在很大程度上与韦利的中国诗歌翻译原则是一致的。考察韦利的赋作翻译,有助于把握“赋”在英语世界传播的历史和规律,夯实该体裁英译史料的文献基础。 王文强关键词:阿瑟·韦利 翻译 学者型翻译家余国藩英译《西游记》研究 被引量:1 2024年 《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已有二百年的历史。在众多英译文本中,余国藩译本因其鲜明的学术性特点而别具一格。本文首先考察该译本产生的历史语境,继而以描写的方法从译本导言以及译者翻译理念入手,探究余国藩作为《西游记》研究专家和他的翻译理念对其翻译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译者的具体翻译策略不仅展现了其深入、独到的研究成果,同时传递出译者坚持“可译性”的翻译理念,二者完美融合,使这部译作成为学术型翻译的典范,为英语世界阅读、研究《西游记》提供坚实的基础。 王文强关键词:《西游记》 英译 学术研究 道教 可译性 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农林英语教学的路径探索 2023年 阐述新文科背景下农林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探究新文科背景下农林英语课程思政的路径。认为结合新文科背景开展农林英语课程思政可以缓解农林院校外语学院课程思政的困境,为培养科学人文精神提供有利条件,助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出通过凸显德育教学目标、规划人文思政体系、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重构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等农林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 王文强关键词:英语教学 美国传教士吴板桥“《西游记》”英译本底本考辨 被引量:2 2021年 学界通常认为《西游记》最早译文可以追溯到1895年,即美国传教士吴板桥以该小说第十回、第十一回为底本而翻译的《金角龙王》,细读这则译文,发现它与小说相关情节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使确定译文的底本至关重要。本文认为南通僮子戏唱本《绘图斩龙卖卦全传》为目前最为接近译者当时所使用的底本,希望能正本清源,为《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做些微薄的贡献。 王文强关键词:底本 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集中的《西游记》及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2024年 英语世界汉学家编纂的中国文学史集对推动中国文学作品海外“经典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选取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为案例,分析不同历史时期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集对该小说的评价,重点聚焦编著者对《西游记》主题、著作归属权等方面的探讨,以此考察《西游记》在史集中所呈现的面貌。研究发现,《西游记》在史集的历史演进呈现出三个阶段性特征:20世纪初,翟理斯在其《中国文学史》中对《西游记》做了初步探索,将其视作“迷信小说”;受胡适《<西游记>考证》一文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的编著者接受“吴承恩作者论”,小说也被定义为“幽默小说”;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受余国藩影响,中国文学史集的编纂者注重论述《西游记》中蕴含的佛教、道教元素。作为典籍翻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他者视角考察史集中的《西游记》,可以映射出《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接受情况,有助于学生了解该小说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的镜像,对提升学生跨文化能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王文强关键词:《西游记》 英语世界 翻译教学 非均相Fe/Al_2O_3催化H_2O_2降解偶氮染料活性黑5 被引量:1 2014年 以活性氧化铝为载体,制备了Fe/Al2 O3负载型催化剂,用于催化H2 O2分解产生羟基自由基氧化降解偶氮染料活性黑5。探讨了PH、H2 O2投加量、催化剂投加量等对染料脱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黑5的脱色率随催化剂投加量的增加而升高;随H2 O2投加量的增加而降低;Fe/Al2 O3/H2 O2体系下,活性黑5在PH为2~9之间均有一定的脱色效果,活性黑5的脱色率随初始PH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少,其中在初始PH为3时,脱色效果最佳。 王艳 宋祖德 李孝洋 刘凯丽 胡宗林 姚亮 王文强关键词:O3 O2 偶氮染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