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梅雪菲

作品数:8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农业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长江口
  • 4篇地貌
  • 3篇地貌演变
  • 3篇湿地
  • 3篇九段沙
  • 3篇九段沙湿地
  • 1篇地貌研究
  • 1篇动力沉积
  • 1篇动力地貌
  • 1篇洞庭湖
  • 1篇银滩
  • 1篇失稳
  • 1篇水道
  • 1篇水库
  • 1篇水利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台风
  • 1篇泥沙
  • 1篇青草沙
  • 1篇青草沙水库

机构

  • 8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8篇戴志军
  • 8篇梅雪菲
  • 6篇魏稳
  • 2篇黎树式
  • 2篇庞文鸿
  • 1篇马彬彬

传媒

  • 2篇海洋工程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 1篇一带一路战略...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强潮海滩响应威马逊台风作用动力沉积过程研究——以北海银滩为例被引量:10
2017年
研究台风影响下的海滩沉积过程不仅可加深极端海况下的海滩冲淤变化理解,而且有利于海滩资源的保护与海岸工程保护。以强潮海滩——北海银滩为例,通过采集北部湾海区1409号威马逊超强台风作用前后的沉积物、剖面高程及水文资料,探讨强潮海滩的动力沉积过程。结果表明:1)台风作用前后的海滩沙丘-滩肩-沙坝体系的地貌状态基本不变,其中沉积物组分均为砂,细砂、极细砂和中砂三组分平均含量占所有组分的95%以上;与台风作用前比较,台风后的地貌在维持先前形态的条件下,发生局部侵蚀和后退,沉积物相对变粗且细砂含量增加了10%。2)台风作用后后滨沙丘侵蚀,且沉积物滚动组分增加;冲流带和滩肩前缘沉积物的搬运由双跳跃转为单一的跳跃形式。3)台风作用前后的海滩沉积物主要变化过程可由两个模态表征,其中主要模式反映了台风作用前后的海滩以细砂为主的动力沉积变化特征,该模式受控于区域波浪和潮汐的长期耦合作用,并以波浪为主导因素。台风作用前的次要模式反映潮汐作用控制下的海滩沉积横向振荡特征;台风作用后的次要模式表征了台风影响下的海滩横向沉积物偏粗、冲流带-低潮带振荡及其沉积分异过程。
黎树式戴志军葛振鹏庞文鸿魏稳梅雪菲黄鹄
关键词:威马逊台风北海银滩
近60年来洞庭湖出湖泥沙动态变化与影响机制被引量:3
2018年
洞庭湖是长江中游重要的调蓄湖泊,其出湖泥沙变化过程影响着湖泊演变和江湖关系调整.基于洞庭湖代表性水文站长时间序列的水文数据,利用百分位数、变差系数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洞庭湖出湖输沙量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洞庭湖出湖泥沙在1951—2015年可分为1951—1970年、1971—2002年和2003—2015年三个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表现为下降趋势,2003—2015年年均输沙量则呈上升趋势;出湖输沙量年内分配不均,1951—1970年主要集中于3—12月,1971—2015年主要集中于3—8月,但2003—2015年输沙量峰值由1951—2002年的4月推迟至5月;出湖输沙量周期表现为44年和24年的全尺度周期震荡.从径流、水利工程建设和湖盆冲淤的角度分析洞庭湖出湖输沙量的变化原因,发现:出湖径流是造成输沙量年内分配不均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和主周期模式的重要原因;荆江裁弯工程是导致1971—2002年洞庭湖出湖输沙量大幅减少的根本原因;随三峡工程运行,洞庭湖2003—2015年多年平均出湖输沙量相比于1971—2002年减少了30.1%;此外,洞庭湖湖盆由淤积转为冲刷,导致洞庭湖出湖输沙量在2007年之后有所增加.
于亚文戴志军梅雪菲王杰魏稳
关键词:洞庭湖水利工程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动力地貌变化过程研究
长江河口的滩槽一直处于动态变化状态。其中,洪水是引起滩槽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因素,一次大的洪水事件很可能将河口先前处于动态平衡的沉积及地貌重新进入调整过程。基于此,本文以长江口九段沙湿地为例,研究1998年洪水后的九段沙动...
梅雪菲魏稳戴志军
关键词:长江口地貌演变九段沙湿地
文献传递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动力地貌变化过程研究
梅雪菲魏稳戴志军
关键词:长江口地貌演变九段沙湿地
长江口新桥水道动力地貌变化过程研究
2022年
利用1958—2020年实测地形数据与长江入海水沙数据,分析长江口南支最大的涨潮槽——新桥水道动力地貌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新桥水道在1958—2020年间的地貌演变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58—1997年)新桥水道受控于径流、潮流的耦合作用而经历“冲刷-淤积”的周期性变化,其中河槽主要展现上、下游迁移及河槽收缩交替等特征;第二阶段(1997—2003年)因1998和1999年大洪水造成新桥水道冲刷,新桥水道河槽向上游拓展延伸,河道拓宽明显;第三阶段(2003—2020年)则受人类活动干预和扁担沙北移及径流、潮流耦合作用,新桥水道向下游迁移束窄,并逐渐形成以河道上段为淤积中心的地貌演化格局。此外,随着东风西沙水库构建,拦蓄了部分应进入新桥水道的水体,致使河槽上段落潮动力减弱而加剧河槽淤积,导致新桥水道进一步淤浅。
陈云戴志军梅雪菲魏稳章馨谣
长江口青草沙水库前沿河床演变与失稳风险研究被引量:8
2017年
位于长江口南北港分流口的青草沙水库是上海市最大的城市供水水源地,开展该水库前沿河床稳定性和失稳风险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指导价值。基于此,利用长江口南北港分流口2000年至2013年期间实测的高精度地形资料,分析青草沙水库前沿河床近期地貌变化特征,为水库库堤安全预警提供相关理论支撑。结果表明:青草沙水库前沿河床冲淤变化在建库前后有明显差异,建库前总体表现为河槽冲刷、沙洲淤积,呈现准冲-淤振荡的性质;建库后变为幅度逐渐减弱的持续冲刷;沿河床河槽形态由U型向U型与V型河槽叠加的复式河槽转变。青草沙水库前沿沙体沿落潮主流方向下移,成形沙体呈先增长、再减少,最后趋于平衡的态势,隐形沙体大体呈减少趋势。青草沙水库库堤前沿近600 m位置是河床失稳的重点风险区域,尤其是水库库堤中上部河床处于不稳定状态,如前沿边坡所在河槽进一步逼近水库前沿,则河床面临进一步冲刷的可能。
盛皓戴志军梅雪菲葛振鹏黎树式高近娟
关键词:河床演变青草沙水库长江口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动力地貌变化过程研究
长江河口的滩槽一直处于动态变化状态.其中,洪水是引起滩槽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因素,一次大的洪水事件很可能将河口先前处于动态平衡的沉积及地貌重新进入调整过程.基于此,本文以长江口九段沙湿地为例,研究1998年洪水后的九段沙动...
梅雪菲魏稳戴志军
关键词:长江口地貌演变九段沙湿地
基于LiDAR观测的长江河口南汇南滩近期动力地貌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南汇潮滩是长江河口重要的后备国土资源,其地貌的动态变化过程可敏锐反映河海相互作用的强弱。本文利用地面LiDAR获取了南汇南滩2016年4月—2017年5月逐月大潮低潮期间滩面地貌高分辨率点云数据,根据平均小潮高、低潮位将潮滩划分为上、中和下部,由此结合水文泥沙资料分析区域潮滩动力地貌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潮滩在观测期间整体向海淤涨,其一年间垂向淤积值为10 cm,其中潮滩中部面积增大,而潮滩上部和下部的面积均减小;(2)滩面变化具有明显的夏秋季弱侵蚀调整、冬春季强淤积推进的季节性特征,潮滩地貌侵蚀-淤积则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在潮滩上部中侧-中部西侧形成贯通的冲刷带(10—80cm),上部沿堤西侧植被区出现强淤积带(20—85cm),整个滩面中东部潮滩出现大面积的弱淤积(5—30cm);(3)南汇南滩并未因长江入海泥沙的剧烈减少而遭受侵蚀,这可能受控于局地基本未变的动力环境和悬浮泥沙浓度,冲刷-淤积的纵向分带性则与区域海堤导致的潮流流向发生改变有关。
王杰戴志军魏稳葛振鹏庞文鸿马彬彬梅雪菲于亚文
关键词:动力地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