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芹
- 作品数:11 被引量:137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基于EOF的淮河流域地表蒸散发时空格局变化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基于2000—2014年MOD16遥感蒸散发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淮河流域年蒸散发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年蒸散发空间分布可由4个模态特征场来表现,其空间分布结构为全区一致型、东南至西北差异型、东南至西北相反型、南北相反型。各模态2000—2010年蒸散发均呈上升趋势,之后蒸散发呈下降趋势。
- 杨秀芹孙恒王燕张建梅
- 关键词:淮河流域
- 基于两种时间尺度气象资料计算的参考作物蒸散量对比分析被引量:4
- 2011年
- 利用南四湖流域兖州(1981-1986年)、菏泽(1981-1986年)和定陶(1997-2002年)3个气象站逐日平均、逐月平均两种尺度气象资料,基于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逐日ET0,并分别累计月ET0值,评估两种时间尺度数据计算月ET0值的差异,分析在日平均资料不可获取的情况下,可否用月平均资料代替计算ET0。结果表明:(1)两种时间尺度资料计算月ET0值相当接近,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全年月平均资料计算的ET0值高于日平均资料计算的ET0值,平均相对偏高约2.0%;暖季月平均资料计算的ET0值明显低于日平均资料计算的ET0值,平均相对偏低约3.7%;而在冷季则正好相反,平均相对偏高约8.1%。可以看出,两者偏差主要发生在冷季。(3)月平均资料相对于日平均资料计算月ET0值的相对偏差不大,暖季计算结果较精确。(4)不管暖季或冷季,两种时间尺度资料计算月ET0值产生差值的原因主要是能量项计算的差异造成的。暖季月平均资料计算的ET0值偏低的原因,主要是暖季月平均资料计算的能量项的减少造成的,约占131.8%;冷季月平均资料计算的ET0值偏高,主要是冷季月平均资料计算的能量项的增加造成的,约占92.1%。
- 杨秀芹钟平安
- 关键词:参考作物蒸散量FAOPENMAN-MONTEITH公式
- 淮河流域TRMM多源卫星降水产品精度评估被引量:9
- 2016年
- 不同的地区卫星降水产品的预报能力差别较大,因此需对卫星降水产品进行精度评估。基于淮河流域26个气象站的降水数据,采用统计方法评估了2001~2011年热带降水观测计划(TRMM)最新一代降水产品3B42V7和3B42RTV7在中国气候过渡带淮河流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两种降水产品均存在高估现象,3B42V7的性能优于3B42RTV7,两种产品夏季性能明显优于冬季;3B42V7与3B42RTV7年降水量几乎均高于地面观测年降水量,3B42RTV7年降水量的估算性能比3B42V7差,两种降水产品在湿润年的性能优于干旱年;除在小降水事件(0~1mm)发生概率明显低外,3B42RTV7、3B42V7与站点降水发生频次的趋势几乎一致,且全年优于汛期。降水强度〈25mm/d时,两种降水产品会高估降水量,对〉25mm/d的降水事件会低估,两种降水产品的趋势一致且相差不大;汛期3B42V7对降水强度〉25mm/d的降水事件拟合较好。与3B42RTV7相比,3B42V7有稍高的确报率、临界成功率及较低的错报率;TMPA产品对小雨或弱降水的确报率较高,对强降水尤其是25mm/d以上的降水错报率高达70%以上。
- 杨秀芹耿文杰
- 关键词:TRMM淮河流域
- 基于MOD16产品的淮河流域实际蒸散发时空分布被引量:30
- 2015年
- 蒸散发是陆面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联系着陆面水循环和地表能量平衡.淮河流域地处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对淮河流域实际蒸散量时空变化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气候过渡带水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应用遥感技术对淮河流域MOD16_ET数据进行精度验证,并分析2000-2014年淮河流域蒸散发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MOD16_ET产品在淮河流域内的精度总体上符合要求;淮河流域多年平均蒸散发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呈南高北低,季节蒸散量的空间分布与年蒸散量的空间分布大体一致;近15 a淮河流域平均的实际蒸散量变化范围为531.7~634.0 mm,且存在不显著的下降趋势,实际蒸散量的季节变化大致呈单峰型分布,且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夏季(257.2 mm)〉春季(143.7 mm)〉秋季(120.7 mm)〉冬季(66.6 mm);淮河流域西北部,夏、秋、冬三季的季节蒸散量变化速率对年蒸散量变化速率的贡献较大;淮河流域东部,春季的蒸散量变化速率占年蒸散量变化速率的比重较大.研究结果对于淮河流域内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解决、有限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旱涝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有着重要的意义.
- 杨秀芹王磊王凯
- 关键词:蒸散发淮河流域
- 蒸发皿蒸发量变化及其研究进展被引量:22
- 2008年
- 对近几十年蒸发皿蒸发量分析表明,许多区域平均的蒸发皿蒸发量存在持续的下降趋势,全球变暖并没有使蒸发皿蒸发量增加,蒸发皿蒸发量与人们预期的理论结果相反;总结了国内外关于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研究进展;总结了关于蒸发皿蒸发量变化成因的主要观点;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杨秀芹钟平安
- 关键词:蒸发皿蒸发量影响因素
- 基于GLEAM遥感模型的中国1980-2011年地表蒸散发时空变化被引量:33
- 2015年
- 对中国地表蒸散发时空变化的分析,有助于了解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及对中国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该文基于GLEAM(global land-surface evaporation:the Amsterdam methodology)遥感蒸散发模型,通过对GLEAM产品在站点尺度和流域尺度的精度验证以及中国地表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GLEAM产品在中国区域满足精度要求,在站点尺度上,GLEAM产品在草原半干旱区的模拟程度最好,海北、内蒙古、当雄3个草原站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CC)均值为0.77(0.65~0.85);森林站的CC相关系数均值为0.66(0.40~0.85),禹城农田站CC值为0.68;在流域尺度上,海河(相对偏差(relative bias,RB)16.2%)、黄河(RB,15.2%)、西北诸河流域(RB,9.2%)的验证结果精度较好。在绿洲或农灌区降水较少的年份,GLEAM产品符合地表实际蒸散发可能大于降水的规律;2)1980-2011年中国的多年平均蒸散发为18~1 400 mm,空间分布呈从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增,西北地区多年平均蒸散发最少,海南岛与台湾岛是多年平均蒸散发的极大值区;3)1980-2011年中国平均的年地表蒸散发变化范围为349.7~436.0 mm,多年平均年地表蒸散量为397.5 mm。近32 a中国区域平均地表蒸散发呈显著的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12.3 mm/(10 a);4)1980-2011年中国各栅格地表蒸散量变化速率为-86.5~108.7 mm/(10 a),地表蒸散发减少的面积占28.4%,9.45%的区域地表蒸散发呈明显减少、显著减少及急剧减少趋势,主要位于内蒙古东部、青藏高原西部(新疆西部及东北部、西藏西北部)、甘肃南部等地。地表蒸散发增加的面积占71.6%,18.2%的区域地表蒸散发呈显著增加、急剧增加的趋势,主要位于海河区的河北南部及山东西北部、淮河流域的山东半岛、黄河区的青海东部、长江中下游区的四川东部、山西南部、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地
- 杨秀芹王国杰潘欣张余庆
- 关键词:遥感蒸散
- 大范围灌溉及不同灌溉水源对蒸发皿蒸发量的影响被引量:4
- 2009年
- 基于山东省济宁市6个典型气象站20cm蒸发皿逐月蒸发量、逐年降水量和气象站所在区域的灌溉面积发展资料,研究中国中纬度地区大面积人工灌溉对蒸发皿蒸发量的影响,以揭示人工灌溉发展与蒸发皿蒸发量减少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段的蒸发皿蒸发量变化与灌溉面积发展呈现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且灌溉期相关程度高于全年和非灌溉期相关程度;地下水为主要灌溉水源区域的蒸发皿蒸发量降幅大于地表水为主要灌溉水源区域的蒸发皿蒸发量降幅。大面积、高强度的农田灌溉引起近地表面的气象因子变化是导致所在区域蒸发皿蒸发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 杨秀芹钟平安
- 关键词:蒸发皿蒸发量地下水灌溉
- 基于不同蒸散假设的区域水资源量计算被引量:1
- 2013年
- 为研究蒸散互补和蒸散正比两种蒸散发理论对区域水资源评价结果的影响,以南四湖湖东泗河流域为例,验证了泗河流域蒸散互补关系的存在,将蒸发皿蒸发量引入平流—干旱模型,计算了基于蒸散互补假设的流域实际蒸散发,并将月水量平衡模型分别与基于蒸散互补和蒸散正比假设的流域实际蒸散发计算方法相耦合,建立了两种区域水资源量评价模型,对泗河流域水资源量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两种评价模型所得结果相差明显,多年平均值差异高达26.3%,基于蒸散正比假设计算得到的区域水资源量可能偏大。
- 杨秀芹
- 关键词:月水量平衡模型水资源量
- 1960-2005年南四湖流域气候变化趋势及其突变分析被引量:14
- 2008年
- 利用1960—2005年南四湖流域22个气象台站逐月气温、降水量、20 cm蒸发皿蒸发量资料,分析了该流域近46 a来的气候变化趋势及其突变情况.结果表明:南四湖流域春季、冬季及年平均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四季及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四季及年蒸发皿蒸发量均呈显著的下降趋势,且夏、春两季降幅大于秋、冬两季.年平均气温在1985年发生了增温突变,年降水量没有发生突变;年蒸发皿蒸发量在1969年和1985年发生年际突变.利用单个环境因子的变化来解释蒸发皿蒸发量变化会产生偏颇.
- 杨秀芹钟平安夏可政
- 关键词:南四湖流域气候变化气候突变
- 基于GLEAM模型的淮河流域地表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23
- 2015年
- 蒸散发是连接地表水循环和能量循环的纽带,淮河流域地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分析对深入理解中国气候过渡带水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价值。该文基于流域水量平衡原理,利用流域水文数据对淮河流域GLEAM产品进行精度验证;并利用GLEAM(global land-surface evaporation:the Amsterdam methodology)产品分析1980-2011年淮河流域地表蒸散发年际和年内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淮河流域及其水资源二级分区的降水实测值与GLEAM产品估算结果比较,平均相对偏差为8.0%,相关系数高达0.94,GLEAM产品对于淮河流域的模拟精度较高;2)淮河流域1980-2011年多年平均年地表蒸散量为673 mm;3)淮河流域多年平均年地表蒸散量空间变化范围为528~848 mm,空间差异显著,呈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淮河以南地表蒸散量大于淮河以北地表蒸散量,四个季节地表蒸散发具有类似的空间分布特征;4)近32 a淮河流域平均的年地表蒸散量变化范围为588.6~767.8 mm,且存在显著的上升趋势;地表蒸散量的季节变化大致呈单峰型分布,峰值出现在8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且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夏季(272.0 mm)>春季(191.4 mm)>秋季(144.3 mm)>冬季(65.0 mm);5)基于栅格尺度年地表蒸散量的变化速率主要受春季主导,依次为夏季、秋季,冬季的影响最小,淮河流域大部分区域地表蒸散发量呈增加趋势。该研究可为淮河流域洪涝、干旱等极端水文气象事件的监测与预警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该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及决策依据。
- 杨秀芹王国杰叶金印李雅琴
- 关键词:遥感蒸散量土壤淮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