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师

作品数:22 被引量:122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2篇经济管理

主题

  • 7篇学成
  • 7篇化学成分
  • 7篇藏药
  • 6篇中药
  • 5篇药理
  • 4篇指纹
  • 4篇指纹图
  • 4篇指纹图谱
  • 4篇鞣质
  • 3篇丹参
  • 3篇药理活性
  • 3篇色谱
  • 3篇活性
  • 2篇药理作用
  • 2篇液相色谱
  • 2篇一测多评
  • 2篇制剂
  • 2篇食品
  • 2篇中药保健品
  • 2篇中药化

机构

  • 22篇北京中医药大...
  • 2篇天津药物研究...

作者

  • 22篇张兰珍
  • 22篇梁文仪
  • 22篇李师
  • 21篇吴玲芳
  • 18篇陈文静
  • 17篇崔雅萍
  • 3篇崔亚萍
  • 2篇袁永兵
  • 1篇石任兵
  • 1篇杨光辉
  • 1篇张家莹

传媒

  • 12篇世界科学技术...
  • 2篇中草药
  • 2篇第三届“中药...

年份

  • 2篇2018
  • 7篇2017
  • 11篇2016
  • 2篇2015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指纹图谱分析和多成分同时定量的藏药毛诃子质量评价研究被引量:21
2017年
目的建立藏药毛诃子药材HPLC指纹图谱,测定毛诃子中没食子酸、柯里拉京、鞣花酸和没食子酸甲酯量,为毛诃子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Atlantic T3(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乙腈-0.2%冰醋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 L/min,进样量20μL,柱温30℃。建立11批毛诃子药材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并采用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分析隐藏信息。采用HPLC-MSn对毛诃子药材色谱峰进行指认,并对特征峰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得到毛诃子HPLC指纹图谱,标示出21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在0.9以上。采用HPLC-MSn方法指认了18个化合物。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将样品大致分为3类。并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方法发现区分毛诃子样品的5个标志性化合物,其中指认出12号峰为诃子鞣酸。定量分析条件通过方法学验证,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7.24%~98.58%。结论对HPLC指纹图谱和主要成分量同时进行分析,方法快速、简便、重复性好,可作为藏药毛诃子质量控制有效方法之一。
陈文静梁文仪李师吴玲芳崔雅萍亓旗袁永兵张兰珍
关键词:指纹图谱偏最小二乘法没食子酸柯里拉京鞣花酸
一测多评技术在3种丹参制剂质量控制中的可行性分析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QAMS)同时测定3种丹参制剂(丹参片、复方丹参片和冠心丹参胶囊)中丹参酮类成分[丹参酮IIA(TIIA)、二氢丹参酮I(DTI)、隐丹参酮(CT)、丹参酮I(TI)]量,探讨QAMS技术在中药制剂质量评价中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TIIA、DTI、CT和TI;以丹参片、复方丹参片和冠心丹参胶囊为研究对象,采用QAMS技术,以TIIA为内参物,建立DTI、CT、TI与TIIA之间的相对校正因子(fi/s),比较保留时间差、相对保留值和线性回归定位法对待测成分的定位效果;并用外标法对样品进行定量计算,比较实测值与QAMS计算值之间的差异,以验证其准确性。结果所建立的HPLC法测定TIIA、DTI、CT和TI准确可行;在线性范围内,DTI、CT、TI与TIIA之间的fi/s分别为0.734、0.916、0.774,在不同测试条件下待测成分的fi/s准确可靠;相对保留值法能够对待测成分进行准确定位,DTI、CT、TI与TIIA之间的相对保留值分别是0.314、0.518、0.561,外标法和QAMS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3种丹参制剂定量测定结果显示不同厂家即使是同一厂家不同批次,产品的内在质量存在一定差异。结论所建立的丹参酮类成分QAMS适用于多种丹参制剂的质量控制,可为其他丹参制剂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对以上3种中药制剂的控制与监管。
梁文仪袁永兵陈文静吴玲芳李师亓旗崔雅萍张兰珍
关键词:丹参制剂一测多评丹参片冠心丹参胶囊二氢丹参酮I丹参酮I
多指标正交试验法优选余甘子总酚提取工艺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优选余甘子总酚提取工艺,为其工业化生产提供数据参考。方法:以总酚、诃黎勒酸、没食子酸和粘酸-2-O-没食子酸酯提取量为综合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选提取溶剂、溶剂用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等并进行验证,确定最佳提取工艺。结果:余甘子总酚提取工艺为10倍量70%乙醇提取3次,每次90 min。结论:本文优化获得的余甘子总酚提取工艺稳定可靠,简便易行,为余甘子产业化研究提供依据。
亓旗崔雅萍梁文仪李师梁林金叶婷吴玲芳张兰珍
关键词:总酚没食子酸
中药化学成分PK/PD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7年
PK/PD结合模型是研究药物时间-浓度、浓度-效应、时间-效应三者之间关系的有力工具,PK/PD研究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中药成分复杂,其药效物质基础尚未完全明确,因此将PK/PD结合模型应用于中药研究,有利于阐明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对中药及其制剂的开发研究具有指导性意义。本文通过查阅文献综述了近年来PK/PD结合模型在中药单体成分及有效部位、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中的应用,为今后中药化学成分PK/PD研究提供参考。
梁林金吴玲芳叶婷亓旗崔雅萍李师梁文仪陈文静张兰珍
关键词:中药化学成分PK/PD
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方法研究概况
质量控制是保证中药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重要基础.本文讨论了当前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质量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认为只有通过加强源头控制、过程控制以及指标控制,逐步完善三者相结合的质量保证体系,才能保证中药质量的...
梁文仪陈文静吴玲芳李师崔雅萍亓琪张兰珍
关键词:中药指纹图谱
文献传递
中药类保健食品发展探讨
参考相关教材、查阅近年来有关中药保健品的文献资料,并对中药保健品的发展状况、发展方向和质量控制进行简要的归纳,近十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保健食品的研发、生产、管理、审核等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保健功能食...
陈文静梁文仪吴玲芳李师张兰珍
关键词:食品工业中药保健品
文献传递
丹参体内成分分析研究进展
丹参是一味常用的传统中药,近年来对丹参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围绕在丹参素、丹参酮IIA、隐丹参酮、丹酚酸B、迷迭香酸、丹酚酸C等6个化学成分的代谢产物的研究,本文对丹参体内成分分析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指出丹参作为常用的传统中...
陈文静梁文仪吴玲芳李师亓旗崔雅萍张兰珍
关键词:丹参化学成分代谢产物药理活性
文献传递
道地药材川贝母的研究现状
本文从本草考证、植物来源、产地、化学成分、提取工艺以及药理作用6方面对道地药材川贝母进行了系统综述,希冀为川贝母的质量标准研究、非药用部位资源的开发以及新药资源的开发提供参考.
李师亓旗崔雅萍梁文仪梁林金叶婷吴玲芳张兰珍
关键词:川贝母本草考证植物来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基于多成分和总鞣质测定的藏药大三果及其鞣质部位质量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大三果中3种特征成分含量,建立分光光度法测定大三果中总鞣质含量。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Aq(250×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1%甲酸/水;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为270 nm,测定大三果药材和鞣质部位没食子酸、柯里拉京和鞣花酸含量。以没食子酸为对照品,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大三果药材和鞣质部位总鞣质含量。结果 HPLC测定中没食子酸、柯里拉京和鞣花酸线性范围分别为0.91-4.55μg、0.274-1.368μg和0.329-2.634μg。药材中3种成分平均回收率依次分别为101.06%、101.72%和100.27%,鞣质部位中3种成分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4%、100.85%和101.70%。分光光度法中没食子酸在1.008-10.08μg·mL-1成线性。药材和鞣质部位中总鞣质回收率分别为100.25%和100.52%。结论本方法快速、准确、重复性较好,可为大三果及其鞣质部位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叶婷崔雅萍梁林金梁文仪简平周坤吴玲芳李师亓旗张兰珍
关键词: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藏药毛诃子水溶性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研究藏药毛诃子Terminalia billirica(Gaert.) Roxb.水溶性部分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大孔吸附树脂Diaion HP-20、凝胶Sephadex LH-20、Toyopearl HW-40、MCI gel CHP 20P、和ODS多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毛诃子水溶性部位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柯里拉京(Corilagin,1)、水杨苷(Salicoside,2)、甲基-α-阿拉伯糖苷(Methyl-α-D-arabinofuranoside,3)、1,4-二甲基-β-D-吡喃果糖(1,4-dimethyl-β-D-fructopyranose,4)、β-吡喃果糖(β-fructopyranose,5)和β-呋喃果糖(β-fructofuranose,6)、没食子酸(Gallic acid,7)、鞣花酸(Ellagic acid,8)1,2,3,4,6-五-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吡喃苷(1,2,3,4,6-penta-O-galloyl-β-D-glucopyranonside,9)、诃黎勒酸(Chebulagic acid,10)。结论:除化合物7和8外,其余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6为首次从榄仁树属植物中得到。
李师梁文仪梁林金叶婷简平周坤张兰珍
关键词:水溶性成分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