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婷

作品数:5 被引量:133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水质
  • 1篇滇池
  • 1篇滇池流域
  • 1篇断陷
  • 1篇神经网
  • 1篇神经网络
  • 1篇生命
  • 1篇生态
  • 1篇生态补偿
  • 1篇生态补偿机制
  • 1篇湿地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变化
  • 1篇网络
  • 1篇流域生态
  • 1篇流域生态补偿
  • 1篇灰色聚类
  • 1篇白洋淀湿地
  • 1篇白洋淀水质
  • 1篇BP神经

机构

  • 5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云南省环境科...

作者

  • 5篇张婷
  • 3篇刘静玲
  • 2篇曾维华
  • 2篇陈秋颖
  • 1篇王滨滨
  • 1篇王圣瑞
  • 1篇刘丰
  • 1篇杨逢乐
  • 1篇王雪梅

传媒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生态经济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白洋淀水质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评价与分析被引量:100
2010年
作为海河流域重要湖泊湿地,白洋淀的水环境直接影响着流域生态健康和环境安全.综合运用灰色聚类法、综合污染指数和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探讨白洋淀水质时空变化规律及关键影响因子.在时间序列上,白洋淀水质1973~2007年年际变化总体呈现出恶化趋势,劣于Ⅲ类水水质,由20世纪70年代的14.3%上升到2000年以后的83%,水质恶化严重;2006年内水质变化综合污染指数春(52.9)>夏(11.4)>冬(9.81)>秋(8.88),且TP的综合污染指数最高达到14.86,BOD5综合污染指数最低为7.67.空间分布上,以南刘庄为核心的西北部区域污染最为严重,其次为白洋淀东北部区域的烧车淀、王家寨、光淀张庄、枣林庄和圈头;采蒲台和端村的东南和西南区域污染最轻.通过对自然和社会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白洋淀水质的关键自然因子是入淀水量,从1973~2007年,历年入淀水量远达不到淀区最小需水量.社会因子包括产业和产业结构两方面因子,产业因子有保定市第一产业、安新县第二产业和保定市第三产业,相关系数分别为0.771、0.708和0.624;产业结构因子有安新县工业和安新县渔业和保定市农业的发展,相关系数分别为0.746、0.734和0.661.此外,安新县和保定市人口增长与水质的相关系数也分别达到0.731和0.690.建议:①控制入淀水质、淀区面源和内源污染;②空间上分区管理,可分为污染控制区、综合改善区和生态恢复区;③加强生态的监测和预警,完善白洋淀流域环境公共政策和产业环境管理.
张婷刘静玲王雪梅
关键词:灰色聚类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断陷湖生命演化阶段分类研究
2015年
利用BP神经网络对云南高原九大湖泊和长江中下游平原鄱阳湖和巢湖的生命演化阶段进行分类。样本的采集主要包括已知演化阶段的断陷湖和未知演化阶段的断陷湖两部分。根据湖泊演化阶段分类初级指标选取滇池、洱海、抚仙湖(1992~2010年)、鄱阳湖(1994~2012年)、巢湖(1986~1995、2000~2008)18年各指标数据以及程海、泸沽湖、星云湖、异龙湖、杞麓湖、阳宗海(2005~2012年)连续8年数据来进行分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测试样本能够与训练样本很好的吻合,可以利用其对未知样本分类。分类结果为:青年期湖泊包括抚仙湖、鄱阳湖、泸沽湖;成年期湖泊包括洱海、巢湖、程海、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和阳宗海;老年期湖泊包括滇池。其中巢湖和异龙湖有向老年期发展的趋势。
张婷曾维华王圣瑞杨逢乐
关键词:BP神经网络
白洋淀湿地景观斑块时空变化研究被引量:16
2010年
景观格局变化可以深刻地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白洋淀湿地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对于明晰湿地水环境质量的恶化原因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综合运用GIS技术和景观格局指数法,对白洋淀1987、1999和2007年LandsatTM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分析,研究了白洋淀20年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苇地、耕地和水域是淀区主导景观类型,所占比例高达86.62%~93.06%,苇地为42.74%~58.02%。淀区斑块数和密度增加了23.01%,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景观均匀度指数由0.74降至0.67,多样性指数由1.44降至1.25。苇地和耕地面积增加最多,分别为18.08%和28.05%;水域和干草地减少最多,分别为35.78%和76.53%景观分维数范围为1.05~1.27,受人类影响较大;苇地从1.27降至1.19,水域从1.16降至1.09,人为影响明显增强;裸地、林地和干草地的分维数最小,分别为1.06~1.08,1.05~1.09和1.07~1.09。根据主导景观类型时空变化,将白洋淀划分为G、WG和WS区。G和WG区主导景观类型均表现出从水域到苇地再到耕地转化趋势,WS区的水面和苇地在外源调水的作用下得以维持,水域整体向东部转移。建议白洋淀湿地保护以水域、苇地和草地为核心,控制淀内及周边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的扰动。调水要充分考虑白洋淀的景观时空特征,尽量降低对重要景观类型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王滨滨刘静玲张婷陈秋颖
关键词:湿地
白洋淀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水质的影响被引量:20
2010年
土地利用变化对明晰和诊断人类活动对湖泊水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白洋淀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遥感影像解译、马尔柯夫转移矩阵和相关性分析的方法,揭示了白洋淀1987—2007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白洋淀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白洋淀土地利用类型以苇地、耕地和水域为主,占总面积比例分别为45.66%~52.62%,17.92%~29.82%和11.31%~18.52%;1987~1999年间耕地向苇地和水域转变,转移概率分别为12.84%和7.2%;1999—2007年间水域转化为耕地和林地,转移概率分别为12.76%和6.37%,苇地转化为耕地和建筑用地,转移概率分别为3.03%和2.31%;1987—2007年间干草地和水域的面积分别减少24.06 km2和19.92 km2,耕地、建筑用地和苇地的面积分别增加20.98 km2、9.94 km2和9.67 km2,变化趋势主要是由干草地和水域向耕地、建筑用地和苇地的转变;除干草地与BOD5的相关系数为-0.711,P=0.048外,其他各土地利用类型与水质指标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该研究为在流域尺度下揭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对白洋淀水环境的影响奠定基础,并为制定该流域水环境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刘丰刘静玲张婷陈秋颖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水质
构建滇池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探讨
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已经成为滇池流域突出的水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实行水污染防治的制度创新,着力构建滇池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本文阐述了滇池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张婷曾维华
关键词:滇池流域流域生态补偿生态补偿机制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