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洋洋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土壤
  • 2篇地形
  • 2篇地形因子
  • 2篇有机碳
  • 2篇有机碳密度
  • 2篇碳密度
  • 1篇低效林
  • 1篇养分
  • 1篇造林
  • 1篇树种
  • 1篇梯田
  • 1篇梯田土壤
  • 1篇土壤类型
  • 1篇土壤养分
  • 1篇农牧
  • 1篇农牧交错带
  • 1篇农作
  • 1篇农作物
  • 1篇人工造林
  • 1篇作物

机构

  • 4篇内蒙古农业大...

作者

  • 4篇郭洋洋
  • 3篇姚云峰
  • 3篇黎英华
  • 2篇秦富仓
  • 1篇王欣

传媒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基于物元模型分析人工造林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分析人工造林对于土壤养分的影响,为合理造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1983与2013年的土壤养分数据作为基础,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物元模型对1983和2013年内的土壤数据进行养分分级,并进一步描述了各土壤养分变化特征。[结果]5种类型土壤的有机质与全氮在造林30a后呈上升趋势;磷与钾呈逐渐减少趋势。造林后,土壤养分等级普遍呈增加趋势。[结论]造林使土壤有机质增加,合理的人工林结构有助于维持土壤肥力。
郭洋洋姚云峰秦富仓黎英华刘军华
关键词:物元模型土壤养分
北方半干旱地区梯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针对北方半干旱地区小流域内旱地梯田的地形因子以及农作物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为合理地保障农作物生产和维持小流域的生态安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地点在敖汉旗大五家流域,在流域内选取样地25块,共计125个土壤剖面,主要针对地形因子和农作物类型来分析其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并得出以下结论:(1)玉米、高粱、谷子和绿豆4种作物的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在50-100 cm深度时土壤有机碳密度最大;(2)玉米、高粱、谷子和绿豆4种作物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在不同的海拔高度表现不同,海拔为400-500 m时土壤碳密度最大,其次为海拔≥600 m的区域,海拔为500-600 m的区域最小;(3)玉米、高粱、谷子和绿豆4种作物的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坡度的增大均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坡度≤2°时土壤有机碳密度最小,在坡度为2-6°时最大;(4)在p〈0.05水平下,玉米、高粱、谷子和绿豆4种作物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在不同坡向表现不同,谷子和玉米为南坡〉北坡〉西坡〉东坡,而高粱和绿豆则为北坡〉南坡〉西坡〉东坡;(5)玉米、高粱、谷子和绿豆4种作物中,绿豆的有机碳密度高于其他3种作物,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0.81 g·cm^-2。
黎英华姚云峰郭洋洋王欣
关键词:梯田有机碳密度地形因子
敖汉旗低效林固碳效应及其更新改造的研究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碳库,森林的面积与质量直接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扩大森林的面积,提高森林的质量能有效减少大气中CO2浓度,减缓温室效应。我国人工林在栽植初期由于缺乏理论指导,使得多数林分难以成材,形成低...
郭洋洋
关键词:低效林
文献传递
不同类型土壤的有机碳密度特征被引量:13
2016年
赤峰市敖汉旗地处农牧交错带,土壤类型丰富,且人工造林面积较大,各类型土壤不同人工林的碳收支情况有很大差异。本试验在敖汉旗6种类型土壤上各选取3块样地,在所有样方内按"S"型选取5个采样点,以此来研究敖汉旗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6种类型土壤的有机碳密度为褐土最大,风沙土最小。由于土壤自身性质与坡度和坡位的相互影响,褐土、栗钙土、棕壤的有机碳密度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褐土、栗钙土、棕壤有机碳密度均为北坡最大,南坡最小。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坡位、坡面和坡度3因素中坡面不作为主成分保留,经回归分析,褐土、栗钙土、棕壤的有机碳密度在P<0.05显著水平下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25.662 40+1.722 06X_1-0.061 54X_2(R^2=0.853 5)(褐土);Y=24.890 95-3.437 45X_1-0.002 12X_2(R^2=0.899 5)(栗钙土);Y=19.112 05-0.090 72_X1-0.018 44X_2(R^2=0.794 4)(棕壤)。
黎英华姚云峰秦富仓郭洋洋罗继尧
关键词:土壤类型地形因子有机碳密度农牧交错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