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筠

作品数:3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海南医学院科研基金资助学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梗死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原
  • 1篇动脉
  • 1篇动脉斑块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血功能
  • 1篇血糖
  • 1篇血小板
  • 1篇血脂
  • 1篇氧氟沙星
  • 1篇硬化斑块
  • 1篇沙星
  • 1篇凝血
  • 1篇凝血功能
  • 1篇重症
  • 1篇重症结核性脑...

机构

  • 3篇宜宾市第二人...

作者

  • 3篇杨筠
  • 2篇刘沁
  • 2篇刘骅
  • 1篇刘文晶
  • 1篇刘莉
  • 1篇张光伟
  • 1篇陈道锋

传媒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华西医学
  • 1篇实用医院临床...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的分析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凝血图及血小板数目,体积变化情况,探讨脑梗死发生发展的理论依据。方法:对80例发病时间在6~24 h内的脑梗死患者测定其血小板数目(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凝血图,并与正常人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及平均血小板体积均显著高于正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异常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杨筠刘骅
关键词:脑梗死血小板凝血功能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相关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血脂、血糖(BG)、纤维蛋白原(Fbg)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2007年11月-2008年12月入院的91例脑梗死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数和性状,同时检测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IMT明显增厚、CAS斑块检出率、软斑百分比明显增高(P<0.05)。②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BG及Fbg水平脑梗死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脑梗死有斑块亚组明显高于无斑块亚组(P<0.05)。③脑梗死组IMT与TC、LDL、BG、Fbg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32、0.34、0.30、0.36,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IMT增厚,CAS斑块及软斑发生率高。BG、TC、LDL及Fbg水平增高是脑梗死及CAS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
杨筠刘骅刘沁张光伟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斑块血脂血糖
左氧氟沙星辅助抗结核治疗重症结核性脑膜炎临床疗效及对脑脊液指标的影响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辅助抗结核治疗重症结核性脑膜炎临床疗效及对脑脊液指标的影响。方法我院收治的98例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50例,患者均完善相关检查,对照组予常规抗结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左氧氟沙星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脑脊液中相关指标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采用左氧氟沙星治疗后期脑脊液中左氧氟沙星浓度。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 05);治疗后两组脑脊液压力、蛋白质及白细胞值均较治疗前下降,葡萄糖水平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变化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 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采用左氧氟沙星治疗后2、4、6 h时其脑脊液左氧氟沙星浓度分别为(0. 86±0. 32)、(2. 46±0. 48)、(2. 18±0. 28)μg/ml。结论左氧氟沙星辅助抗结核药物治疗重症结核性脑膜炎具有更高的临床有效率,且可更好的改善患者脑脊髓情况,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作为临床上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首选治疗方案之一。
陈道锋刘沁杨筠刘文晶刘莉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抗结核重症结核性脑膜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