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宏利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财经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士人
  • 2篇明清
  • 2篇墓志
  • 1篇儒释
  • 1篇儒释道
  • 1篇生育
  • 1篇生育情况
  • 1篇士人群体
  • 1篇释道
  • 1篇寺观
  • 1篇明代
  • 1篇互动
  • 1篇互动融合
  • 1篇祭祖
  • 1篇家庭
  • 1篇家族
  • 1篇家族成员

机构

  • 3篇上海财经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上海社会科学...

作者

  • 4篇李宏利

传媒

  • 2篇浙江学刊
  • 1篇社会科学
  • 1篇史林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明清上海士人家庭生育情况探析——以明清墓志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1
2017年
墓志从最初用来记事和标识墓地的实用文字发展演变为一种纪实、颂美兼备的文体,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一直受到士人群体的青睐,成为丧祭礼仪必备之物。传统墓志对世系记述的要求,加之传统社会对生育的重视,使得墓志成为我们了解古人家庭生育状况的很好资料。明清时期上海士人家庭中男女综合平均生育子女数为3.3,其中男性平均生育子女数为4.28,女性平均生育子女数为2.75。士人作为传统社会中的中上阶层,受儒家"传宗接代"、"多子多福"观念的影响,生育意愿积极,上海所属的吴地还衍生出"五男二女"的理想生育习俗,而实际生育水平与生育意愿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
李宏利
关键词:明清墓志生育
明清上海士人群体寿命探析——以墓志为中心被引量:3
2014年
墓志属碑文的一种,主要记述逝者身世及其德善功烈。本文以明清文集中所收上海籍士人墓志及上海地区出土的明清墓志为基本研究资料,结合其他史料,对明清时期上海籍士人群体的寿命状况,以及影响它们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明清时期上海士人群体平均寿命为63岁左右。其中男性平均寿命略高于女性,其原因主要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所致。
李宏利
关键词:明清墓志士人
儒释道互动融合之路径分析:寺观立祠祭祖被引量:3
2013年
儒释道作为中国传统核心文化尽管分属不同的文化系统,但通过不同时期的求同、会通、创新等阶段实现了理论上的互动融合,并且形成极具中国特色的"三元一体"文化格局。三者的互动融合除了知识精英的理论探索与努力外,现实的需要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因祭祀祖先这一实践需要而出现的"寺观立祠祭祖"现象成为儒释道互动融合的路径依赖之一。本文即选取"寺观立祠祭祖"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士僧道交往"和"祭祖仪式的彼此影响"三项内容具体分析儒、释、道互动融合的发展路径。
李宏利
关键词:儒释道互动融合
从墓志资料看明代上海士人及其家族成员的葬期
2017年
明代的上海崇尚礼仪,墓志作为传统丧葬礼仪之一获得了繁荣发展。本文即是通过墓志资料对明代上海士人及其家族成员的葬期进行统计与分析。统计显示,葬期在7个月以下的墓主占到总数的27.09%,葬期在7个月至1年之间的墓主占到总数的21.12%,葬期为1-2年的墓主占到总数的25.50%,葬期在2-5年的墓主占到总数的14.74%,葬期在5年以上的占比为11.55%。分析认为,随着朱子家礼的传播以及明代商业的发展,民间重孝、重丧、重祭的观念不断强化,经济的富足也促使上海的士人家族要争取更多的丧祭权利,更多地表达对先人的敬意,为完成丧礼的必要程序,延长葬期成为必然的选择。
李宏利
关键词:明代士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