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靖 作品数:9 被引量:52 H指数:3 供职机构: 临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经济管理 更多>>
2015年云南省临沧市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36 2016年 目的阐明云南省中缅边境地区临沧市2015年登革热(dengue fever,DF)流行病学特征及登革病毒血清型。方法收集DF病例资料,采集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检测登革病毒核酸,并进行登革病毒C/Pre M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2015年临沧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211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100例(47.39%),输入性病例111例(52.61%;缅甸输入110例,泰国输入1例)。本地流行地区为耿马县孟定镇,该流行区中埃及伊蚊为优势种,流行月份为7-11月。年龄分布以20~59岁组为主,最小2岁,最大81岁。男女性别比为1.37∶1。职业分布以农民(45.02%)和商业服务(19.43%)居多。211例DF病例从发病到诊断的时间间隔中位数为2.75 d。经登革病毒核酸检测和序列测定,从患者血清中获得7株病毒的C/Pre M区基因核苷酸序列。进化分析表明,这7株病毒均为登革1型病毒(本地感染5例,缅甸输入2例),均与2014年云南省瑞丽市登革1型病毒以及缅甸、泰国和柬埔寨的登革1型病毒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 2015年临沧市发生了输入性和本地感染并存的DF流行,临沧市和缅甸均存在登革1型病毒的流行,来自缅甸北部的DF输入性病例是引起DF本地流行的主要原因。加强输入性病例的监测和管理以及蚊虫控制是防止本病再次流行的关键措施。 李华昌 潘虹 冯云 邓伟 杨贵荣 杨平 施靖 张海林关键词:登革热 登革病毒 血清型 进化分析 流行病学 2015年云南省临沧市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阐明云南省中缅边境地区的临沧市2015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及登革病毒血清型.方法 收集登革热病例资料,采集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用RT-PCR法检测登革病毒核酸,并进行登革病毒C/PreM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 结... 李华昌 潘虹 冯云 邓伟 杨贵荣 杨平 施靖 张海林云南省临沧市1952年1月-2020年12月疟疾流行特征与防治历程 2022年 目的分析云南省临沧市疟疾流行特征与防治历程,评估临沧市疟疾防治成效,为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临沧市1952年1月—2020年12月疟疾疫情和防治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临沧市疟疾流行特征和防治历程。结果1952—2020年临沧市共报告疟疾病例493641例,死亡1944例,病死率为0.39%;发病高峰期为1953年和1973年;1990—2020年间日疟病例数占全市报告总数的76.37%,恶性疟占18.87%,未分型占4.75%。疟疾防治经历了疟疾流行基线调查与防治试点、控制疟疾发病率、疟疾大幅度回升与控制暴发流行、降低发病率和巩固扩大防治成果、消除疟疾5个阶段。2015年报告最后一例本地感染疟疾病例,2018年通过省级消除疟疾认证。结论临沧市已到达消除疟疾标准,但疟疾流行因素依然存在,巩固消除疟疾成果,防止疟疾再传播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吕全 杨平 施靖 孙晓东 李华昌关键词:疟疾 流行病学 云南临沧市边境地区登革热传播媒介分布调查 被引量:19 2015年 目的为掌握临沧市边境地区登革热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的分布特征。方法分别在临沧市耿马、镇康、沧源三个边境县的边境乡镇捕捞小型水体孳生的蚊类幼虫,带回实验室饲养羽化至成蚊,分类鉴定并计数。结果捕捞幼虫共羽化成蚊5属18种918只。库蚊属8种516只,构成比为56.21%;伊蚊属6种250只,构成比为27.23%;巨蚊属2种5只,构成比为0.54%;阿蚊属1种138只,构成比为15.03%;领蚊属1种9只,构成比为0.98%。捕获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埃及伊蚊3只、白纹伊蚊159只,构成比分别为0.33%和17.32%,埃及伊蚊属临沧市首次发现。结论临沧市边境地区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同时存在,埃及伊蚊呈局部分布,白纹伊蚊分布广泛,一旦条件适合可引起登革热的流行。 李华昌 杨贵荣 史爱军 施靖 杨平 李毅 王学忠关键词:登革热 埃及伊蚊 白纹伊蚊 中国伊蚊属覆蚊亚属一新种(双翅目:蚊科) 2024年 报道2017年2月在云南省镇康县勐堆乡政府驻地周围(98°53'31″E,23°55'9″N)的一个废弃轮胎中采集到的伊蚊属覆蚊亚属1新种:勐堆伊蚊[Aedes(Stegomyia)mengduiensis sp.nov]。新种主要鉴别特征为:成蚊Ⅲ~Ⅵ腹节背板基白带不完整,后跗节4基白环长为节4全长的3/4,雌蚊尾器生殖后叶后端中央凸起。雄蚊尾器抱肢端节粗壮,末端明显膨大,小抱器末端膨大呈扇状,具有众多叶状刺和刚毛。幼虫形态与白纹伊蚊幼虫无明显差别。模式标本保存于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蚊类标本馆。 董学书 施靖 孙晓东 郭小连关键词:双翅目 蚊科 云南省临沧市2017年居民区伊蚊分布调查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了解临沧市居民区的伊蚊分布,为登革热监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在云南省临沧市3个边境县的县城和国家级口岸所在乡(镇)居民区设立5个纵向调查点,连续调查12个月,在5个非边境县的县城和每县2个交通干线乡(镇)居民区设立21个横断面调查点,于8-9月开展调查,每个调查点至少入户30户检查所有积水容器、捕捞和鉴定伊蚊4龄幼蚊,用伊蚊幼蚊阳性容器数分别计算布雷图指数(BI)和容器指数(CI)。结果共调查26个乡(镇),累计入户调查18 368户次,调查容器35 289个,阳性容器814个,总BI和总CI分别为4.43和2.31%,BI和CI季节分布分别呈双峰型和单峰型,BI高峰为8和10月,CI高峰为8月;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和圆斑伊蚊阳性容器构成比分别为75.92%、23.96%和0.12%,永久性容器和暂时性容器阳性率分别为0.10%和1.92%;84.62%的乡(镇)有伊蚊分布,其中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和圆斑伊蚊分别分布于80.77%、23.08%和3.85%的乡(镇)。5个纵向调查点中,年度累计BI和CI最高的均为中缅边境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分别为9.90和6.80%,月份BI和CI以8月最高,分别为9.67和4.75%,孟定镇埃及伊蚊阳性容器构成比为86.76%,其中水桶、轮胎、花瓶、废弃瓶罐和其他容器分别占23.96%、22.92%、7.81%、8.85%和36.46%。结论临沧市居民区白纹伊蚊分布广泛,埃及伊蚊适应能力强,已扩散至临沧市3个县6个乡(镇),在边境局部地区成为伊蚊优势蚊种,并呈现进一步扩散趋势。 李华昌 施靖 孙晓东关键词:伊蚊 居民区 布雷图指数 云南省临沧城区2015年蚊类调查分析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掌握云南省临沧城区蚊类种群组成及特征,为预防虫媒传染性疾病提供参考。方法 2015年8月,采用诱蚊灯法,在临沧城区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各布放4盏诱蚊灯连续7夜诱捕蚊虫。结果捕获蚊类共5属22种1 327只,其中库蚊属11种1 210只,占捕获总数的91.18%;阿蚊属4种83只,占6.26%;按蚊属5种30只,占2.26%;伊蚊属和轲蚊属各1种2只,各占0.15%。致倦库蚊和三带喙库蚊分别占57.72%和32.40%,其他蚊种均<3.69%。结论临沧市城区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多种蚊虫生长,致倦库蚊及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数量多且分布广泛,主要影响临沧城区蚊密度的变化趋势。 李华昌 王剑 杨平 施靖 史爱军 李毅 武晓勇关键词:蚊类 2019年云南省耿马县发热病例中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和寨卡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2019年中缅边境地区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发热病例感染虫媒病毒的种类,回顾性分析其流行病学与病原学特征,为本地区发热病例的早期诊断及虫媒传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9—10月耿马县定点医院收治的发热病例信息,采集病例血清用美国登革病毒(DENV)NS1抗原检测试剂检测抗原,并提取病毒RNA用三重实时荧光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进行DENV、基孔肯雅病毒(CHIKV)和寨卡病毒(ZIKV)的核酸检测;对DENV阳性样本再用实时荧光RT-PCR法进行血清型分型检测;选取病毒载量较高的样本,对目的基因测序后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在946份本地发热病例血清样本中,共检出104份DENV阳性(10.99%),其中33份DENV-1,21份DENV-2,36份DENV-3,14份未分型,DENV NS1抗原检测试剂法的假阴性率为20.19%;43份CHIKV阳性(4.54%);6例ZIKV阳性(0.63%)。对阳性RNA进行RT-PCR产物测序,获得8条DENV-1 NS5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7.70%~100.00%,均属基因Ⅰ型,与近年来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流行株亲源关系较近;获得1条DENV-2 NS5基因序列,属城市基因型,与2013年新加坡输入株进化关系较近;获得4条CHIKV E2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9.30%~100.00%,均属中东南非基因型,与同年云南省瑞丽市流行株亲源关系较近。结论2019年中缅边境地区临沧市耿马县发生了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病毒病的混合流行,在本地发热病例血清中首次检出CHIKV和ZIKV,提示中缅边境地区应提高对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及寨卡病毒病等虫媒病毒病的诊断意识,优化虫媒病毒检测方案,尽可能发现潜在传染源,为有效预防和控制中缅边境地区虫媒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 赵丹妮 李华昌 张汉菊 施靖 郭继文 杨力 邓伟 杜青云 郭晓芳关键词:虫媒病毒 登革病毒 基孔肯雅病毒 进化分析 中缅边境地区云南省沧源县中华按蚊对常用杀虫剂抗性及突变情况调查 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助力云南省消除疟疾后防止输入再传播工作。为选择或更换适宜的杀虫剂,控制当地媒介按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中缅边境地区云南省沧源县开展传疟媒介中华按蚊对常用杀虫剂抗药性和抗性基因突变调查,选定沧源县勐董镇勐董社区芒勐寨旁永和下7组为监测点,使用吸蚊管于试验前夜在现场采集牛圈内的中华按蚊成蚊,带回实验室饲以10%葡萄糖水供试验用。参照《蚊虫抗药性检测方法生物测定法》(GB/T26347-2010),采用成蚊接触筒法开展中华按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调查。测定结束后分别收集死亡(敏感表型)和存活(抗性表型)个体,用无水乙醇保存带回,提取蚊DNA后,开展抗药性靶标kdr(knockdown resistance)、ace-1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接触0.05%高效氯氰菊酯、0.05%高效氯氟氰菊酯、0.05%溴氰菊酯、0.1%残杀威、5%马拉硫磷和1%杀螟硫磷后,中华按蚊首只被击倒的时间分别为5 min 34 s、5 min 11 s、6 min 46 s、4 min 30 s、5 min 13 s和3 min 36 s;击倒率分别为17.49%、17.32%、15.44%、29.72%、57.39%和46.82%。其中,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首只击倒时间最长,击倒率最低,表明对溴氰菊酯的抗击倒力最强,其次为高效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中华按蚊对马拉硫磷区分剂量死亡率是98.33%,为敏感群体(S),对杀螟硫磷区分剂量死亡率是90%,为初步抗性群体(M),对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和残杀威区分剂量死亡率均小于80%,为抗性群体(R)。检测接触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中华按蚊共386只,kdr基因的1014位点全部为L1014野生型,未检测到突变;检测接触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的中华按蚊113只,仅存在G119S型突变。中华按蚊ace-1的119位点突变与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抗性相关。结论当地传疟媒介中华按蚊对高效氯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和残杀威已产生较大抗药性,为防止输入性� 周耀武 罗宗圣 林祖锐 许建卫 许时燕 施靖 孙维江 田光强 李荣明 李春华 孙晓东 段凯霞 曾旭灿关键词:中华按蚊 杀虫剂 抗药性 抗性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