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炎宁

作品数:3 被引量:56H指数:3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媒体
  • 2篇新媒体
  • 1篇多样性
  • 1篇新闻
  • 1篇新闻信息
  • 1篇信息经济
  • 1篇信息社会
  • 1篇娱乐化
  • 1篇知识
  • 1篇知识沟
  • 1篇社会
  • 1篇社交
  • 1篇社交媒体
  • 1篇数字鸿沟
  • 1篇数字媒体
  • 1篇碎片化
  • 1篇人化
  • 1篇劳工
  • 1篇个人化
  • 1篇官方

机构

  • 3篇复旦大学

作者

  • 3篇黄炎宁

传媒

  • 2篇新闻大学
  • 1篇当代传播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新媒体知识沟与数字鸿沟的融合被引量:15
2012年
本研究针对复旦大学2011级硕士生微博使用的问卷调查和量化统计,结合研究者自身经验、及个案分析,考察他们在微博使用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知识沟与数字鸿沟相融合的新媒体信息传播图景,继而探讨青年知识群体运用新媒体技术时所表现出的泛娱乐化、碎片化和技术特权等特征。本论题在对知识沟进行研究时,将政治知识划分为知晓和认知,普通时政和微博时政知识四个方面,并由此发现了更细化的知识沟呈现形式;其次,笔者试图跳出知识沟和数字鸿沟偏微观、技术性的研究局限,揭示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背后的技术隐喻。
黄炎宁
关键词:新媒体数字鸿沟知识沟碎片化
信息资本主义及互联网的劳工被引量:22
2014年
本文认为在信息资本主义中,阶级的概念不能画地为牢地将资本家归为一个阶级,而将劳工划为另一类阶级。阶级的概念必须扩展到每位创造以及再创造共同经验空间的个人,例如包括在互联网上通过实践生产内容的用户。这些空间和经验被占用了,从而为资本所征用和开发,且为资本积累效劳。信息资本主义的崛起要求我们重新思考阶级的概念并将其与脑力劳动结合起来。
Christian Fuchs陈婉琳(译)黄炎宁
关键词:剥削信息经济信息社会多样性新媒体
数字媒体与新闻“信息娱乐化”:以中国三份报纸官方微博的内容分析为例被引量:19
2013年
笔者试图通过分析中国传统媒体利用社交媒体微博的内容呈现,来回应当下大陆流行的"对于数字民主的迷思"(myth of digital democracy,Hindman 2009)。本研究聚焦"信息娱乐化"(infotainment,Carpini&Williams 2001),对中国大陆三家传统新闻媒体的微博进行了内容分析,并辅以深度访谈作为量化数据的补充。尽管这些官微的帖子大多秉承了常规的新闻报道风格,但其内容生产表现出与社会政治及公共事务并无多大关联的个体化内容。此外,这些微博混杂了新闻、评论、服务等各种五花八门的类别。中国新闻业在互联网到来之前便存在的"双重封建化"问题(展江2005)并未改善,甚至可能在新技术普及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加重商品化取向。当前社交媒体在资本运营、技术研发、受众劳动力开发、内容生产等方面都对中国传统新闻媒体有相当的冲击,传统媒体困窘于体制约束而只能被动地跟随新媒体环境下盛行的信息娱乐化和表达个人化之趋势。它们主动进行自我审查,其微博账号体现了大陆传统媒体驯服于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安全的生产策略。
黄炎宁
关键词:社交媒体个人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