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元璋
- 作品数:16 被引量:71H指数:5
- 供职机构: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 参莪汤有效组分体内抗肿瘤作用量-效关系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参莪汤有效组分对肝癌H22肿瘤小鼠体内抗肿瘤的"量-效"关系,为新药开发提供客观实验依据。方法采用H22腹水瘤细胞接种的方法,建立H22肿瘤小鼠动物模型,给予不同剂量的参莪汤有效组分,连续灌胃给药9天,末次给药后24h,取瘤块、胸腺、脾脏,计算抑瘤率和脏体比值。观察药物对H22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碳粒廓清检测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结果通过对各组小鼠抗肿瘤作用分析,参莪汤有效组分在8.31~70.72 g.kg-1剂量范围内能抑制肝癌H22小鼠肿瘤生长,增加小鼠脾指数和胸腺指数,增强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结论参莪汤有效组分在8.31~34.65 g.kg-1剂量范围内具有抗肿瘤作用,呈现一定"量-效"关系,其抗肿瘤作用的最佳剂量为34.65 g.kg-1,最小有效量为8.31 g.kg-1,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剂量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达到最高效应时,抗肿瘤作用不再随剂量增加而增强。参莪汤有效组分通过免疫调节提高小鼠免疫功能达到抑制肿瘤作用。
- 谢元璋孙蓉张亚囡李晓宇季宇彬
- 关键词:量效关系
- 参莪汤不同组分抗肿瘤活性筛选研究
- 2013年
- 目的为研发低毒高效的抗肿瘤制剂,以抗肿瘤活性为先导,化学物质基础含量为指标,比较5种提取物的药效强度,确定复方参莪汤有效组分的提取工艺,为进一步优化处方药学工艺奠定基础。方法结合复方中各药味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确定5中不同提取方法,考察不同提取物中物质基础含量;建立肝癌H22肿瘤小鼠动物模型,给予相同剂量不同工艺的参莪汤有效组分,连续灌胃给药9天,末次给药后1天,取瘤块、胸腺、脾脏,计算抑瘤率和脏体比值,考察药物对肝癌H22肿瘤小鼠的抑瘤作用。结果通过对不同提取物小鼠抗肿瘤作用分析,参莪汤各工艺组均能抑制小鼠肝癌H22肿瘤生长,增加小鼠脾指数和胸腺指数,其中工艺4组的抗肿瘤作用最强。结论参莪汤有效组分抗肿瘤作用的最佳工艺为工艺4组,其抗肿瘤活性最佳,具有良好的抗肿瘤应用前景。
- 吕莉莉谢元璋张亚囡朱兰兰季宇彬孙蓉
- 关键词:不同组分抗肿瘤活性
- 参莪汤相关物质基础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 2013年
- 目的探索参莪汤相关物质基础抗肿瘤作用研究现状,明确参莪汤抗肿瘤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实验研究参莪汤的抗肿瘤作用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方法对近15年有关于参莪汤相关物质基础抗肿瘤作用文献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结果参莪汤的抗癌物质基础主要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端粒及端粒酶的稳定性、抑制癌基因的表达、促进抑癌基因的表达等多个环节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转移,而且方中许多中药可以同时作用于上述多个环节。结论目前从天然药物中寻找新的抗肿瘤药已经成为世界医药界的研究热点,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指标在实验中的广泛应用,为中药治疗胃癌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
- 孙蓉谢元璋
- 关键词:抗肿瘤
- 北豆根不同组分单次给药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
- 2012年
- 目的观察北豆根不同组分单次给药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的影响。方法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或不同剂量分组,观察给药后小鼠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分别于药后不同时间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计算肝脏指数,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小鼠灌胃较高剂量的北豆根水提组分和醇提组分后,血清ALT、AST活力在4h达到高峰,持续时间均约达48h;水提组分给药6h后即可出现肝脏明显肿大,肝脏指数升高,其中24h肝脏指数升高最为明显;光镜下观察北豆根水提组分6h后,肝小叶结构尚还正常,个别细胞变性坏死;12h后大部分细胞核固缩,出现广泛的气球样变、玻璃样变、嗜酸性变性等,有假小叶形成;72h后肝细胞形态基本恢复正常,仍有个别细胞核固缩;醇提组分给药4h后肝脏明显肿大,肝脏指数升高,其中24h肝脏指数升高最为明显,光镜下观察北豆根醇组分6h后,肝小叶结构尚还正常,部分肝细胞核固缩;12h后,大部分细胞核固缩,问质细胞变性坏死;72h后部分肝细胞变性坏死。结论北豆根水提组分剂量在46.05-61.4g·kg^-1之间、醇提组分在8.45~15.02g·kg^-1之间对肝组织产生明显损伤,光镜下观察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损伤;且随着剂量增大,ALT、AST升高显著,病理损伤更严重。小鼠单次灌胃给予一定剂量的北豆根水提组分或醇提组分可造成急性肝损伤,并呈现一定的“量-时-毒”关系。关于其肝脏损伤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谢元璋孙蓉王懿张亚囡罗栋
- 关键词:北豆根不同组分小鼠肝毒性
- 基于急毒的山豆根生物碱类物质质量控制方法学研究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以山豆根不同组分的小鼠急毒研究为导向,进行山豆根毒性物质基础生物碱类物质的质量控制方法学研究。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山豆根全组分、水提组分、醇提组分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色谱条件:色谱柱用氨基键合硅胶为填充剂(2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无水乙醇-3%磷酸溶液(80:10:10),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05nm,柱温:30℃。结果苦参碱进样量在0.102~2.04 g范围内,氧化苦参碱进样量在0.156~3.12 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均在99%以上。对山豆根不同组分中的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测定,发现苦参碱的含量大小为:水提组分>醇提组分>全组分,氧化苦参碱的含量大小为:全组分>醇提组分>水提组分。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山豆根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此方法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均较好,回收率较高。山豆根不同组分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的含量大小与急性毒性间均有一定的关系,但不完全一致。
- 郑丽娜任海勇李素君谢元璋孙蓉
- 关键词:山豆根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急毒
- 基于功效和物质基础的山豆根毒性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总结与山豆根的功效、毒性相关的物质基础研究现状,明确山豆根的功效成分和毒性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山豆根功效与毒性的相关性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方法对山豆根近30年来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与归纳。结果药典与现代文献均记载山豆根有毒,苦参碱是产生毒性的主要成分。关于山豆根的体内毒性过程、毒性作用特点、作用机制尚未见报道,也未见关于山豆根发挥功效和产生毒性的剂量范围研究报道。结论关于山豆根的规范毒性研究尚不完善,尤其是以功效和物质基础为背景的毒性研究尚属空白,亟待进行符合中医药特色的山豆根毒性认知研究,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实验依据和文献思路。
- 吕莉莉谢元璋孙蓉
- 关键词:山豆根毒性
- 山豆根不同组分对小鼠急性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被引量:19
- 2010年
- 目的研究山豆根水提组分及醇提组分单次给药致小鼠急性肝毒性的"量-时-毒"关系。方法 "时-毒"关系研究:小鼠灌胃一定剂量的山豆根水提、醇提组分,分别于给药后不同时间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及肝、脾、胸腺等脏器指数的变化,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肝脏病理学检查。"量-毒"关系研究:给小鼠灌胃不同剂量的山豆根水提、醇提组分,分别于药后6h、4h按"时-毒"研究方法对小鼠进行相应处理。结果小鼠血清ALT、AST水平分别在灌胃较高剂量的山豆根水提、醇提组分后6h、4h达到高峰,给药后12h肝脏指数均升至最高,给药后48h均可恢复至正常值;山豆根水提组分剂量在(1.789~3.494)g·kg-1之间、醇提组分在(2.779~5.427)g·kg-1之间,肝脏可产生明显病理损伤,且随着剂量增大ALT、AST水平升高显著。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肝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核固缩、变性等病理改变。结论小鼠单次灌胃一定剂量的山豆根水提组分或醇提组分可造成急性肝毒性损伤,并呈现明显的"量-时-毒"关系。
- 杨倩郑丽娜谢元璋孙蓉
- 关键词:山豆根肝毒性
- 中医药治疗胃癌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对中医药治疗胃癌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总结中医药治疗胃癌的特点,为开发新型、有效的胃癌治疗药物提供文献基础。方法对近20年有关于中医药治疗胃癌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结果目前临床上单独使用中药治疗进展期胃癌疗效不明显,但将中医药结合西医疗法治疗进展期胃癌,对患者进行整体调理与个体化用药相结合治疗能够极大提高疾病治愈率,降低胃癌患者术后的毒副作用,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结论虽然手术与化疗仍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法,但中药抗肿瘤具有多靶点、多效应、安全有效等优点。因此,如何合理利用这些优势开发出经济、有效的抗癌药物是中医药学研究的重点,将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必将成为胃癌治疗的发展趋势。
- 谢元璋孙蓉
- 关键词:胃癌中医药
- 山豆根化学成分与功效、毒性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6
- 2011年
- 目的总结与功效、毒性相关的山豆根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以期为研究山豆根化学成分与功效、毒性的相互关系提供依据和思路。方法分析、整理和归纳近20年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结果山豆根含有生物碱、黄酮、三萜类、多糖、酚类、有机酸、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其中苦参碱既是山豆根的功效成分也是毒性成分。结论山豆根化学成分是其功效与毒性表达的物质基础,与功效、毒性之间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量毒关系。
- 郑丽娜孙虎谢元璋孙蓉
- 关键词:山豆根化学成分毒性
- 养血生发胶囊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的病理学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研究养血生发胶囊单次给药对小鼠造成的肝毒性在病理学上的损伤程度,为养血生发胶囊肝毒性损伤提供病理组织学依据。方法采用常规HE染色方法,通过光镜下阅片观察和病理图像分析,观察养血生发胶囊单次灌胃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中的病理学变化。结果 "时-毒"关系研究:给药后2h检测发现,在给药后6~24h表现较明显。"量-毒"关系研究:在2.50~12.00g.kg-1之间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组织学损伤,本品导致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肝细胞嗜酸性变、玻璃样变、脂肪变、空泡变等。结论单次给小鼠灌胃不同剂量的养血生发胶囊可造成急性肝损伤,并呈现一定的"量-时-毒"关系,并可导致肝细胞出现嗜酸性变、玻璃样变、脂肪变、空泡变等病理学改变。
- 吕莉莉谢元璋钱晓路杨倩孙蓉
- 关键词:养血生发胶囊肝毒性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