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蕊
- 作品数:6 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哲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 对胡塞尔的“体验”概念的阐释被引量:1
- 2017年
- 胡塞尔的"体验"是指脱离了意向性模式的意识,它具有多义性:一个含义是指感觉材料,即意识的实项内容;另一个含义是指对意向行为本身的非对象化的体验。后者可以看作胡塞尔意义上的自身意识,而与它相关的内感知可以理解为反思行为。反思是把体验立义为当下的行为,它是在注意力变样的意义上改变了原初体验。
- 王蕊
- 对萨特“纯粹意识”的探究——从他对“先验自我”的批判的角度考察
- 2018年
- 在《自我的超越性》中,萨特通过对胡塞尔"先验自我"概念的批评,提出了"纯粹意识"的概念,它是对象意识和自身意识的直接同一的先验意识。在先验领域,意识是没有先验自我的,所以萨特的先验意识可以看作是一种无人称的纯粹意识。他指出:胡塞尔的"先验自我"是多余的,借助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结构,纯粹意识自身可以统一。但萨特对两个问题的解释上存在着困难:一是产生经验自我的反思意识出现的可能性;二是为什么经验自我相对于"他人"概念对我们的意识来说更熟悉。
- 王蕊
- 关键词:纯粹意识先验自我
- 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工思想的阐释——兼论对当代中国的启示被引量:1
- 2018年
-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探讨了分工这一概念,认为分工起源于人的需要,主要分为三种:自然分工、社会自发分工、社会自愿分工。而基于私有制的自发分工是马克思着重批判的对象。在对其进行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涉及了两个维度:一是从价值批判的角度,认为分工是限制人的自由、造成人的异化的源头;二是从科学实证的角度,认为分工造成了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间的对立和矛盾。因此,必须要消灭这种分工。《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 王蕊
- 关键词:分工生产力城乡关系
- 列维纳斯对胡塞尔感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2019年
- 胡塞尔认为感觉材料或质素是依靠被动综合而被组织起来的,自我在其中并没有起到主动的作用,因此是"非我之物"。但它却与自我都隶属于主体的构造,属于主体的低端状态。列维纳斯却通过强调其非我的特征,将其等同于原印象,指出只有当原印象进入滞留中,即与自身不同一时,感知才得以形成。这样就把意向性和时间意识建立在他者从在场到不在场的变异,取得与他者的真正联系。
- 王蕊
- 关键词:胡塞尔列维纳斯
- 对罗尔斯“原初状态”的阐释——兼论桑德尔对其的批评
- 2018年
- "原初状态"是罗尔斯《正义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得出两个正义原则的理论基础。他通过改良传统契约论中的"自然状态"概念,提出了著名的但也颇具争议的"原初状态"概念,并通过模拟原初状态下理性人的选择,以理性人的一致同意为根据,来为自己的"公平的正义观"进行辩护。"原初状态"这一概念可以看作是罗尔斯正义观中的"阿基米德点",为其理论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然而,这一概念在提出以后受到了桑德尔的诘难。
- 王蕊
- 关键词:原初状态无知之幕契约论
- 激励与平等——评析科恩对罗尔斯差别原则中的“激励论证”的批判被引量:2
- 2019年
- 科恩认为差别原则意在为不平等做辩护,他从中发现一种"激励机制",认为这是建立在自私的人性基础之上的。它无法通过"人际检验",因此也违背了共同体精神。他认为差别原则只关注最不利者的绝对生活水平而非贫富间相对的差距,因此属于优先主义。尽管科恩的批判很难得到彻底的驳斥,但是财富的不平等分配并非完全基于人的自私,而是出于善观念的多元化。科恩与罗尔斯的根本分歧在于科恩认为差别原则不仅应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还应该指导人们的行为,但对于弱者的同情不可能始终处于人类行为动机的首位,这与善观念的多元化是相矛盾的。实际上,差别原则可以有效抑制贫富分化,保障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平等。
- 王蕊
- 关键词:罗尔斯平等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