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倩

作品数:4 被引量:18H指数:1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云杉
  • 1篇药剂
  • 1篇药剂防效
  • 1篇药剂防效试验
  • 1篇雨强
  • 1篇杂交
  • 1篇杀菌剂
  • 1篇生物信息
  • 1篇生物信息学
  • 1篇生物信息学分...
  • 1篇生物学特性
  • 1篇水土
  • 1篇坡度
  • 1篇人工模拟降雨
  • 1篇紫色土
  • 1篇模拟降雨
  • 1篇秸秆
  • 1篇秸秆覆盖
  • 1篇克隆
  • 1篇雷竹

机构

  • 4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成都市农林科...

作者

  • 4篇曾倩
  • 3篇刘应高
  • 2篇杨帅
  • 1篇杨春琳
  • 1篇宫渊波
  • 1篇陈兆利

传媒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菌物学报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云杉NBS-LRR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为深入研究NBS-LRR基因在川西云杉(Picea balfouriana)抗落针病过程中的分子作用机制,该研究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其他植物NBS-LRR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技术,克隆云杉NBS-LRR基因全长cDNA序列(PbNBS-LRR),分析该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相关信息并进行基因表达研究。结果表明:(1)成功获得PbNBS-LRR基因的全长2616 bp(基因登录号:MK044348),且包含一个2508 bp的完整阅读框(ORF),共编码836个氨基酸,其氨基酸序列具有NBS-LRR类抗病基因典型的NB-ARC结构域和LRR结构域。(2)云杉PbNBS-LRR与北美云杉(Picea sitchensis)NBS-LRR类抗病蛋白相似性最高,达到98%;分子进化分析进一步表明,PbNBS-LRR与北美云杉NBS-LRR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糖松(Pinus lambertiana)和火炬松(Pinus taeda)。(3)qRT-PCR分析表明,NBS-LRR基因在川西云杉、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和丽江云杉(Picea likiangensis)的根、树干韧皮部、嫩枝及针叶中均有表达,在川西云杉和粗枝云杉的根部以及丽江云杉的树干韧皮部中表达量最高;在落针病病原菌侵染川西云杉和粗枝云杉的初期(5月)以及丽江云杉的后期(9月),NBS-LRR基因的表达量最高,分别为对照的1.73倍、2.11倍和90.49倍,表明NBS-LRR基因参与了云杉落针病的防御反应。
刘裕峰刘利娟杨帅曾倩刘广川刘应高
关键词:云杉NBS-LRR基因克隆
杂交云杉(Picea engelmannii-glauca)不同类型几丁质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020年
根据氨基酸的序列特征,可将植物几丁质酶划分为Ⅰ~Ⅶ七类。由NCBI数据库可知,对于云杉不同类型几丁质酶研究甚少,其中以杂交云杉(Picea engelmannii-glauca)上传的氨基酸序列最为完善,包括Ⅰ、Ⅱ、Ⅳ、Ⅶ四类,但均未对其生物信息学进行分析。本研究以杂交云杉的四类几丁质酶氨基酸序列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其蛋白质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四类几丁质酶蛋白分子量大小为24~36 kD,均为亲水性蛋白;具潜在磷酸化位点,且位于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上,但不含糖基化位点;除Ⅱ类几丁质酶外,其余均具信号肽位点;亚细胞定位发现,四类几丁质酶蛋白都属分泌蛋白;保守结构域分析可知,四类几丁质酶蛋白全为蛋白19家族,且兼具溶菌酶活性;二级结构主要由4部分组成,包括无规则卷曲、α-螺旋、延伸链和β-转角,除Ⅰ和Ⅳ类外,其余两类均具1个跨膜结构域;系统发育树分析可知,四类几丁质酶进化过程既有所发展,又相对保守。该研究为深入研究云杉属几丁质酶的生物学功能和调控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云杉的抗病性育种提供一定的依据。
刘利娟刘裕峰杨帅曾倩何芝然刘应高
关键词:几丁质酶生物信息学
雷竹丛枝病病原生物学特性及药剂防效试验
2022年
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雷竹林区丛枝病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为明确该病的发生规律和病原种类,以及病原的生物学特性和野外药剂防效,本研究对6个雷竹丛枝病发病林区进行调查与样品采集,通过野外观测与分析,掌握了该病害发生特点和演变规律;运用表型特征观测与多基因(ITS、LSU、SSU、tef1-α、rpb2、mcm7和tub2)系统发育分析,明确该病害病原为竹针孢麦角菌Aciculosporium take;采用不同培养基、pH、光照、碳氮源条件培养病原菌,其最适生长和产孢的培养基为PDA,最佳pH值为7.5,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牛肉膏+酵母膏,最佳光照为24 h全光照;依据含药平板试验,10%苯醚甲环唑WG抑菌效果最佳,EC50值为0.019μg/mL,野外防治试验中,浓度为400μg/mL的苯醚甲环唑,防治效果达96.57%。
刘思怡杨春琳曾倩吕一聪许秀兰刘利娟刘应高
关键词:杀菌剂防效试验
不同雨强、坡度对秸秆覆盖保持水土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7
2016年
利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4种设计雨强(33,54,94,125mm/h)、3种设计坡度(5°,10°,25°)在覆盖条件下对紫色土坡面初始产流时间、覆盖保水率和保沙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条件下初始产流时间相比裸地均有一定的滞后效果,且其初始产流的滞后时间随坡度、雨强的增加而减少。当坡度增大至25°,雨强在94mm/h以上时,其滞后时间逐渐趋于稳定,在1.61~2.84min范围内波动。雨强是影响秸秆覆盖保持水土作用的重要因子,与覆盖保水率、保沙率均在0.01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且在不同坡度条件下均可以用抛物线进行很好的描述。不同坡度条件下,覆盖的保水率随雨强的增加逐渐下降至14.5%,而其保沙率则只下降至92.25%,相比覆盖的保水作用,其保沙作用更加明显。覆盖条件下,坡度对坡面产流及产沙的贡献率均大于50%,坡度对秸秆覆盖保持水土的作用影响很大。坡度对坡面侵蚀的贡献率在裸地和覆盖条件下均随雨强的增加而呈现减小的趋势,且在相同雨强下,坡度的贡献率在覆盖条件下均大于裸地,在大雨强下(94mm/h和125mm/h)差异明显。
车明轩宫渊波Muhammad Naeem Khan陈兆利曾倩兰依依
关键词:人工模拟降雨紫色土秸秆覆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