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遂新

作品数:15 被引量:54H指数:3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政治法律
  • 6篇历史地理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4篇光复
  • 3篇战争
  • 3篇殖民
  • 3篇日伪
  • 3篇台湾史
  • 3篇台湾史研究
  • 3篇抗日
  • 3篇抗日战争
  • 3篇光复初期
  • 2篇日伪统治
  • 2篇日伪统治时期
  • 2篇台湾青年
  • 2篇统治
  • 2篇统治时期
  • 2篇两岸
  • 1篇钓鱼岛问题
  • 1篇对台政策
  • 1篇选举
  • 1篇议题
  • 1篇战时

机构

  • 15篇厦门大学
  • 2篇广州大学
  • 1篇新加坡国立大...

作者

  • 15篇张遂新
  • 3篇黄俊凌
  • 3篇陈超
  • 1篇张羽
  • 1篇王秀萍

传媒

  • 4篇台湾研究集刊
  • 2篇广州社会主义...
  • 1篇世界经济与政...
  • 1篇台湾研究
  • 1篇重庆社会主义...
  • 1篇福建省社会主...
  • 1篇广东技术师范...
  • 1篇闽台文化研究

年份

  • 5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施肩吾的奇幻漂流——从“施真人”到“民间开发澎湖第一人”的形象建构被引量:1
2016年
唐代诗人施肩吾以"民间开发澎湖第一人"著称,但这一形象是历经长期建构而形成的。两宋之际,施肩吾的形象首先为道家所利用,被塑造成了"得道真人"。随后他一首想象"岛夷"风土的小诗被收录于地理志书中,经过辗转传抄,被误解为描写澎湖风光的作品,人们开始认为施肩吾曾经到过澎湖。近代连横在《台湾通史》中更发挥想象,提出施肩吾曾经举族迁居澎湖的说法,经过后人不断演绎和诠释,施肩吾开发澎湖的故事逐渐丰满起来。事实上,澎湖的开发是南宋时期泉州海上航运发展的产物,福建沿海先民才是真正的"民间开发澎湖第一人"。
张遂新
党意、民意与选举--台湾当局“内阁”不稳定原因探析
2018年
"双首长制"下的台湾当局"内阁"在2000年"第一次政党轮替"以后稳定程度明显下降,其原因可以用"党意—民意—选举"三类因素组成的分析框架进行解释。2008年以前"内阁"不稳定与"府会"对立争权、执政党内部派系分立程度高有关,当局领导人为顺应党意要求倾向于对"内阁"人事进行调整。2005年左右台湾民众反抗意识崛起,对当局领导人和"内阁"相关成员信任度降低,也迫使"内阁"经常变动,此后一般民意的不满更逐渐成为台湾当局"内阁"不稳定的最主要因素。如果说党意和民意为当局领导人提供了调整"内阁"的压力和动机的话,那么选举则往往成为调整"内阁"的时机,并在短期内加剧"内阁"的不稳定。本研究以政治社会学作为分析框架,讨论台湾民意对"内阁"稳定性不断上升的影响,补充和丰富了当前从政治学的制度政治视角对此现象进行的解释。
张遂新祁冬涛王秀萍
关键词:民意选举
史籍中所见的台湾平埔族“四社番”
2013年
史籍中对台湾平埔族的"四社番"屡有记载,历代均将其作为"熟番"的代表人群。然而"四社番"一词具体指代的原住民群落却在不同时期有所区别,"四社番"一词的含义的变迁反映了汉人移民逐渐从平原向山地拓殖,并使所到之处的原住民族群纷纷褪去原有的文化特色,与汉人社会融为一体的过程。
张遂新
关键词:台湾原住民平埔族汉化
“主体下行”——中国大陆对台地方交流模式初探被引量:2
2017年
两岸地方交流能否进行,关键在于中国大陆方面的决策。基于"九二共识"政治基础和对台湾地区政治、社会特征的把握,大陆方面形成了一套"主体下行"的对台地方交流模式:若上层行政主体接受"九二共识",大陆方面可与其本身及其下层各级主体进行交流;若上层行政主体不接受"九二共识",大陆方面的交流对象便下行至其接受"九二共识"的下层主体。"主体下行"模式的效用已在过往的交流实践中得到证明。在当前台湾当局领导人拒绝承认"九二共识"的情况下,"主体下行"模式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大陆方面可借"主体下行"反推"共识上行",争取台湾社会和政治体系内部对"九二共识"的支持,为台湾当局回归"九二共识"提供内生动力,促使其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起到正向作用。
张遂新张遂新蔡一村
论“再殖民”视角影响下的光复初期台湾史研究——以《台湾史研究》刊物为中心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0月25日,国民政府在台北正式宣告台湾光复。1945年10月至1949年期间的台湾史,学界统称为"光复初期台湾史"。近年来,,海峡两岸学术界对光复初期台湾历史的研究方兴未艾,涌...
黄俊凌张遂新
文献传递
论"再殖民"视角影响下的光复初期台湾史研究--以《台湾史研究》刊物为中心
本文拟以台湾地区影响力最大的台湾史研究学术刊物《台湾史研究》为对象,分析其20多年来有关光复初期台湾历史专题论文的内容特征及背后的视角、史观因素,以期更好地把握台湾史学界的研究趋势,并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相关研究提出若干建议...
黄俊凌张遂新
关键词:光复初期台湾史
“好评”会带来“好感”吗?——基于台湾青年的实证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探究认知与好感度的关系,先行研究一般从认知的多少和评价的高低两个视角出发。本研究认为,多认知与高评价并不必然地引发好感,其中关于彼此"相似性"的评价才是影响好感度的关键因素,即主体与对象之间越相似,越容易产生好感。针对这一论点,本文对文化、经济、政治和民众四个不同维度的"好感度"分别进行考察,尝试检验相似性与好感度的相关关系。实证结果发现,在文化、经济和政治三个方面,相似性与好感度的相关性得到确认,而在民众好感度上,相似性的影响并不显著。本文通过针对台湾青年的问卷调查与访谈收集一手数据,对以上观点展开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对当前大陆对台青年工作有所启发。
王瀚张遂新张遂新
关键词:台湾青年
'民间开发澎湖第一人'施肩吾的形象建构--兼论泉州海上航运发展与澎湖的开发
唐代诗人施肩吾以"民间开发澎湖第一人"著称,但这一形象其实是历经长期建构而形成的。两宋之际,施肩吾的形象首先为道家所利用,被塑造成"得道真人"。随后他的一首想象"岛夷&q...
张遂新
两岸青年学生对台湾光复前重要文史议题的集群认知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课题组针对两岸青年学生群体设计的"两岸青年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看法"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两岸青年学生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认知,既有普遍共识,也有明显的集群差异。普遍共识主要集中在反殖民侵略、反威权和崇尚现代化;集群差异则体现在台湾青年更具台湾意识,有着多层次的日本情结。大陆青年多具有中国大一统观念、反日与哈日的复杂心理,以及对台友好的交往心态等。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可以客观呈现集群差异,统计学与文化研究等方法有助于阐释差异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进而为营造共同的历史记忆与契合的态度情感奠定基础。
张羽张遂新
关键词:青年学生
日伪统治时期广州的人口迁移被引量:1
2013年
广州在日伪统治下的将近七年时间里,受连绵战火与自然灾害的交替影响,社会经济濒临崩溃,人民流离失所,挣扎求存,生活之艰辛倍于以往,人口统计数据的剧烈变动正是这一现实的反映。因此通过探究这一时期广州历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事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广州居民的生存境况,并深切认识日本侵华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破坏。
张遂新
关键词:抗日战争日伪统治时期人口迁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