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庞宇

作品数:8 被引量:147H指数:6
供职机构:安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历史地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 4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林线
  • 2篇坡向
  • 2篇垂直带
  • 1篇信息提取
  • 1篇山地
  • 1篇山地森林
  • 1篇台湾岛
  • 1篇欧亚
  • 1篇欧亚大陆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 1篇阔叶
  • 1篇阔叶林
  • 1篇季风
  • 1篇降水
  • 1篇高原降水
  • 1篇北半球
  • 1篇RS
  • 1篇TRMM
  • 1篇GIS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滁州学院
  • 1篇安阳师范学院

作者

  • 8篇张百平
  • 8篇庞宇
  • 7篇赵芳
  • 6篇齐文文
  • 6篇姚永慧
  • 6篇张朔
  • 4篇韩芳
  • 1篇谭靖
  • 1篇贺文慧

传媒

  • 4篇山地学报
  • 2篇地球信息科学...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科学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横断山区垂直带谱的分布模式与坡向效应被引量:27
2010年
根据收集到的横断山区山地垂直带谱数据,对山地垂直带的坡向效应和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主要的垂直带和垂直带界线如林线、暗针叶林带、雪线等的纬度和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明显并且分布模式都相似,纬向上呈开口向下的二次曲线分布模式,经向上呈开口向上的二次曲线分布模式,两者共同形成"双曲抛物面"分布模式,充分反映了横断山区的环境与生态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山地垂直带谱的二次曲线假说;2)横断山区山地垂直带谱表现出明显的基于水分驱动的坡向效应,主要表现为同一山体的东、西坡往往具有不同的基带和带谱结构,相同类型的带谱出现的海拔和分布范围不同,迎风坡表现出较为湿润的类型和带谱结构,而背风坡则表现出更为干旱的类型和组成结构;横断山区的坡向效应主要是由于山体对当地盛行季风的影响,造成迎风坡和背风坡水热条件相差很大,从而发育不同的山地垂直带谱类型。从横断山区山地垂直带谱的空间分布规律来看,28°~29°N、98°~101°E范围内,即大致在澜沧江以东-雅砻江以西,山地垂直带谱普遍表现出干热的特点,为横断山区干热气候的核心地带。但如何定量分析山地的坡向效应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此外、数据质量和数据误差也对分析的结果,尤其是空间分布模式的数学模拟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以后的研究中尚需进一步完善。
姚永慧张百平韩芳庞宇
山体效应对北半球林线分布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2
2012年
通过搜集整理了北半球516个林线数据,结合WorldClim气象数据计算了林线数据点上的大陆度,并依据SRTM高程数据提取了林线处的山体基面高度(作为山体效应的代用因子),然后以纬度、大陆度和山体基面高度为解释变量,建立三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线性回归模型的判定系数R2为0.904,二次回归模型的R2高达0.912。相比先前不考虑基面高度的林线分布模型(R2=0.79),纳入了山体基面高度的林线分布模型能够更加有效的拟合半球尺度的林线分布;结果还表明,山体基面高度对北半球林线高度分布的贡献率达到了48.94%(p=0.000),而纬度和大陆度分别为45.02%(p=0.000)和6.04%(p=0.000)。这揭示了山体效应对半球尺度林线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基面高度在北美洲地区对林线高度的贡献率最大(50.49%,p=0.000),在欧亚大陆东部地区为48.73%(p=0.000),在欧亚大陆西部地区为43.6%(p=0.000)。这一结果说明山体效应对林线分布高度的影响虽有区域差异,但都有较高的贡献率。
赵芳张百平庞宇姚永慧韩芳张朔齐文文
关键词:北半球
山体效应对台湾常绿阔叶林分布上限的影响被引量:7
2013年
山体效应使山体内部的垂直植被带相对升高,影响山地的立体生态格局。台湾岛中央山脉在3 500 m以上,山地植被的分布高度不仅受到纬度和季风的影响,也必然受到山体效应的影响。采用台湾生物多样性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纬度、山体效应(以山体基面高度为简单量化指标)以及季风(以冬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百分比为简明代表)对台湾常绿阔叶林分布上限的影响。结果表明,纬度、山体效应和季风为自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R2为0.562,回归方程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三个变量的贡献率分别为26.32%、64.12%与9.56%。这表明山体效应对台湾山地垂直带的影响非常显著,远远超过了纬度与季风的作用。同时还发现,冬雨量与垂直带分布高度的相关性以24.13°N为界,南北完全相反。该纬度以南,冬雨量与垂直带分布高度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性;而在以北,正相关性显著下降甚至出现了一定的负相关。后者应该与冬雨量过多有密切关系。
张朔张百平姚永慧齐文文庞宇赵芳
关键词:季风
天山北翼坡向对森林分布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坡向对山地森林的空间分布有重要影响,在干旱区尤其如此。天山山地处于西北干旱区,其山地森林的研究过去多集中在南北翼森林的简单对比,而在更详细的中小尺度上,森林沿坡向梯度的连续变化缺乏定量化的分析。以天山北翼中段为研究区,利用1∶5万DEM和SPOT5遥感图像解译,分析山地森林上下限和面积在全坡向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97.4%的森林分布在海拔1 600-2 690 m;2.森林上限分布在2 691-2 790m,最高值出现在东坡,最低值出现在西南坡,森林上限随坡向变化不明显;森林下限分布在1 371-1 600 m,最高值出现在西南坡,最低值出现在南坡,森林下限的分布和河谷密切相关;3.森林分布面积在北坡最大,阳坡分布面积非常小,在全坡向范围内呈现“U”型分布,西坡森林面积略大于东坡;但在森林分布的上部(〉2 700 m)及下部(〈1 600 m),森林面积东坡略高于西坡。
贺文慧张百平庞宇赵芳齐文文张朔
关键词:山地森林坡向林线
山地垂直带坡向信息提取方法被引量:3
2012年
坡向对垂直带的空间分布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长期以来,垂直带坡向数据的质量较低,主要以阴坡和阳坡数据为主,4个坡向和8个坡向的数据非常罕见。数据质量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垂直带坡向效应的定量研究。为了克服这个难题,我们利用GIS、遥感、程序设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出了山地垂直带坡向信息提取的方法(SAI-IMAB),实现垂直带随坡向分布情况全数字化、定量化地显示和表达。本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数据预处理,2.垂直带坡向数据库的构建,3.定量表达,4.图形显示。在Matlab 2010b平台下开发绘图函数,根据以下形式来表达和显示垂直带的分布情况,包括:点阵分布模式(PDP)、点阵界限模式(PLP)、曲线带谱模式(CSP)。和传统柱状图的显示方法相比,这些方法具有数据概括程度低、精度高、与现实相似度高的特点。以巴基斯坦Kaghan流域作为试验区,植被图和地形图作为数据源,利用该方法,我们高精度提取出Kaghan地区随坡向变化的山地垂直带谱数据。该方法的提出,有效地提升了山地垂直带的识别精度,提高了垂直带数据的质量,使垂直带分布规律的定量化研究成为可能,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揭示山地垂直带随坡向变化的规律。
庞宇姚永慧赵芳韩芳张百平张朔齐文文
关键词:坡向信息提取GISRS
欧亚大陆山地垂直带数字集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被引量:5
2011年
在欧亚大陆山地垂直带880个带谱点数据采集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了山地垂直带数字集成系统。其功能:(1)垂直带谱可视化显示功能:实时生成垂直带地理分布图、垂直带堆积柱状图、上下限高度随经纬度变化曲线;(2)垂直带上下限提取和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转化功能:提取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上限和下限高度,进行垂直带的宽度和垂直带上限海拔高度之间的转化;(3)垂直带查询、分析功能:空间选择垂直带查询、植被带和温度带等地理区域的垂直带查询与其制图分析;(4)垂直带界线提取功能:林线、雪线、冻土线等垂直带界线分布高度,随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影响因子变化的曲线生成、垂直带界线数据输出。其为揭示欧亚大陆山地环境的垂直分布规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为大陆尺度和全球尺度山地垂直带的地理分析和生态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平台。
赵芳张百平谭靖韩芳庞宇姚永慧
关键词:林线
山体基面高度的提取方法——以台湾岛为例被引量:13
2012年
山体基面高度的差异影响山体自身对其水热条件的再分配,进而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结构和分布,是决定垂直带分布高度的重要因子之一。目前,山体基面高度还没有一个准确科学的定义,也缺乏一个有效的数字化、定量化提取方法。本文以台湾岛为例,使用30m分辨率的ASTER GDEM数据,提出了一种提取山体基面高度的方法。首先,以地形特征与水文特征提取方法获得主山脊线与主山谷线,然后,以地形地貌单元自动提取方法获得山体轮廓界线,再依据提取出的主山脊线、山体轮廓界线及主山谷线,划分山体基面高度分区,依据山体基面分布特征确定各分区的基面高度值,将台湾山地划分出6个不同的山体基面高度(0m、150m、200m、600m、630m和650m)。该方法为大范围山体基面高度的快速、准确提取,以及山体效应定量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张朔姚永慧庞宇赵芳齐文文张百平
关键词:山地
基于TRMM数据的青藏高原降水的空间和季节分布特征被引量:85
2013年
庞大的青藏高原不仅影响其周围的气候,也影响整个亚洲甚或全球的气候,而且本身还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但高原上气象观测站点极为稀少,降水资料奇缺,难以完整、深刻地认识高原降水的时空分布格局。选用热带降雨测量计划卫星(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TRMM)3B43月尺度降水率数据,并根据114个气象站点数据与TRMM数据的差额和克里格球形插值模型对原数据进行了修正,克服了原数据低值高估、高值低估的问题,并以此分析了青藏高原1998~2011年的多年平均降水的空间格局与季节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证实了青藏高原降水的空间格局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递减、自南向北逐渐减少的基本分布规律,包括喜马拉雅山北坡雨影区、高原西北部"寒旱核心"的存在;还发现了一些新的规律,包括阿里喀喇昆仑山少雨区、高原腹地相对湿润区、横断山脉中心相对干旱区等。高原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匀,其中,西、北部春(3~5月)、秋(9~11月)和冬(12~2月)的降水占全年降水比例均为20%~30%,夏季(6~8月)降水稍多,比例为30%~40%;东南部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比例高达40%~60%,春、秋降水比例为20%~30%,冬季降水比例低于10%。
齐文文张百平庞宇赵芳张朔
关键词:青藏高原降水TRMM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