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篇底栖动物
  • 1篇生态交错带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群落
  • 1篇群落特征
  • 1篇无脊椎动物
  • 1篇壶穴
  • 1篇脊椎动物
  • 1篇交错带
  • 1篇河岸

机构

  • 2篇教育部
  • 2篇重庆大学
  • 1篇长治学院

作者

  • 2篇袁兴中
  • 2篇刘双爽
  • 1篇任海庆
  • 1篇刘红
  • 1篇齐静
  • 1篇岳俊生
  • 1篇王晓锋

传媒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5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河岸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20年
河岸是河流与陆地之间重要的生态界面,生物多样性丰富,但受到人为活动的严重威胁。无脊椎动物在河岸生物多样性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生态功能,也是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物质和能量联系的重要纽带。尽管已有很多学者对河岸无脊椎动物群落进行了研究,但缺乏对河岸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总结。本文结合洪水和干旱、营养物质、微生境多样性、河岸植被、微气候梯度、食物资源以及河流空间梯度等影响因素,初步讨论和归纳了河岸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周期性洪水和干旱引发了无脊椎动物的繁殖和迁移等行为,增加了河岸无脊椎动物群落周转率,为无脊椎动物创造了理想的条件。充足的营养物质使河岸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支撑了较高的无脊椎动物多样性。较高的微生境多样性为无脊椎动物提供了多样的生态位空间,孕育了特殊的河岸无脊椎动物种类。复杂的河岸植物群落不但是河岸无脊椎动物的食物来源之一,也为河岸无脊椎动物提供了多样的生态位空间和重要的避难场所。微气候环境的空间分异提供了复杂多样的生境条件,为水生无脊椎动物和陆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在河岸共存创造了条件。跨越界面的资源补给增加了河岸无脊椎动物的食物可利用率,为河岸无脊椎动物提供了特殊的食物来源。这些因素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纵向梯度和侧向梯度,从更大尺度上为河岸无脊椎动物的多样化提供了条件。因此,探讨河岸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对于河岸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河流生态系统综合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可洪袁兴中张冠雄武帅楷刘双爽张梦婕
关键词:河岸无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生态交错带
重庆五布河壶穴形态及底栖动物群落特征被引量:2
2015年
壶穴是水流与河床相互作用的产物,既是河床微地貌的组成部分,又是河流生态系统中特殊生境之一。本文对重庆五布河壶穴形态特征和壶穴内部底栖动物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山地河流壶穴形态特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壶穴面积与底栖动物丰厦的关系。结果表明:壶穴长短轴比介于1.0—1.2的比例最高,壶穴口径大多分布于10~20cm,壶穴长轴和短轴、口径和深度存在较强的(对数)正相关关系;壶穴中共采集底栖动物34种,优势类群为四节蜉科、划蝽科、细蜉科;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收集者数量最多,而撕食者最少。壶穴面积与底栖无脊椎动物丰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任海庆袁兴中刘红岳俊生王晓锋刘双爽齐静
关键词:壶穴底栖动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