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瑞娟

作品数:12 被引量:52H指数:5
供职机构:北方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宁夏高等学校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生物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篇电动修复
  • 4篇微生物
  • 4篇降解
  • 4篇教学
  • 3篇生物修复
  • 3篇污染
  • 3篇污染土
  • 3篇污染土壤
  • 2篇有机污染
  • 2篇有机污染土壤
  • 2篇生态学
  • 2篇生物降解
  • 2篇微生物群落
  • 2篇微生物学
  • 2篇民族
  • 2篇降解菌
  • 2篇降解菌群
  • 2篇教学改革
  • 2篇教学模式
  • 2篇发酵工程

机构

  • 12篇北方民族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2篇范瑞娟
  • 5篇张琇
  • 4篇郭书海
  • 4篇李凤梅
  • 3篇刘雅琴
  • 2篇吴波
  • 2篇方苏
  • 1篇刘建利
  • 1篇闫兴富
  • 1篇李靖宇
  • 1篇马海军
  • 1篇武金龙
  • 1篇朱娟娟
  • 1篇王鹏

传媒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2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表面技术
  • 1篇微生物学杂志
  • 1篇实验室科学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大学教育
  • 1篇高教学刊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石油降解菌群的构建及其对混合烃的降解特性被引量:17
2017年
经富集、分离、纯化,并经选择性培养基的筛选和对总石油烃(TPH)降解能力的测试,从大庆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获得6株分别具有环烷烃、直链烷烃和芳烃降解能力的菌株B_1、B_2、B_3、B_6、B_7和B_9。经16S r RNA基因序列比对,菌株B_1、B_2、B_6和B_7分别属于嗜氢菌属(Hydrogenophaga sp.)、苯基杆菌属(Phenylobacterium sp.)、鞘脂菌属(Sphingobium sp.)和芽胞杆菌属(Bacillus sp.),B_3和B_9属于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sp.)。通过对接种比例、接种量和生长条件的优化,构建了微生物降解菌群,并采用该菌群进行混合烃污染土壤的修复。结果表明,该菌群对三类烃的去除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经过40 d的修复,环十二烷去除率达74.5%;100 d后,正十六烷和芘的去除率分别达56.9%和60.4%。前10 d修复过程中,各污染物降解速率最大,之后则逐渐降低,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数量以及活性的变化趋势相似。
范瑞娟郭书海李凤梅
关键词: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微生物群落
生物科学史在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育人功能被引量:4
2019年
教书育人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要求,如何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的育人功能,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科学史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资源,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中,合理再现科学知识产生过程及科学家所做出的贡献,已达到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兼备的合格人才。
李靖宇刘雅琴范瑞娟张琇刘建利
关键词:科学史育人功能
民族高校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尝试——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被引量:4
2018年
本文针对北方民族大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方式及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出了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法,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一定的科学问题的能力。
范瑞娟刘雅琴张琇
关键词:民族高校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科研思维
二维电场中微生物群落动态及混合有机物降解特征被引量:5
2017年
以正十六烷、环十二烷和芘组成的混合有机污染物为研究对象,在二维对称电场修复平台上,采用电动-微生物联合修复(BIO-EK)的方式,通过分析微生物群落时空动态及混合有机物降解的时空特征,探讨了二维电场中电场强度、微生物群落和污染物降解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BIO-EK处理过程中,土壤pH和温度在时间和空间上均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数量均主要随处理时间而变化,未发生明显的空间上的变化;电场的施加可提高微生物数量,对污染物降解有积极影响,相对于单独的微生物(BIO)和单独的电动(EK)处理,BIO-EK对污染物处理效率最高;不同类型污染物去除率与电场强度均呈正相关.
范瑞娟郭书海李凤梅张琇
关键词:有机污染土壤电动修复二维电场生物修复微生物群落
水下超疏油不锈钢网的制备及其油水分离性能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利用简便工艺,得到具有抗菌和可循环性的油水混合物高效分离用水下超疏油不锈钢网(SSM)材料。方法将酸洗预处理后的不锈钢网依次浸入羧甲基纤维素、海泡石分散液和壳聚糖季铵盐溶液中改性处理,得到可高效分离油水混合物的水下超疏油不锈钢网。利用接触角测量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等设备对改性后不锈钢网的微观形貌结构、润湿性、稳定性、抑菌性以及油水分离效果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改性后不锈钢网表面被成功地构筑了一层具有微/纳米级结构的绿色亲水涂层,在空气中水接触角可达到0°,水下对不同油的接触角都可达到150°以上(在经酸、碱、盐溶液腐蚀浸泡8 h及物理刮擦20次后依然如此);对于不同种类的油水混合物分离效率都可达到98%以上,经过20次循环分离及酸碱盐溶液腐蚀浸泡8 h后分离效率仍大于97%,且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结论通过浸涂与液相沉积方法简便环保地在不锈钢网表面构筑了具有抗菌性的水下超疏油涂层,对于多种油水混合物都表现出优异的分离性能,本研究为超亲水-水下超疏油分离材料低成本绿色简便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
武金龙付玉坤李郝琪施冬梅范瑞娟范瑞娟谭梦妍王鹏
关键词:超亲水油水分离海泡石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季铵盐
新工科背景下“发酵工程”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被引量:5
2023年
针对“新工科”背景下复合型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发酵工程”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包括思政元素的融入)、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与实践。所采取的课程改革措施明显提高了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和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改革的实施为实现符合“新工科”建设要求的复合型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范瑞娟方苏马海军
关键词:发酵工程混合式教学教学模式
北方民族大学生态学本科专业特色建设体系探索
2022年
北方民族大学把国家战略转化为发展大机遇,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办生态学本科专业,紧扣时代发展需求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基于多年的生态学科教学与科研工作积累,推出一系列生态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设置了侧重理论知识的生态科学、侧重学科应用的生态工程两个方向,构建以生态文明和基础生态学为基石,以生态安全和国家战略需求为切入点,以不同类型生态脆弱区为支点,以多基地协同育人为手段的科学建设特色,将生态学基础知识、生态学应用和建设案例及工作实践等融为一体,建设独树一帜的生态学本科教学体系,为我国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刘秉儒闫兴富康鹏范瑞娟
关键词:生态学本科专业
民族院校生态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年
民族院校生态学本科专业设置瞄准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对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条件艰苦地区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制定生态学本科专业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三个方面的人才培养标准,充分利用本土特色资源开展教学实习,并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以“本科生—研究生”组成导师团队的培养方式为特色,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输送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培养生态脆弱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
刘秉儒康鹏范瑞娟
关键词:民族院校生态学就业
芘污染盐碱土壤微生物-电动修复效率影响因素被引量:3
2021年
以芘污染盐碱土壤为供试土壤,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微生物-电动联合修复(BIO-EK)芘的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监测,结合芘浓度和微环境变化特征,分析了BIO-EK修复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污染物浓度和土壤微环境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91d后BIO-EK中芘浓度由288.03mg/kg降至73.40mg/kg,而微生物修复(BIO)和电动修复(EK)使芘浓度分别降至114.23,150.27mg/kg.芘的降解速率在前期较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则逐渐降低.同时,电场的施加使一些土壤环境因子(温度、湿度和pH值)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典型对应分析(CCA)表明,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土壤pH值,其次为芘浓度和土壤温度,而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又是导致芘不能持续高效降解的重要原因.因而,通过调节土壤微环境、构建高效降解菌群等方式对BIO-EK修复过程进行调控,有望达到持续高效降解污染物的目的.
范瑞娟马艳张琇张琇
关键词:电动修复生物修复多环芳烃高通量测序技术
有机污染土壤电动-微生物修复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优化措施被引量:11
2017年
生物修复技术因其费用低、对环境不产生二次污染而被视为是一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技术。然而,一些强疏水性的有机污染物,生物可利用性很差,严重阻碍了其生物降解效率。电动与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电动-微生物修复),在顽固性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电场的施加可向土壤中分散外源物质、营养物质和微生物;或通过增强土壤中有机污染物与降解菌的传质过程,提高难降解有机物的生物可利用性;还可诱使土壤中的污染物产生电化学反应,增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文章对有机污染土壤的电动-微生物修复过程的影响因素及优化措施进行了综述。文章认为,影响电动-微生物修复效率的因素主要有电场强度、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污染物结构和性质、微生物种群以及环境因素(如土壤pH值、土壤类型、营养物质、含水量等)。因此,在实施修复的过程中应根据污染场址的电化学特性选择合适的电流或电压梯度;另外,可通过施加表面活性剂、助溶剂或螯合剂,构建微生物群落,以及优化土壤环境条件,如调整土壤pH、提供营养物质、电子受体、共代谢基质等方式优化有机污染土壤电动-微生物修复的过程。深入研究有机污染土壤电动-微生物修复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优化措施,有望为电动-微生物修复技术在有机污染土壤的场地修复及过程调控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范瑞娟郭书海李凤梅吴波张琇
关键词:有机污染物电动修复生物降解影响因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