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毕正刚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多>>
发文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越冬
  • 2篇自然保护
  • 2篇自然保护区
  • 2篇黄河三角洲
  • 2篇黄河三角洲自...
  • 2篇保护区
  • 1篇地形
  • 1篇盐地碱蓬
  • 1篇越冬规律
  • 1篇越冬期
  • 1篇湿地
  • 1篇湿地保护
  • 1篇水鸟
  • 1篇鸟类
  • 1篇鸟类多样性
  • 1篇栖息
  • 1篇栖息地
  • 1篇微地形
  • 1篇茎秆
  • 1篇茎秆强度

机构

  • 4篇山东黄河三角...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辽宁大学

作者

  • 4篇毕正刚
  • 2篇张希涛
  • 2篇张树岩
  • 1篇盖勇
  • 1篇崔保山
  • 1篇李东来
  • 1篇朱书玉
  • 1篇刘伟华
  • 1篇刘海防
  • 1篇宋建彬
  • 1篇谭海涛
  • 1篇赵亚杰
  • 1篇王安东
  • 1篇杨长志

传媒

  • 2篇山东林业科技
  • 1篇野生动物学报
  • 1篇环境生态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黄河三角洲大鸨越冬规律研究
2022年
2021年10月下旬至2022年4月上旬,在黄河三角洲地区适宜大鸨栖息越冬的所有生境,以每周1次的时间间隔,经21次连续调查证实:大鸨越冬数量为43~48只,越冬时间为110天左右,最早迁来时间为11月上旬、迁离时间为3月下旬;大鸨活动规律为清晨日出时刻由夜宿地飞至觅食地觅食,清晨至中午时段觅食频繁,下午以休息为主间或觅食,觅食期间偶到黄河边饮水,傍晚日落时刻返回夜宿地;收割稻穗、放牧、田间车辆行驶、早春农耕作业、春季烧荒、农作物种植方式改变等因素是影响大鸨越冬的干扰因素。
张希画郝迎东杨长志刘海防宋建彬毕正刚崔吉业
关键词:越冬规律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大鸨越冬调查及保护被引量:2
2016年
在山东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大鸨属于冬候鸟,越冬时间为每年11月至次年3月,2015年在保护区内观测记录到32只大鸨,主要栖息在农田,以冬小麦苗、玉米、大豆、稻粒、植物种子为食。目前大鸨越冬地面积萎缩和破坏严重,大鸨栖息地质量正在下降,应通过扩大大鸨栖息地面积,改善栖息地环境质量,在保护区内试行湿地生态补偿措施,开展日常巡护监测及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以改善大鸨越冬环境和越冬数量。
朱书玉赵亚杰王安东张树岩张希涛毕正刚付守强盖勇
关键词:越冬期栖息地
黄河三角洲水鸟多样性调查及种群数量监测被引量:12
2018年
2014年1月-12月,采用样点法对黄河三角洲黄河口管理站周边地区的水鸟组成和数量进行了全年监测。本次调查共记录到水鸟11目15科45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6种,分别为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白鹤(Grus leucogeranus)、白枕鹤(Grus vipio)、白头鹤(Grus monacha)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和大鸨(Otis tarda);国家II级重点保护鸟类8种,如灰鹤(Grus grus)、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大天鹅(Cygnus cygnus)、小杓鹬(Numenius minutus)、卷羽鹈鹕(Pelecanus crispus)、疣鼻天鹅(Cygnus olor)等。优势物种有7种,分别为灰雁(Anser anser)、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普通海鸥(Larus canus)、绿头鸭(Anas platyrhynhos)、翘鼻麻鸭(Tadorna tadorna)和灰鹤等。从居留型,冬候鸟和旅鸟最多,分别占鸟类物种总数的24.44%和35.56%。从区系型组成,古北界种最多,占48.89%;其次为广布种,占42.22%。不同季节鸟类多样性存在显著变化,春、秋季鸟类多样性较高,夏季和冬季鸟类多样性较低。经过调查监测发现,黄河三角洲黄河口管理站周边环境保护较好,生境类型多样,鸟类组成分丰富,数量庞大,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周边生态环境的治理,为鸟类提供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
黄子强车纯广谭海涛毕正刚刘伟华张希涛张树岩李东来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湿地保护
滨海盐沼盐地碱蓬根部凹坑微地形结构的形成机理研究被引量:3
2020年
植被在潮汐作用下能够改变滨海湿地中微地形结构,微地形结构的改变则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了解植被在潮汐作用下改变微地形结构的作用机理,对于开展滨海湿地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和模拟实验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沼湿地中盐地碱蓬植株根部凹坑微地形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盐地碱蓬植株从幼苗到成株的不断成长,植株的茎秆强度也不断增强,在潮汐作用下其根部形成的凹坑微地形的直径和深度也不断增大。高茎秆强度的模拟材料硬竹签根部的凹坑微地形的直径和深度也显著高于低茎秆强度的软塑料条。随着由海向陆受潮汐影响的盐沼区域高程的不断增高,盐地碱蓬植株及茎秆模拟材料根部的凹坑微地形的直径和深度也不断增大。在受潮汐影响范围内的盐沼区域中,植株及茎秆模拟材料根部凹坑微地形的直径和深度都与土壤盐度、土壤硬度以及土壤p H呈正相关关系,都与土壤含水率、潮汐侵蚀速率、泥沙沉积速率、平均日淹水频次、平均最大淹水水深以及平均日淹水时长呈负相关关系。
邱冬冬张树岩马旭闫家国刘泽正隋皓辰左佃龙车纯广毕正刚崔保山
关键词:盐地碱蓬环境因子茎秆强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