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樊雷

作品数:6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空军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陕西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电子电信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篇红外
  • 2篇飞行
  • 2篇飞行器
  • 2篇高超声速
  • 2篇高超声速飞行
  • 2篇高超声速飞行...
  • 2篇超声速
  • 2篇超声速飞行
  • 2篇超声速飞行器
  • 1篇低截获
  • 1篇对比度
  • 1篇数据链
  • 1篇数据链系统
  • 1篇探测器
  • 1篇特性分析
  • 1篇喷管
  • 1篇尾焰
  • 1篇误差分析
  • 1篇蒙皮
  • 1篇抗干扰

机构

  • 5篇空军工程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西京学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5篇樊雷
  • 2篇王莹莹
  • 2篇刘昊
  • 2篇赵雷鸣
  • 1篇雷英杰
  • 1篇余江明
  • 1篇方小强
  • 1篇左文博

传媒

  • 1篇火力与指挥控...
  • 1篇计算机工程
  • 1篇红外技术
  • 1篇现代防御技术
  • 1篇激光与红外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面向APT攻击的分层表示模型被引量:3
2018年
针对窃密型APT攻击缺乏形式化表示的问题,建立一种窃密型APT攻击分层表示模型APT-HRM。参考HARM模型将APT攻击分为攻击链和攻击树上下2层,并对其进行形式化定义。攻击链由侦察、渗透、开采和撤出4个阶段组成,攻击树由攻击链各阶段所对应的攻击手段组成,APT按照攻击链分阶段依次进行攻击。对DUQU 2.0 APT攻击的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描述窃密型APT攻击行为。
樊雷余江明雷英杰
关键词:APT攻击攻击树
红外探测器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作用距离分析被引量:7
2020年
为了对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进行有效探测预警,计算天基红外探测器的作用距离。首先分析不同的对比度的区别,根据探测几何关系,考虑到目标、背景到探测器之间的大气透过率差异、路径辐射的影响,构建了基于表观对比度的作用距离模型,给出了逐步逼近的求解流程,同时指出模型中的参数仅是波长的函数,与探测距离无关。然后根据实际的飞行器和海洋背景,对天基红外探测器的作用距离进行仿真计算,仿真指出,侧视探测方向下可以取的最大的作用距离;相同速度和探测方向下,中波波段的作用距离均高于长波波段;随着飞行速度的增加,中波波段作用距离的增加量要大于长波波段。
何苹王莹莹樊雷左文博
关键词:红外探测对比度高超声速飞行器
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红外辐射特性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为了对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进行有效探测和预警,以X-51A为例,计算火箭助推段、超燃发动机工作段和无动力滑翔段、飞行器蒙皮、喷管和尾焰的双波段红外辐射特性。红外辐射计算的关键在于温度和有效辐射面积的确定。根据修正Lees驻点热流密度方法和辐射平衡时的辐射传热公式,计算出蒙皮的温度。用加力燃烧的涡喷发动机模型近似计算喷管的温度。把导弹尾焰温度分布场模型进行三段式简化,模拟出尾焰的红外辐射特性。仿真结果表明,在X-51A的不同飞行阶段,从不同探测角度观察到的各辐射部位对总体红外辐射贡献率差异较大;速度对蒙皮的红外辐射影响较大,而喷管和尾焰的红外辐射与火箭和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燃烧状态有关。分析指出,当高超声速飞行器飞行姿态发生变化,或者在不同的飞行阶段,更适合采用双波段进行探测。
何苹王莹莹樊雷
关键词:红外辐射高超声速飞行器蒙皮喷管尾焰
数据链中基于分层博弈的联合控制被引量:1
2015年
机间数据链通信系统中,节点间具有多种业务功能及大数据量战场信息传输的需求,因此需要对各节点传输速率和发射功率进行控制。针对此,提出基于博弈论的分层联合控制方法,采用了组合代价函数的形式,该方法有效地解决了数据链系统中传输速率与发射功率的联合最优化问题,减少了网络的功率消耗,提升了节点间数据传输速率,满足了机间数据链不同业务的不同速率要求。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分层联合控制算法能使功率与速率达到联合最优,同时具有快速收敛的特性,有效地提升了机间数据链的低截获能力和抗干扰特性。
赵雷鸣樊雷刘昊贺刚方小强
关键词:博弈论数据链系统低截获抗干扰
双机协同交叉定位算法及误差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针对双机协同对地面或海面缓慢移动目标进行精确定位的需求,给出了双站协同定位的工作原理、定位流程及模型,从理论上推导了三维空间中双机协同交叉定位算法中的误差关系式,并详细分析了影响定位误差的各种因素,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理论推导的正确性。研究结果为双机协同对敌目标精确定位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贺刚赵雷鸣刘昊樊雷黄秦煌
关键词:测向交叉定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