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
星期六
|
欢迎来到滨州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进入后台
[
APP下载]
[
APP下载]
扫一扫,既下载
全民阅读
职业技能
专家智库
参考咨询
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永恒
作品数:
1
被引量:1
H指数:1
供职机构:
中国石化
更多>>
发文基金:
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更多>>
合作作者
彭森
中国石化
吴亚
西安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陈世军
西安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徐家业
西安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作品列表
供职机构
相关作者
所获基金
研究领域
题名
作者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作者
题名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在结果中检索
文献类型
1篇
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1篇
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1篇
分子
1篇
分子膜
机构
1篇
西安石油大学
1篇
中国石化
作者
1篇
徐家业
1篇
陈世军
1篇
吴亚
1篇
吕永恒
1篇
彭森
传媒
1篇
油田化学
年份
1篇
2013
共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全选
清除
导出
排序方式: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排序
低聚季铵盐在岩心上的吸附行为分析
被引量:1
2013年
以环氧氯丙烷、二甲胺和溴代烃为原料合成了低聚季铵盐MD-I和MD-Ⅱ。通过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分析以及接触角测定研究了MD-I和MD-Ⅱ在天然岩心上的吸附行为。ATR-IR分析表明MD-I和MD-Ⅱ在岩心上均吸附成膜,且分子在膜中具有特定的排列取向;XRD分析表明经MD-I或MD-II处理后岩心晶面间距未发生明显变化,晶形结构未发生改变;SEM照片显示经MD-I处理的岩心表面微观结构未发生明显改变,而经MD-Ⅱ处理的岩心表面有细长突起。接触角测定结果表明油湿表面天然岩心薄片(水接触角为96.7°)分别吸附有两种低聚季铵盐MD-I和MD-II后转变为弱水湿,水在经MD-I或MD-Ⅱ处理后天然岩心表面的接触角分别为34.1°和44.5°,其中MD-I吸附平衡后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能力更明显。
吴亚
陈世军
徐家业
彭森
吕永恒
关键词:
分子膜
全选
清除
导出
共1页
<
1
>
聚类工具
0
执行
隐藏
清空
用户登录
用户反馈
标题:
*标题长度不超过50
邮箱:
*
反馈意见:
反馈意见字数长度不超过255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