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晓宇

作品数:5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浅成
  • 3篇浅成低温
  • 3篇热液
  • 3篇斑岩
  • 2篇低温热液
  • 2篇低温热液矿床
  • 2篇铜矿
  • 2篇浅成低温热液
  • 2篇浅成低温热液...
  • 2篇热液矿床
  • 2篇矿床
  • 2篇成矿
  • 1篇岩帽
  • 1篇氧同位素
  • 1篇叶蜡石
  • 1篇异剥钙榴岩
  • 1篇蚀变
  • 1篇碳同位素
  • 1篇同位素
  • 1篇同位素研究

机构

  • 5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浙江省第十一...

作者

  • 5篇郭晓宇
  • 2篇唐菊兴
  • 1篇林彬
  • 1篇代晶晶
  • 1篇叶泽富
  • 1篇胡古月
  • 1篇宋扬
  • 1篇王勤
  • 1篇张崇海

传媒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科技导报
  • 1篇世界有色金属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异剥钙榴岩C-O 同位素研究
作者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发现可能为俯冲条件下形成的异剥钙榴岩.通过C-O同位素测试,该地区异剥钙榴岩δ13CV-PDB在-0.3‰~3.7‰之间,平均为2.6‰;δ18OV-SMOW值在17.2‰~17.7‰之间,平均值...
郭英帅高昕郭晓宇张崇海
关键词:异剥钙榴岩碳同位素氧同位素
西南太平洋地区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研究概况
作为全球第三大斑岩铜矿富集区,对该区域进行含矿斑岩岩浆起源、演化及斑岩成矿作用等的综合研究,有助于了解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系统的矿化过程,补充和完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模型,促进该类型矿床的找矿勘查工作。
郭晓宇
关键词:斑岩铜矿床成矿模型
青藏高原铜矿资源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17年
青藏高原铜矿开发和利用历史悠久。得益于复杂的地质结构及地质演化过程,青藏高原具备得天独厚的铜矿成矿地质条件,铜矿因此成为高原地区最重要的优势矿种之一,探明铜资源量位列全国之首,是中国最重要的铜矿产地和后备铜资源基地。青藏高原地区铜矿床主要分布在玉龙铜矿成矿带、冈底斯铜矿成矿带及班公湖-怒江铜矿成矿带等3条铜矿带内,形成时代集中于喜马拉雅期和燕山期,暗示其形成和演化与高原构造-岩浆事件密切相关,是响应重大地质事件的产物。矿床具有成因复杂、综合利用价值大的特点。本文以铁格隆南铜(金)矿床、雄村铜金矿床、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和驱龙铜钼矿床为例,介绍了青藏高原地区几种主要的铜矿床成因类型。巨大的铜矿资源潜力将改变中国铜矿资源分布格局,但在资源开发的同时,需要注意资源与环境的协同发展。
王勤唐菊兴谢富伟林彬李玉彬郭晓宇
关键词:青藏高原铜矿
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基本特征与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8年
一个理想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包括富集于侵入岩体内的斑岩型矿床、交代碳酸盐岩围岩的矽卡岩型矿床和产于外围沉积岩中的细脉浸染型金矿床以及浅部的中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本文介绍了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的基本特征,认为系统内各矿化类型是同一岩浆系统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目前对这种成矿系统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斑岩型矿化与浅成低温热液矿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更新为成矿系统研究提供更精确研究数据,以及用系统的观点开展同一成矿系统内部不同矿化类型矿床的勘查与找矿预测工作。
郭晓宇
关键词:斑岩型成矿系统
浙东南后坑酸性蚀变岩帽地质及矿物学特征被引量:4
2020年
蚀变岩帽在地表一般表现为陡倾的正地形,是高温、高氧逸度流体对围岩进行酸性淋滤,形成的一系列高级泥化和泥化等蚀变矿物组合。这种蚀变是浅成低温热液蚀变系统的一部分,其深部可能具有寻找斑岩型矿化的潜力。浙东南陆相火山岩地区普遍发育此种蚀变岩帽,但该类型蚀变常被前人定义为"次生石英岩"。本文选择其中典型的后坑蚀变岩帽,通过大比例尺蚀变填图、岩心编录,利用短波红外(ASD)、电子探针(EPMA)、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等分析技术手段,发现蚀变岩帽具有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蚀变矿物分带。垂直方向由深到浅依次发育刚玉-绢云母,绢云母-叶蜡石,明矾石-高岭石-地开石具分带特征;水平方向上从核部到边部依次发育多孔状石英-金红石、高级泥化带(明矾石-叶蜡石-高岭石-地开石-水铝石-Aluminum Phosphate and sulphates矿物)、泥化带(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并得出以下几点认识:①后坑蚀变岩帽中明矾石短波红外特征吸收峰在1480~1491nm之间,以岩浆-热液成因的钾明矾石为主,含少量钠明矾石;②叶蜡石短波红外特征吸收峰在2167nm左右,分为两种成因:早期高级泥化阶段的绢云母经后期热液退变质蚀变而成以及早期高岭石经后期热液进变质作用形成;③蚀变岩帽根部的刚玉被后期热液蚀变形成绢云母,刚玉-绢云母蚀变带之下可能是黄铁绢英岩化带;④早期水铝石被后期热液蚀变形成地开石,代表了热液的多期次性;通过对比后坑蚀变岩帽与其他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如Horse-Ivaal和Vuda等矿床)的蚀变矿物分带后,发现后坑蚀变岩帽蚀变矿物分带与这些典型矿床相似。本文认为后坑蚀变岩帽属于该成矿系统上部的浅成低温热液蚀变部分,其深部具有寻找斑岩矿床的潜力,同时提出浙东南其他发育在陆相火山岩中的蚀变岩帽也属于该蚀变系统,具有�
刘秋平唐菊兴胡古月宋扬谢富伟代晶晶孙渺余旭辉叶泽富傅正圆郭晓宇
关键词:明矾石叶蜡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