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帅 作品数:7 被引量:23 H指数:3 供职机构: 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更多>>
广西灵山断裂带构造演化特征浅析 2017年 本文以构造解析理论为指导,结合前人资料和野外地质考察,将广西灵山断裂带的演化期分为加里东-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加里东-海西期:灵山断裂带所处的钦州—防城地区表现为连续沉积,海西期末发展为裂陷槽;印支期:随着杨子板块与华夏板块发生斜向碰撞,形成了灵山断裂带,该断裂带平面上呈现4-6条平行断层束,剖面上呈现正花状构造;燕山期:在花岗岩浆大规模侵入下,导致灵山断裂-褶皱带被巨大岩基占据和分割;喜马拉雅期:受青藏高原隆升影响,灵山断裂带复活为右行走滑,并形成拉分盆地,其主断裂的持续右行走滑,导致应力集中,致使广西1936年发生了6.8级大地震。 陈磊 汪劲草 李细光 李帅关键词:地震源 钦杭结合带南段钦州‒灵山构造带中生代板内变形特征与构造转换 2023年 钦州‒灵山构造带位于钦杭结合带南段,是华南中生代形成的大型构造‒岩浆活动带。构造解析表明,钦州‒灵山构造带灵山段由走滑构造、逆冲推覆构造以及一系列伸展构造组成:早期,该段整体表现为逆‒平移性质,平面上呈一组平行或分支复合的断裂束,剖面上表现为向深部会聚的正花状构造;中期,构造带南东侧的六万大山花岗岩体逆冲推覆至古生代地层之上,其平面上呈向北西凸起的弧形复合断裂束,剖面上由前、后缘推覆型韧性剪切带及花岗岩断夹块组成的逆冲推覆构造;晚期,钦州‒灵山构造带由挤压‒推覆变形转入后造山伸展变形,沿乐民‒寨圩一带发育了张性岩墙群、伸展型韧性剪切带及大型张性断裂带。带内构造变形特征、转换及演化机制揭示:在晚古生代钦廉‒罗定裂陷槽关闭的地质背景下,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于中生代沿钦州‒灵山构造带灵山段发生斜向拼合‒板内造山作用。上述认识对理解钦廉‒罗定裂陷槽的闭合、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的分界与拼合过程、华南板内造山的动力学机制及演化、六万大山印支期花岗岩基的侵位机制、十万大山盆地的性质,皆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李帅 汪帆 汪劲草 李细光 潘黎黎 黄冠文关键词:逆冲推覆构造 内蒙古洛恪顿铅锌多金属矿区1:5万地电化学测量试验 被引量:3 2020年 随着地电化学测量技术向“轻便化”方向的不断发展,中小比例尺地电化学测量已成为可能。笔者在内蒙古风成砂浅覆盖洛恪顿热液型铅锌多金属矿区约40 km 2范围内开展了1∶5万地电化学测量与土壤测量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①地电化学测量可圈定与已知矿体元素组合相同的Pb-Zn-Ag-As-Bi-Cd等多元素综合异常,且异常位置与已知矿(化)体空间分布范围较一致;②与土壤测量结果相比,地电化学异常范围、衬度及连续性均远优于土壤测量,土壤测量异常仅在小山头残积土出露区呈点状分布;③在试验区西北部风成砂浅覆盖区发现多元素组合地电化学测量异常,根据此异常部署开展了1∶1万激电中梯扫面及钻探验证工作,在540余m深处发现6 m厚富Ag、Cu矿体,实现找矿突破。以上试验结果表明,在风成砂浅覆盖区开展1∶50000地电化学测量能有效圈定找矿靶区,可在今后工作中加以推广应用。 李帅 孙彬彬 孙彬彬 吴超 文美兰 吴超 成晓梦 贺灵关键词:地电化学 湘南江永铅锌矿床成因:来自S、Pb同位素约束 被引量:5 2018年 江永铅锌矿是湘南的一处大型铅锌矿床,其主矿体矿石硫化物δ^(34)S值变化范围为1.1‰~3.5‰,平均值2.2‰,硫主要来源于壳—幔源混熔岩浆。矿石^(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比值分别为18.895~19.01、15.805~15.811、39.297~39.324;花岗闪长岩体岩石^(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比值分别为18.67~18.76、15.68~15.75、38.83~39.05;铅同位素构造模式图和△β-△γ成因分类图解揭示,两者铅同位素组成相同,都主要为上地壳铅,是由同一岩浆体系分异形成,可能来源于古老基底岩石。S、Pb同位素示踪江永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壳—幔混熔岩浆,少量来自赋矿地层。湘南江永大型铅锌矿的矿床类型为燕山期岩浆热液充填—交代型。 余何 李秀珍 康皓钰 董海雨 李帅 周勋关键词:S同位素 PB同位素 成矿物质来源 铅锌矿 灵山断裂带走滑体系浅析 2018年 灵山断裂是有记载以来,广西少有的几次发生过6级以上大震的发震断裂之一,属于活动断裂。有研究者在该区域做过一些工作,但存在着一些分歧,对于发震的原因,亦少有从构造方面来进行的研究和分析。通过野外多条短剖观察,结合已有资料,从构造的角度上分析,认为其走滑体系具走滑逆平移的性质,具备挤出构造的变形特点;结合前人对该区域冲断体系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灵山地震的发生,受到了个体系叠加作用的影响。 黄冠文 李帅关键词:断裂带 地震 流体触发2013年广西平果震群活动机理研究 2018年 2013年广西平果地区发生浅源震群活动,目前对于该震群活动的触发机制还存在争议。通过研究区构造裂隙渗透性调查,发现NW向和近EW向断层或节理是深浅流体交换的主要通道,浅表流体沿通道下渗形成深部地下流体带,震前排泥库附近30 m高的壅水使地下流体的温压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加速流体向右江断层带NW向次级断层和近EW向断层内部渗透。结合地震波形初动记录、ETAS模型μ值检验、震源机制解等,推断平果震群是构造因素以及流体参与并触发断层浅部活动的结果,其中震源深度大于3 km的地震主要是由于右江断裂带上盘构造背景应力较高且应力集中等原因引起,而小于3 km的浅部震群活动则主要是由以下2个因素共同作用所触发:(1)深部流体渗透作用改变了断层结构面上的原有应力状态,降低了断层面的有效正应力和断层的有效强度,增强了断层深部流体压力,加速了浅部断层局部解锁滑动;(2)浅表流体与深部承压流体的水力联系、沟通和交换,改变了断层内部的温压条件和应力环境。 李帅 潘黎黎 严小敏 黄辉 李细光 李志勇关键词:流体 岩溶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三阶段构造成矿模式——以广东河台金矿床为例 被引量:15 2020年 基于对粤西河台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构造解析,本文提出了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成矿的一种新构造模式,即:在大型韧性剪切带运动指向的前锋,当扩展弱化而出现分支糜棱岩带时,就会在韧性剪切带中出现由强变形带包绕的构造透镜体弱变形域。由于透镜体域中央岩石处于脆性环境,在变形分解过程中,强变形带中含金流体会通过岩石中的微破裂渗透到相对低压的弱变形构造透镜体域中央,并通过构造泵吸机制在其中产生周期性的液压致裂与裂开‒愈合,这为在韧性剪切阶段活动的金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沉淀场所。上述构造机制很好地解释了河台金矿床中透镜状特富矿体的成因。河台含金韧性剪切带在韧性、韧‒脆性及脆性阶段在同位空间并列与叠加了不同类型金矿体,从早到晚分别形成细脉‒浸染型、石英脉型与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体。河台韧性剪切带群为粤西深层次逆冲推覆构造前缘陡坡带的分支糜棱岩带,其韧性剪切阶段为左旋平‒逆剪切,韧‒脆性与脆性阶段转变为右旋平‒逆剪切,并依此讨论了金矿体的侧伏规律及隐伏矿体的预测方向。 汪劲草 李帅 余何 余何 王斯亮 汤静如 熊彬 王方里 王旭阳关键词:韧性剪切带型金矿 河台金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