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剑明 作品数:7 被引量:23 H指数:3 供职机构: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前路腰方肌阻滞控制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Meta分析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采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评估前路腰方肌阻滞(QLB)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多模式镇痛中的作用。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等中英文数据库,从建库至2022-01-31以中英文发表的、比较前路QLB和对照组(未进行神经阻滞)用于THA术后镇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按照Cochrane手册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对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 5.4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1篇RCT,共777例患者。与未行神经阻滞相比,前路QLB可降低THA患者术后12 h(MD=-1.33,95%CI为-1.71~-0.95,P<0.001)、24 h(MD=-1.33,95%CI为-1.74~-0.92,P<0.001)、48 h(MD=-1.10,95%CI为-1.59~-0.62,P<0.001)的静息痛评分和术后24 h(MD=-3.03,95%CI为-3.53~-2.53,P<0.001)、48 h(MD=-2.24,95%CI为-2.67~-1.82,P<0.001)的活动痛评分,减少术后24 h(MD=-12.99,95%CI为-21.17~-4.82,P=0.002)和48 h(MD=-22.82,95%CI为-30.69~-14.94,P<0.001)的等效静脉吗啡消耗量。同时降低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发生率,增加术后24、36和48 h髋关节最大屈曲和外展活动度,提高患者满意度,均P<0.001;并且不增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延长住院时间。结论 术后多模式镇痛中增加前路QLB可有效控制THA术后疼痛,减少阿片类药物消耗,降低POVN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但不能确定这些优势是否有助于患者术后运动功能的早期恢复。 陈剑明 郝志敏 朱彩艳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 静息痛 META分析 新斯的明拮抗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后顺式阿曲库铵残留阻滞作用的量效研究 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析新斯的明拮抗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后顺式阿曲库铵残留阻滞作用的量效。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治疗的120例老年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四组,即对照组(n=30)、观察1组(n=30)、观察2组(n=30)、观察3组(n=30)。在术后4个成串刺激比值(TOFR)恢复到0.5时,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观察1、2、3组给予新斯的明,剂量分别为5、10、20μg/kg,对各组TOFR恢复至1.0的时间、10 min内TOFR恢复至1.0的百分率及术后6 h恶心呕吐发生率进行记录比较。结果:观察3组TOFR恢复至1.0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与观察1、2组,10 min内TOFR恢复至1.0的百分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观察1、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1、2组TOFR恢复至1.0的时间、10 min内TOFR恢复至1.0的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术后6 h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斯的明拮抗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后顺式阿曲库铵残留阻滞作用的量效十分显著,且安全、可靠。 史嘉华 陈志聪 陈剑明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顺式阿曲库铵 全身麻醉中辅助应用右美托咪定与艾司洛尔控制性降压比较的Meta分析 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与艾司洛尔(esmolol,Esm)辅助用于全身麻醉患者术中控制性降压的优缺点。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BM、CKNI、万方及维普等电子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7年5月,收集所有有关Dex和Esm辅助用于全身麻醉患者术中控制性降压对比研究的随机对照试验(ram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严格按照Cochrane指导手册评价文献质量,并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篇RCT,共计56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Esm组与Dex组在降压成功率[相对危险度(risk ratio,RR)=1.04,95%CI(1.00,1.08)]、术野质量评分≤2分的人数[RR=1.01,95%CI(0.94,1.09)]、术野质量评分[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0.12,95%CI(-0.28,0.03)]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x组术中芬太尼用量更少[WMD=-38.85,95%CI(-49.66,-28.05)],苏醒时间[WMD=4.11,95%CI(2.57,5.66)]和术后首次需镇痛药时间[WMD=29.89,95%CI(22.61,37.17)]更长,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更低[RR=0.41,95%CI(0.18,0.93)](P<0.05)。结论全身麻醉中辅助应用Dex和Esm行控制性降压安全可行;Dex在节省术中镇痛药、延长术后镇痛时间及减少术后恶心呕吐方面优于Esm,但可能稍延长苏醒时间。 陈剑明 陈剑明关键词:艾司洛尔 控制性降压 META分析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联合帕瑞昔布在脑膜瘤切除术患者中应用效果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联合帕瑞昔布在脑膜瘤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3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行脑膜瘤切除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D1组、D2组、D3组,每组25例。4组患者均于关闭硬脑膜后给予帕瑞昔布40 mg,D1组患者于手术结束前10 min给予右美托咪定0.25μg/kg,D2组患者于手术结束前10 min给予右美托咪定0.5μg/kg,D3组患者于手术结束前10 min给予右美托咪定1.0μg/kg。比较4组患者拔管时、拔管后10 min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手术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4组患者拔管时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时D1组、D2组、D3组患者HR低于对照组,D3组患者HR低于D1组、D2组(P<0.05)。拔管后10min,D1组、D2组、D3组患者MAP、HR低于对照组,D3组患者MAP、HR低于D1组、D2组(P<0.05)。拔管时及拔管后10 min,D1组、D2组、D3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D2组、D3组患者VAS评分低于D1组,D3组患者VAS评分低于D2组(P<0.05)。4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1组、D2组、D3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D3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短于D1组、D2组(P<0.05)。D1组、D2组、D3组患者心动过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D3组患者恶心、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4组患者呛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0.25μg/kg、0.5μg/kg右美托咪定相比,1.0μg/kg右美托咪定联合帕瑞昔布在脑膜瘤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 史嘉华 陈剑明 杨新平 柯毓文关键词:脑膜瘤 帕瑞昔布 麻醉 疗效比较研究 自控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用于小儿上肢术后疼痛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自控静脉镇痛及自控臂丛神经阻滞镇痛对预防小儿上肢术后疼痛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上臂下段及远端手术患儿80例,随机分为自控静脉镇痛组(PI组)与自控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组(PN组),每组40例。记录2组患儿动态疼痛评分、静态疼痛评分、镇静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家长满意度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儿静态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内动态疼痛评分PN组优于P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评分比较方面,PN组在6 h内镇静评分与PI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 h以上2组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睡眠质量、家长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PN组均优于PI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控臂丛神经阻滞可为患儿术后提供更加满意的镇痛效果,有利于患儿早期功能锻炼,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其安全性较高。 史嘉华 陈剑明 杨新平 柯毓文关键词:臂丛神经阻滞 术后镇痛 安全性 锁胸筋膜平面阻滞的研究进展 2024年 锁骨手术是手术室中常见的手术类型,全麻或神经阻滞均能满足手术需要。锁胸筋膜平面阻滞(CPB)是一种用于锁骨区域手术的新型阻滞技术,该技术操作简便、麻醉/镇痛效果确切,可避免膈神经麻痹和上肢运动功能阻滞,尤其适用于心肺功能受损、双侧锁骨骨折等患者。文章就锁骨的神经支配,锁骨手术常用麻醉方式,CPB的操作步骤、阻滞机制、临床应用及目前存在的不足等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陈剑明 郝志敏 刘志恒关键词:锁骨手术 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浸润联合收肌管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索连续收肌管阻滞(CACB)联合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浸润(IPACK)阻滞或联合坐骨神经阻滞(SNB)对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患者术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拟行首次TKA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两组:CACB联合IPACK组(IPACK组)和CACB联合SNB组(SNB组),每组21例。全麻诱导前分别在超声引导下采用0.25%罗哌卡因行神经阻滞,IPACK组行收肌管阻滞(30 mL)和IPACK阻滞(30 mL),SNB组行收肌管阻滞(30 mL)和SNB(30 mL),两组均在收肌管内置管行连续镇痛。确认阻滞效果后行全麻诱导。记录患者术后首次下地站立时间,麻醉复苏室(PACU)内、术后MAX0~24 h、术后24 h、MAX24~48 h及术后48 h的静息时和活动时疼痛的数字评分(NRS)、改良Bromage评分、TUG试验、关节活动度(ROM)结果、股四头肌肌力、患者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术后大部分时间内,两组患者静息或活动时NRS评分相当,但SNB组患者PACU内活动时NRS评分较低。IPACK阻滞患者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明显缩短,在PACU内的改良Bromage评分以及术后24 h和术后48 h的膝关节主动屈曲角度(ROM)更优,术后第1天可进行TUG试验的患者数量也明显较多。术后两组患者股四头肌肌力、满意度、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ACB联合IAPCK阻滞用于TKA术后患者术后早期运动功能恢复更好,且镇痛效果不亚于CACB联合SNB,值得推广。 朱彩艳 朱彩艳 陈剑明 刘志恒 刘诗辉 白韬扬 邹吉鹏 刘友坦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 坐骨神经阻滞 运动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