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杰

作品数:7 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张家口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影像
  • 2篇菌病
  • 2篇脊柱
  • 2篇脊柱炎
  • 2篇X线
  • 2篇X线计算
  • 2篇X线计算机
  • 2篇CT引导
  • 2篇布氏菌
  • 2篇布氏菌病
  • 2篇成像
  • 1篇低剂量
  • 1篇低剂量扫描
  • 1篇电子计算机断...
  • 1篇电子计算机断...
  • 1篇动脉自旋标记
  • 1篇断层扫描
  • 1篇血流
  • 1篇血流测量
  • 1篇血压

机构

  • 7篇北京中医药大...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作者

  • 7篇李杰
  • 4篇刘明
  • 3篇郭鹏德
  • 2篇杨东奎
  • 2篇杜天会
  • 2篇蔚巍
  • 2篇石冬
  • 2篇王志群
  • 1篇刘艳
  • 1篇郑雷
  • 1篇郑雷
  • 1篇华海琴
  • 1篇曹春婕
  • 1篇彭楠
  • 1篇陈正光
  • 1篇刘志
  • 1篇董洪瑜
  • 1篇刘志
  • 1篇潘征

传媒

  • 2篇医学影像学杂...
  • 2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CT理论与应...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慢性布氏菌性脊柱炎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慢性布氏菌性脊柱炎的影像学征象,提高该病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经临床确诊慢性布氏菌性脊柱炎患者的影像资料,65例均进行DR检查,其中50例进行CT检查;42例行MRI检查,对其特异性影像学征象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DR可显示慢性布氏菌性脊柱炎椎体终板缘骨质破坏同时伴有明显的骨质增生、硬化,相邻椎间隙狭窄,未见椎旁及腰大肌脓肿,多椎体发病呈跳跃性发病为其特征性表现;CT除显示DR的表现外,可显示较早期的微小骨质破坏;MRI在病变早期就可显示椎体、椎间盘及周围软组织内的异常信号,并可显示微量椎旁及腰大肌脓肿,且增强扫描可显示椎旁条状及环状强化,但对骨质增生硬化显示不敏感。结论提高对慢性布氏菌性脊柱炎的特异性影像学征象的认识,结合患者的生活史、工作史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对慢性布氏菌性脊柱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石冬蔚巍李杰刘志杨东奎杜天会郑雷
关键词:布氏菌病脊柱影像学
扩散峰度成像评估血压控制正常高血压患者脑实质微结构改变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KI)评估血压控制正常的高血压患者脑实质微结构改变的价值。方法对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的2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观察组)及健康志愿者19名(对照组)行MR DKI检查,测量并比较2组各脑区平均扩散峰度(MK)、峰度各向异性(KA)、轴向峰度(AK)及径向峰度(RK)。结果观察组右额叶、右内囊膝及右小脑MK值均低于对照组,右顶叶MK值高于对照组(P均<0.05);脑桥KA值低于对照组(P<0.05);左顶叶、右苍白球AK值低于对照组,左红核、右小脑及脑桥AK值高于对照组(P均<0.05);右内囊膝、右小脑及左枕叶RK值低于对照组,右壳核RK值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DKI能够评估血压控制正常的高血压患者脑实质微结构改变。
王伟新刘明张秋奂杨柳青陈虹李杰郭鹏德
关键词:高血压磁共振成像
慢性布氏菌性脊柱炎病程发展MRI评估及应用价值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通过MRI影像学表现,评价慢性布氏菌性脊柱炎患者处于病程的早期、进展期、愈合期,指导临床对该病治疗手段的选择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临床确诊慢性布氏菌性脊柱炎患者的MRI影像资料,对处早期、进展期、愈合期患者的影像学征象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MRI显示椎体、椎间盘、椎旁及腰大肌内的异常信号时,椎间隙正常,为病变早期;在病变早期的基础上合并椎间隙狭窄,则为病变进展期;椎体信号为T1短T2信号或椎体信号与正常椎体一至,并椎间隙狭窄,为病变的愈合期。结论根据慢性布氏菌性脊柱炎在病程发展中的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可对慢性布氏菌性脊柱炎进行分期评估,指导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手段。
石冬李杰杨东奎潘征刘志杜天会蔚巍郑雷
关键词:布氏菌病脊柱影像评估
急性脑梗死3D ASL脑灌注成像不同标记后延迟时间对血流测量的影响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脑灌注成像(3D ASL)中不同标记后延迟时间(PLD)对急性脑梗死不同脑区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基底节区新发脑梗死患者15例,采用不同标记后延迟时间(PLD=1.5s和PLD=2.5s)进行3D-ASL检查。通过GE AW 4.6后处理工作站,分别获得不同PLD时间点的全脑血流量(CBF)图,选取双侧额、颞、顶、枕叶、小脑和基底节区为感兴趣区,其中基底节区选取弥散加权成像(DWI)上高信号梗死区域,测量患侧和对侧镜像区域的CBF值。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不同PLD时间各脑区CBF值之间的差异,以及相同PLD的各脑区患侧和对侧CBF值之间的差异。P值小于0.05为有统计学显著差异。结果不同PLD时间点比较发现,额、颞、顶、枕叶及小脑半球区域CBF值在PLD=1.5s均低于PLD=2.5s,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均<0.05);基底节区域的CBF值在PLD=1.5s和PLD=2.5s无统计学显著差异。相同PLD的各脑区患侧和对侧CBF值比较发现,在PLD=1.5s或2.5s,颞、顶、枕叶及小脑半球区域患侧与对侧的CBF值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而额叶的患侧与对侧的CBF值在PLD=1.5s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在PLD=2.5s无统计学显著差异;基底节区的患侧与对侧的CBF值在两种不同的延迟时间均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3D ASL成像不同PLD时间对脑血流量的定量分析具有重要影响,合理选择PLD时间参数有助于准确评估急性脑梗死的全脑血流灌注情况。
张秋奂王伟新张婷刘艳李杰刘明王志群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能谱CT单能量结合ASiR技术对腹部静脉成像质量的优化研究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比较不同水平的自适应迭代重建算法(ASiR)在腹部静脉血管最佳单能量成像中的图像质量,优化腹部静脉血管的成像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上腹部能谱增强扫描检查患者30例。通过后处理工作站测量出最佳单能量值,分别用30%ASiR、40%ASiR及50%ASiR算法进行重建,分析比较三组图像及混合能量组图像中各静脉的CT值、图像噪声SDn、CNR及SNR。由放射科两名资深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四组数据进行主观评估并记录评分。结果:混合能量组与其他三组在CT值、SDn、CNR及SNR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1)。30%ASiR组、40%ASiR组及50%ASiR组图像在CT值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在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30%ASiR组与50%ASiR组之间的SDn、CNR、SNR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30%ASiR组与40%ASiR组,40%ASiR组与50%ASiR组之间的SDn、CNR、SNR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在下腔静脉主干、左肾静脉、右肾静脉、肝左静脉、肝中静脉和肝右静脉30%ASiR组与50%ASiR组之间的SDn、CNR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30%ASiR组与40%ASiR组,40%ASiR组与50%ASiR组之间的SDn、CNR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三组图像之间的SNR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最佳单能量(65 keV)+40%ASiR在腹部静脉血管的成像质量较其他三组有所提高,可以在临床腹部静脉血管成像方面广泛应用。
王伟新张秋奂郭鹏德何飞飞刘明李杰陈正光
关键词: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图像质量
低管电压扫描技术用于CT引导下冷冻消融治疗肝癌的可行性
2023年
目的观察低管电压扫描技术用于CT引导下冷冻消融治疗肝癌的可行性。方法以21例接受常规CT扫描(管电压120 kV)引导下冷冻消融的肝癌患者(A组),前瞻性对23例肝癌患者行低管电压(100 kV)CT引导下冷冻消融(B组)。对2组均于消融治疗前、后以自动管电流模式(50~450 mA)行CT扫描,并以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算法(重建百分比均为40%)重建图像;对比2组治疗前、后CT图像质量主、客观评价结果,以及疗效和患者辐射剂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结果组间CT图像质量主、客观评价结果及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后A组患者CTDIvol均显著高于B组(P均<0.001)。结论低管电压扫描技术可用于CT引导下冷冻消融治疗肝癌;联合ASIR算法可在保证图像质量和不影响评估冷冻消融效果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
王伟新郭鹏德张秋奂李琦李杰刘明彭楠
关键词:X线计算机冷冻术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CT引导下氩氦刀治疗肺癌时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6
2018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CT引导下氩氦刀治疗肺癌时减少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数字表法随机选取52例行氩氦刀手术的肺癌患者,分低剂量组(A组)和常规剂量组(B组);A组(22例)扫描方案为120 k V、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automatic tube current modulation,ATCM)(15~60 m A),B组(30例)扫描方案为120 k V、ATCM(50~600 m A);比较两组图像质量(肺纹理、纵隔结构、肿瘤形态、冰球形态)、辐射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肿瘤CT值、图像噪声SD值。结果辐射剂量指数CTDIvol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较B组的辐射剂量指数下降80.90%;氩氦刀治疗前后两组肿瘤的CT值、图像噪声S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肺纹理图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B组评分优于A组;其余两组间的各项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引导下氩氦刀治疗肺癌时应用低剂量扫描不影响术中穿刺定位的准确性、安全性及术中术后对冷冻效果的评估,且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辐射剂量。
李胜鳌李琦曹春婕董洪瑜李杰张秋奂王京源华海琴王志群
关键词:低剂量肺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氩氦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