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海娟

作品数:9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地表水
  • 4篇地表水体
  • 4篇岩溶
  • 4篇水体
  • 3篇原位
  • 3篇同位素
  • 3篇接种液
  • 2篇岩溶区
  • 2篇有机碳
  • 2篇微生物
  • 2篇滤膜
  • 2篇供电
  • 2篇供电线
  • 2篇供电线路
  • 2篇采样点
  • 2篇电线路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断面
  • 1篇溶解有机碳

机构

  • 9篇中国地质科学...
  • 6篇西南大学
  • 1篇中国冶金地质...

作者

  • 9篇肖琼
  • 9篇赵海娟
  • 3篇贺秋芳
  • 3篇苗迎
  • 3篇吴夏
  • 2篇章程
  • 2篇刘凡
  • 1篇王建力
  • 1篇蒋勇军

传媒

  • 4篇环境科学
  • 1篇中国岩溶
  • 1篇第四纪研究

年份

  • 1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水生植物对岩溶区河水地球化学昼夜变化的影响——以漓江为例被引量:2
2018年
为研究河流非岩溶区断面和岩溶区断面生物地球化学昼夜变化过程、特征及影响因素,探讨水生生物对岩溶区河水碳汇作用的影响,于2016年10月30日-2016年11月1日,在广西桂林漓江干流非岩溶区的峡背和岩溶区的省里设置两个监测点同时开展了为期48小时的高分辨率在线监测和高频率取样工作,研究其水文参数(电导率(EC)、水温(T)、pH以及Ca^(2+)、HCO_3^-、NO_3^-等离子和溶解无机碳同位素(δ^(13 )C_(DIC))等水化学参数的昼夜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发现:(1)峡背和省里两断面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型,但水文地球化学昼夜变化过程不同:省里断面的物理化学参数昼夜变化显著,T、pH、DO、SIC白天上升夜间下降,Ca^(2+)、HCO_3^-的质量浓度和EC、p(CO_2)白天降低、夜晚上升;而峡背断面理化指标昼夜变幅小,这与峡背断面处于岩溶区与非岩溶区交界处,非岩溶河流汇入、生物量较小等环境特征有关。(2)省里断面营养元素(NO_3^-、SO_4^(2-)、Cl^-、Na^+)昼夜变化过程主要受水生植物同化作用控制,呈现白天降低、夜间升高的变化规律。(3)峡背断面和省里断面TOC与DOC白天上升、夜间下降,最高日变化幅度可达79%和61%,利用端元混合模型计算得出省里断面和峡背断面内源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分别为91.99%和88.39%,省里断面和峡背断面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利用HCO_3^-作为无机碳源的比例为67.42%~99.75%和57.76%~69.78%,平均值分别为79.54%和63.13%。(4)省里断面溶解无机碳(DIC)变化范围为67.1~115.9mg·L^(-1),平均值为96.5mg·L^(-1),呈现白天下降夜间上升的变化。δ^(13 )C_(DIC)变化范围-7.8‰^-9.9‰,平均值为-8.9‰,表现为白天偏重、晚上偏轻的动态变化,两者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9)。研究表明省里断面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及钙沉降是控制DIC昼夜变化的主导因素。通过估算监测期间省�
王奇岗肖琼赵海娟赵海娟汪智军
关键词:水化学水生植物碳同位素
一种利用原位微生物培养法检测水样中RDOC的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原位微生物培养法检测水样中RDOC的装置,包括电池、真空泵、抽滤装置和反应装置;所述电池通过供电线路连接并向所述真空泵提供电能;所述抽滤装置中间位置设有滤膜,其内对应所述滤膜的上方装放有水样;所述真空泵...
肖琼贺秋芳赵海娟
文献传递
人类活动对漓江地表水体水-岩作用的影响被引量:11
2017年
人类活动对流域水质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探讨人类活动对岩溶地表水体水-岩作用的影响,以受农业、工业、旅游业活动及城市发展综合影响的漓江流域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7~11月采集河水样,分析水化学和δ^(13)C_(DIC)数据.结果表明:(1)漓江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在阴离子成分中,SO_4~2和NO_3^-仅次于HCO_3^-,并且在漓江桂林至阳朔段,因城市及城镇分布密集,旅游业发达,浓度较高.(2)[Ca^(2+)+Mg^(2+)]/[HCO_3^-]当量比值在1.01~1.51之间,[Ca^(2+)+Mg^(2+)]/[SO_4^(2-)+NO_3^-+HCO_3^-]比值在0.85~1.12之间,说明硫酸、硝酸参与了水-岩作用.(3)碳酸溶蚀碳酸盐岩的比例平均为75.89%.硫酸和硝酸溶蚀碳酸盐岩的比例平均为24.11%.硝酸、硫酸溶蚀碳酸盐岩的能力多雨期强于少雨期.此外,硫酸和硝酸溶蚀碳酸盐岩的比例从上游到下游呈波动增大趋势,最高值出现于灵川县城,最低出现于漓江上游的华江.(4)碳酸风化碳酸盐岩对HCO_3^-的贡献最大,平均为83.58%;其次为硫酸和硝酸风化碳酸盐岩,平均为14.24%;碳酸风化硅酸盐岩对HCO_3^-的贡献最小,平均为2.18%,华江和峡背碳酸风化硅酸盐岩对HCO_3^-的贡献较其他点突出,这与流域地质背景相符合.(5)δ^(13)C_(DIC)值介于-11.95‰^-7.61‰之间;通过端元混合模型估算的δ^(13)C_(DIC-rock)介于-14.24‰^-7.23‰之间.多雨期δ^(13)C_(DIC)值与δ^(13)C_(DIC-rock)值比较接近,少雨期δ^(13)C_(DIC)值明显重于δ^(13)C_(DIC-rock).δ^(13)C_(DIC)与δ^(13)C_(DIC-rock)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是由于受到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赵海娟赵海娟肖琼吴夏刘凡苗迎
关键词:水-岩作用硫酸侵蚀
高分辨率监测下的漓江省里断面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为了获得漓江流域不同季节生物地球化学昼夜动态变化过程、影响因素与规律,分别于2016年10月30日~11月1日(秋季)和2017年9月14~16日(夏季)对漓江流域省里断面进行了为期48 h的高分辨率在线监测和高频率取样工作,研究水体电导率(EC)、水温(T)、pH以及Ca^(2+)、HCO_3^-、NO_3^-等离子含量和溶解无机碳同位素(δ^(13)C_(DIC))等水化学参数的昼夜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同时评估水生植物对输入岩溶水生生态系统中溶解无机碳的固定量.结果表明:①省里断面水化学参数表现出显著的昼夜变化规律,T、pH、DO、SIC白天上升夜间下降,Ca^(2+)、HCO_3^-、EC、p(CO_2)白天降低夜晚上升且秋季昼夜变化幅度大于夏季.②SO_4^(2-)、NO_3^-、Cl^-、Na^+、K^+和Mg^(2+)等营养元素含量昼夜变化主要受水生植物代谢过程(同化作用)控制,呈现白天降低夜间升高的变化规律.同时,省里断面夏季营养元素昼夜变化幅度小于秋季.③省里断面溶解无机碳同位素(δ^(13)C_(DIC))主要受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控制,表现为白天偏重晚上偏轻的动态变化.受土壤根系和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强度和河流水文要素季节变化的影响,夏季省里断面δ^(13)C_(DIC)总体上偏轻于秋季,两者的平均值分别为-10. 08‰和-8. 90‰.④通过计算,实验期间省里断面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岩溶碳汇量日平均值为2. 12 mmol·L^(-1)和0. 94mmol·L^(-1),秋季比夏季具有更高的固碳效率.
王奇岗肖琼赵海娟王建力郭永丽张清华
关键词:生物地球化学高分辨率
漓江地表水体有机碳来源被引量:8
2017年
科学辨识河流有机碳来源是碳循环研究的关键.本文选取典型岩溶流域漓江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同位素示踪法、相关分析法、端元混合模型,利用碳稳定同位素、C/N对其2016年7~9月有机碳来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DIC浓度空间分布特征为:岩溶区>岩溶区与非岩溶区的混合区>非岩溶区;干流区DIC浓度从上游到下游递增,主要受控于流域碳酸盐岩的空间分布比例.(2)DOC是构成漓江水体TOC的主体,TOC来源以内源有机碳为主,内源碳浓度空间分布特征为:岩溶区>混合区>非岩溶区,可能与岩溶区水生植物丰茂、碳酸酐酶活性较强有关,TOC中内源碳的浓度介于1.02~5.14 mg·L^(-1),平均为2.54 mg·L^(-1);TOC中内源碳的比例空间分布差异不大,平均为73.07%.(3)POC浓度、POC中内源碳的浓度及POC中内源碳的比例空间分布差异不大,POC来源以外源碳为主,POC中内源有机碳浓度介于0.01~0.16 mg·L^(-1),平均为0.05mg·L^(-1),水生生物量对漓江流域POC贡献平均为17.31%.(4)DOC浓度及内源DOC浓度空间分布均为:岩溶区>混合区>非岩溶区,DOC主要来源于水生生物的初级生产力,DOC中内源碳的浓度介于0.97~5.10 mg·L^(-1),平均为2.48 mg·L^(-1);DOC中内源碳的比例空间分布差异不大,平均为79.51%.研究水生光合生物对流域有机碳的影响,可以为岩溶碳汇稳定性科学问题的解答提供基础.
赵海娟肖琼吴夏刘凡苗迎蒋勇军
关键词:碳稳定同位素C/N溶解有机碳颗粒有机碳
漓江段地表水体旱季硝酸盐动态变化特征及其来源被引量:8
2018年
2016年9月28日至12月28日期间对漓江段13个断面地表水进行取样,取样频率为半月1次,分析硝酸盐在旱季期间漓江段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15)N和^(18)O同位素技术分析漓江段硝酸盐的来源.结果表明:(1)漓江水体中硝酸盐浓度范围为0.46~18.48 mg·L^(-1),平均值为6.18 mg·L^(-1),对比中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中规定的硝酸盐浓度(10mg·L^(-1)),旱季漓江水体中硝酸盐污染程度处于较低水平.(2)9~12月期间漓江各断面处硝酸盐浓度呈现缓慢递增趋势,主要受旱季降雨量、径流量及人类活动强度而变化;硝酸盐浓度自漓江上游至下游表现出"增-减-增"的变化趋势,主要是污染物逐段汇入且汇入量不断增加的结果.(3)旱季漓江水体中硝酸盐的主要来源为土壤有机氮、人畜粪便和污水排放的混合源,主要来源于居民生活污水、人畜粪便等.(4)为了更好地保护漓江水质,建议加大城市排污管网的建设、修建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及污水排放标准,加强旅游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宣传,提高游客环境保护意识.
苗迎章程肖琼赵海娟李成习
关键词:硝酸盐
一种利用原位微生物培养法检测水样中RDOC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利用原位微生物培养法检测水样中RDOC的装置,包括电池、真空泵、抽滤装置和反应装置;所述电池通过供电线路连接并向所述真空泵提供电能;所述抽滤装置中间位置设有滤膜,其内对应所述滤膜的上方装放有水样;所述真...
肖琼贺秋芳赵海娟
文献传递
岩溶区地表水体惰性有机碳研究被引量:7
2020年
岩溶作用所产生的岩溶碳汇对全球碳循环有着重要的影响.岩溶水生生物通过CO2富集机制(CCM)固定岩溶水中的HCO-3,将其转化为有机碳.惰性有机碳(RDOC)为水生生物和微生物不能利用和降解的溶解性有机碳.RDOC长时间滞留水体,形成稳定碳汇.多次培养实验发现可以用原位微生物法对岩溶区地表水中的RDOC进行检测.以桂林漓江为对象,研究由外源水补给并流经岩溶峰林平原区的岩溶地表水中的RDOC及其相关因子,结果显示:1)漓江水中Ca2+,HCO-3浓度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升高,表明外源水进入岩溶区,发生了岩溶作用.漓江水的C/N为6.29~10.50,表明水中有机碳的来源为外源水和水生生物作用.受岩溶作用和水生生物光合作用双重影响,δ^13C-DIC值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偏正,水生生物优先利用无机碳中的12C使得δ^13C-POC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偏负.C/N与δ^13C-DIC、 δ^13C-POC的变化以及相关性体现了岩溶地表水体中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相关联;2)岩溶区地表水中检测出RDOC且浓度远大于非岩溶区,RDOC浓度的时空变化与水生生物利用岩溶作用所产生的HCO-3有关.漓江地表水中DOC、BDOC、RDOC浓度与HCO-3浓度变化趋势一致,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升高,下游L6(岩溶区)RDOC浓度为上游L1(非岩溶区)的3倍,在季节上表现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RDOC的含量平均占水体中DOC含量的78%左右,体现了岩溶作用强度和水生生物活动对岩溶地表水中RDOC的影响;3)结合流量数据计算RDOC通量:桂林水文站RDOC的通量为0.75×10^7 kg/a,阳朔水文站的RDOC通量为1.3×10^7 kg/a,是桂林水文站断面的1.7倍.
肖琼赵海娟章程章程吴夏
一种利用原位微生物培养法检测水样中RDOC含量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原位微生物培养法检测水样中RDOC含量的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步骤一,准备器具,并进行无菌处理;步骤二,采集水样,并通过棕色瓶收集水样滤液,备用;步骤三,接种液的制备;步骤四,培养水样滤液得到培养液;步...
肖琼贺秋芳赵海娟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