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丹丹

作品数:4 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土壤
  • 2篇杉木
  • 2篇林分
  • 1篇有机氮
  • 1篇有效性
  • 1篇溶解性有机氮
  • 1篇杉木人工林
  • 1篇生物群落
  • 1篇水分
  • 1篇特征指标
  • 1篇土壤氮
  • 1篇土壤水
  • 1篇土壤水分
  • 1篇土壤酸化
  • 1篇土壤微生物
  • 1篇土壤微生物群...
  • 1篇群落
  • 1篇人工林
  • 1篇微生物
  • 1篇微生物群落

机构

  • 4篇安徽农业大学

作者

  • 4篇徐小牛
  • 4篇张丹丹
  • 3篇张莎莎
  • 2篇王会荣
  • 1篇杨春
  • 1篇李婧
  • 1篇傅欣蕾

传媒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杉木成熟林细根形态与功能特征的海拔梯度变异特点被引量:13
2020年
为探究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在安徽省金寨县天马国家自然保护区,以不同海拔高度(750、850、1000、1150 m)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成熟林为对象,采用土钻法获取土壤细根样品,分别测定了不同海拔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20—30 cm)土壤细根生物量、形态特征参数和碳氮含量。结果表明:(1)随海拔梯度增加,0—3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比根长、表面积密度、体积密度均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在海拔750 m生物量最大,其余指标在海拔1150 m最大;随土层深度增加,同一海拔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表面积密度、体积密度均呈减少趋势。(2)随海拔梯度增加,0—30 cm土层细根C和N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C/N比呈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趋势;随土层深度增加,同一海拔细根C含量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N含量呈降低趋势,C/N比呈上升趋势。(3)细根N含量与生物量、根长密度和体积密度显著正相关,C/N比与生物量、根长密度、表面积密度和体积密度极显著负相关。(4)土壤水分对细根生物量及其形态指标影响显著。
李爱琴张莎莎王会荣张丹丹赵晓雅关梦冉徐小牛
关键词:杉木海拔梯度细根生物量土壤水分
安徽查湾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不同林分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被引量:1
2017年
为探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林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在安徽祁门县查湾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分别选择以甜槠(Castanopsis eyrei(Champ.)Tutch.)为单一优势种的林分P1,以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Thunb.)Oerst.)、甜槠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为优势种的林分P2,各设置3个重复样地,采用Biolog方法探讨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与林分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林分P2土壤养分(铵态氮、硝态氮、可溶性有机碳氮)均高于林分P1,但没有显著差异(P>0.05);两种林分0~10 cm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明显高于10~20 cm土层。培养48 h后,林分P2的0~10 cm与10~20 cm土层AWCD均大于P1,并且0~10 cm土层差异较大,但不同土层AWCD在两种林分之间均未达到显著差异(P>0.05)。林分P2 0~10 cm土层AWCD、Shannon指数(H')、Simpson指数(D)、Mclntosh指数(U)和丰富度指数(S)均高于林分P1,林分P2的H'与D显著高于林分P1(P=0.03,P=0.02),但10~20 cm土层所有功能参数在P1与P2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0~10 cm土层,林分P1土壤微生物对醇类和糖类利用率较高,林分P2对糖类和酯类利用率较高。10~20 cm土层,林分P1对醇类利用率较高,林分P2对胺类和醇类利用率较高。冗余分析(RDA)显示,铵氮、林分胸高断面积、林分丰富度指数、土壤含水率、溶解性有机碳(DOC)及溶解性氮(DN)对微生物碳源利用影响较大。其中,铵氮、林分丰富度指数、含水率、DN几乎与所有碳源代谢呈正相关。林分结构因子除林分丰富度指数外均与所有碳源代谢呈负相关;蒙特卡罗置换实验显示林分胸高断面积与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呈显著负相关(r2=0.42,P=0.02)。以上结果说明亚热带北部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受林分结构的制约。
戴允泽傅欣蕾张莎莎关梦冉张丹丹徐小牛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群落林分因子
氮添加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氮有效性、溶解性有机氮和酸化的影响被引量:17
2019年
【目的】研究氮添加条件下杉木人工林土壤氮有效性、溶解性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和pH值的变化规律,为氮沉降后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安徽省庐江县洋河村林场11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定对照(CK,0 kg/(hm^2·年))和氮添加(N,100 kg/(hm^2·年))处理,通过测定2013-2015年连续3年氮添加后土壤不同土层(0~10和10~30 cm)和月份的氮有效性、DON和pH值,研究氮添加条件下土壤氮有效性、DON和pH值的变化特征。【结果】(1)与对照相比,氮添加处理显著促进了土壤有效氮含量的增加(P<0.05),0~10 cm土层较10~30 cm土层对氮添加的响应更为敏感,且硝态氮(NO3-N)为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效氮的主要存在形式(64.8%)。(2)与对照相比,氮添加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氮有效性和溶解性有机氮含量(P<0.05),不同月份氮有效性和溶解性有机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且它们的变化幅度在不同土层存在明显差异。(3)与对照相比,氮添加处理降低了土壤pH值,不同月份pH差异显著(P<0.05),pH总体上表现为1月和3月较高,7月和9月较低,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上升。(4)与土壤硝态氮和溶解性有机氮含量相比,增加相同程度的铵态氮后,土壤pH值降低的幅度更大,酸化程度更强。【结论】氮添加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氮有效性和溶解性有机氮的增加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且影响程度在月份和土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氮添加降低了土壤pH值,相较硝态氮和溶解性有机氮而言,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增加更能引起土壤的酸化。
张丹丹李婧郭琪张浩伟杨春徐小牛
关键词:杉木人工林溶解性有机氮土壤酸化
混交对林分生长影响的Meta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究混交对林分生长的影响,为混交林营造和科学经营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整理了246篇文献617条数据进行Meta分析,通过亚组分析探讨不同混交树种类型(阔叶混交、针灌混交、针阔混交、针叶混交和竹针混交)、混交比例(指目的树种株数占混交林总株数的比例,分为≥0.1~<0.2、≥0.2~<0.4、≥0.4~<0.6、≥0.6~<0.8和≥0.8~<0.9)、林龄(≤9 a、10~19 a、20~29 a、30~39 a和≥40 a)和海拔梯度(<400 m、≥400~<800 m、≥800~<1200 m、≥1200~<1600 m和≥1600~<2000 m)对混交林中目的树种胸径、树高、林分蓄积量及生物量生长的影响。【结果】混交对目的树种的胸径、树高、林分蓄积量以及生物量累积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不同树种类型的混交林对林分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针灌混交效益最大;不同混交比例对林分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混交比例≥0.1~<0.8时显著促进林分生长,而混交比例≥0.8~<0.9时对树高生长、林分蓄积量和生物量的积累有一定抑制作用;混交对不同林龄林分的影响差异显著,随着林龄增大,混交对目的树种胸径生长和林分生物量累积的促进作用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这与林木连年生长量变化特征一致,但混交对目的树种树高生长和林分蓄积量的促进作用随林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不同海拔梯度下,混交对林分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随海拔上升,混交对林分生长的促进作用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海拔≥1200~<1600 m时促进作用最大。【结论】混交对林分生长有促进作用,不同的混交树种类型、混交比例、林龄及海拔对混交效应的影响均差异显著。
王会荣关梦冉张莎莎李爱琴张丹丹赵晓雅徐小牛
关键词:混交林META分析混交比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