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心房
  • 3篇心房颤动
  • 3篇房颤
  • 2篇心血管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病
  • 2篇阵发
  • 2篇阵发性
  • 2篇阵发性心房颤...
  • 2篇社区获得性
  • 2篇社区获得性耐...
  • 2篇葡萄球菌
  • 2篇球菌
  • 2篇消融
  • 2篇耐甲氧西林
  • 2篇耐甲氧西林金...
  • 2篇金黄色葡萄球...
  • 2篇黄色葡萄球菌
  • 2篇获得性
  • 2篇甲氧西林

机构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王宇星
  • 3篇杨新春
  • 2篇曹彬
  • 2篇尹先东
  • 2篇刘颖梅
  • 2篇谷丽
  • 2篇刘小青
  • 2篇郭娜
  • 1篇田颖
  • 1篇刘波
  • 1篇张大鹏
  • 1篇刘兴鹏
  • 1篇王彦江
  • 1篇王欣
  • 1篇王乐丰
  • 1篇石亮
  • 1篇何树楠

传媒

  • 1篇河北医学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2014全国...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成人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CA-MRSA)肺炎一例
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CA-MRSA)肺炎已经引起关注。但是在我国仍然很罕见。这里我们报告了1例在2014年流感季节既往健康的成人发生的CA-MRSA肺炎病例,临床表现为进展迅速的坏死性肺炎合并Ⅰ型呼吸衰竭...
谷丽郭娜周飞王宇星郭萌萌刘颖梅曹彬
文献传递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与长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关系被引量:22
2020年
目的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被认为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相关。文中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房颤动的发生与长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在北京朝阳医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483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并根据急性梗死后是否发生房颤分为房颤组(n=52)和非房颤组(n=431)。临床主要终点事件为长期心血管不良复合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和急性心衰发作或缺血性脑卒中入院;次要终点事件定义为30 d内心血管死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COX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新发房颤与心血管死亡及不良事件的关系。结果相比于非房颤组,房颤组患者年龄更高[(62.2±12.6)岁vs(69.8±10.5)岁],总胆固醇[(4.6±1.1)mmol/L vs(4.0±0.9)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9±0.9)mmol/L vs(2.4±0.9)mmol/L]、射血分数更低[(59.2±11.3)vs(49.9±9.3)%],超敏C反应蛋白[5.2(2.2,11.0)mg/L vs 10.0(3.2,12.8)mg/L]、红细胞沉降率[7(4,15)mm/h vs 12(5.5,23.5)mm/h]、肌酐[75.8(64.5,88.0)μmol/L vs 96.5(69.3,143.1)μmol/L]、肌钙蛋白I[27.7(8.6,71.3)ng/mL vs 74.2(21.1,168.1)ng/mL]、SYNTAX积分以及GRACE积分均较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新发房颤、年龄、超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入院肌酐水平、空腹血糖以及冠状动脉SYNTAX评分均为30 d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COX回归分析中发现新发房颤与长期心血管死亡、急性心衰发作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复合不良终点有关(HR=3.709,P<0.05)。新发心房颤动可提高GRACE评分预测临床预后效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88 vs 0.767,P=0.08)。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急诊PCI术后新发心房颤动与30 d心血管死亡以及长期临床心血管不良事件有关。但新发房颤并不能增加GRACE评分预测价值。
王宇星李闯高元丰王欣王乐丰杨新春张大鹏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多支血管病变
成人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CA-MRSA)肺炎一例
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CA-MRSA)肺炎已经引起关注。但是在我国仍然很罕见。这里我们报告了1例在2014年流感季节既往健康的成人发生的CA-MRSA肺炎病例,临床表现为进展迅速的坏死性肺炎合并I型呼吸衰竭...
谷丽郭娜周飞王宇星郭萌萌刘颖梅曹彬
单极电图指导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
尹先东刘小青王宇星邓文宁杨新春
应用压力感知消融导管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报道应用压力感知消融导管进行环肺静脉隔离术(CPVI)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远期疗效。方法总计连续206例非瓣膜病性阵发性房颤患者,其中前103例接受非压力感知的冷盐水灌注射频导管消融(对照组),后103例接受压力感知的冷盐水灌注射频导管消融(ST组)。两组的消融策略均为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的CPVI。对比两组放电时间、X线透视时间,每例患者的随访时间均为18个月。结果随访18个月,ST组(92/103)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6/103)成功率(89.3%vs 73.8%,P=0.004)。14例术后复发患者接受了再次导管消融术,其中ST导管组5例,对照导管组9例。前者的肺静脉传导远期恢复率显著低于后者[30%(6/20)vs 63.9%(23/36),P=0.025]。对影响单次消融手术成功率的多因素进行分析显示,术中使用ST导管为影响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P=0.006;OR 2.9;95%CI 1.35~6.23)。结论和非压力感知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相比,使用具有压力感知功能的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对阵发性房颤患者进行CPVI具有更低的肺静脉传导恢复率和更高的随访成功率。
何树楠田颖石亮王彦江王宇星尹先东刘小青杨新春刘兴鹏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阵发性心房颤动
心电图V1导联P波终末电势对冠心病患者脑卒中的影响
2022年
目的:分析心电图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V1)对冠心病患者脑卒中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2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12导联心电图和心脏磁共振检查。依据PTFV1水平对122例患者进行分组,其中A组(>-0.03mm·s,n=42)、B组(P波直立,以0计算,n=40)、C组(≤-0.03mm·s,n=40)。对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LA和LV结构和功能参数、肺主动脉主干内径和右心房/室结构、血清相关指标水平、随访8个月的冠心病、脑卒中事件进行比较,并Logistic分析冠心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相关因素。结果:与C组比较,A组和B组的LA Vmin指数水平均降低,LAEF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A组和B组的右心房心尖四腔短径、右心室短轴流出道内径、右心室心尖四腔长径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A组和B组的血清IMD、Salusin-α水平均升高,血清CysC、CST、NT-proBNP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8个月,C组的冠心病事件发生率为10%,脑卒中事件发生率为5%,与C组相比,A组和B组的冠心病事件和脑卒中事件发生率均降低,。PTFV1、右心房心尖四腔短径、右心室短轴流出道内径、右心室心尖四腔长径为冠心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PTFV1≤-0.03mm·s是冠心病患者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可帮助预测冠心病患者脑卒中的发生。
张晓成高元丰刘波王宇星
关键词:冠心病脑卒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