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燕
- 作品数:4 被引量:19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院长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82例临床特点及疗效预后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分析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mixed phenotype acute leukemia,MPAL)的生物学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依据1998年欧洲白血病免疫分型小组(EGIL)或2008年WHO血液肿瘤诊断标准,回顾性分析我中心82例双表型急性白血病(biphenotypic acute leukaemia,BAL)或MPAL患者资料,可进行疗效分析者75例,分析不同诱导及巩固治疗方案的疗效,从而探讨影响该类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MPAL患者中兼顾淋系和髓系的混合样方案完全缓解率为66.7%(20/30),急淋样方案完全缓解率为51.9%(14/27),急髓样方案完全缓解率为16.7%(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47、21、16个月,3年的总生存(OS)率分别为(59.8±10.0)%、(41.2±10.4)%、(38.8±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9)。45例诱导化疗后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其余30例则接受单纯化疗,移植组与单纯化疗组3年的OS率分别为(61.7±7.6)%、(22.3±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3年的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59.7±7.6)%、(19.3±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采用急淋样方案或淋系、髓系的混合样方案可提高其缓解率,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提高MPAL患者的远期生存。
- 杨春燕高雅许影朱东茂张银田李威儒平宝红
- 关键词:化疗方案免疫表型
-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比较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比较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 AMSC)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 BMSC)对异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为临床应用h AMSC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酶消化法和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别分离出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SC),获取第4代细胞,建立MSC与经植物血凝素(PHA)刺激的异体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共培养体系,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比较两种不同共培养体系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采用ELISA法比较两种MSC共培养体系中细胞因子白介素2(IL-2)及白介素10(IL-10)的分泌水平。结果 (1)h AMSC+PBMC+PHA、h BMSC+PBMC+PHA共培养组Treg、Th2、Tc2细胞亚群的比例均较PBMC+PHA组明显上升(P<0.05),Th1、Tc1细胞亚群的比例均较PBMC+PHA组明显下降(P<0.05),且h AMSC+PBMC+PHA、h BMSC+PBMC+PHA共培养组T细胞亚群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ELISA结果提示,与PBMC+PHA组相比,h AMSC+PBMC+PHA、h BMSC+PHA+PBMC共培养组上清液中IL-2的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h AMSC+PBMC+PHA、h BMSC+PHA+PBMC共培养组上清液中IL-10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h AMSC+PBMC+PHA、h BMSC+PBMC+PHA共培养组上清液中IL-2、IL-10含量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 AMSC、h BMSC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具有相似的免疫调节功能,提示h AMSC可能为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 宋洁高雅卓伟彬杨春燕许影平宝红孙海涛
- 关键词: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淋巴细胞白介素2白介素10免疫调节
- 干扰素γ对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及炎性因子分泌的影响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研究干扰素γ(IFN-γ)对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的增殖、凋亡及相关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方法在hAMSCs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IFN-γ,之后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CCK-8)检测hAMSCs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FCM)检测48 h时hAMSCs的凋亡情况,ELISA检测上清中炎性因子可溶性白细胞抗原G(sHLA-G)、前列腺素E2(PGE-2)分泌水平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犬尿氨酸(KYN)代谢含量。结果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无IFN-γ组和含不同浓度IFN-γ组中hAMSCs的增殖从第1天至第4天,均快速生长,随后生长速度减慢;FCM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100 ng/mL IFN-γ培养组和无IFN-γ组相比,hAMSCs无明显凋亡(P=0.78);不同浓度10~100 ng/mL IFN-γ组同无IFN-γ组比较,PGE-2、sHLA-G分泌水平显著增加(P <0.05),同时吲哚胺2,3-二氧化酶(IDO)分解色氨酸的代谢产物KYN水平显著增加(P <0.05),IDO酶活性增强。结论 IFN-γ在不影响hAMSCs增殖生长的条件下,促进PGE-2、sHLA-G分泌,增强IDO酶活性,为hAMSCs防治移植物抗宿主病提供理论依据。
- 许影高雅杨春燕朱东茂张银田李威儒平宝红
- 关键词: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干扰素Γ炎性因子
- 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分析:46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分析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院46例资料完整的成人HPS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转归。结果 46例患者中明确诊断肿瘤相关HPS 19例,感染相关性HPS 11例,10例行PET-CT考虑恶性淋巴瘤可能,6例病因不明。HPS-2004诊断标准中各指标的符合率分别为:发热100%,铁蛋白升高100%,两系或三系血细胞减少93.48%,脾大91.30%,噬血现象84.78%,低纤维蛋白原血症67.39%,高甘油三脂血症54.05%。比较肿瘤、感染、病因不明HPS 3组患者初诊时各实验室指标,Ferr、β2M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初诊时各实验室指标,TG、LDH、Fbg水平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继发性HPS与多种潜在疾病有关,多伴有EB病毒感染,明确病因中以恶性肿瘤,尤其是NK/T细胞淋巴瘤为主要诱因。在HPS-2004的诊断标准中,发热、铁蛋白升高、血细胞减少灵敏性较高,HPS预后凶险,病死率高,尽快明确诊断至关重要,应早期采取针对性治疗,争取短期内控制病情。
- 卓伟彬高雅杨春燕许影张银田朱东茂平宝红
- 关键词:噬血细胞综合征预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