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健
- 作品数:4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抗菌缝线在胃肠道肿瘤手术腹壁切口缝合中应用效果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比较可吸收抗菌缝线与非吸收缝线在胃肠道肿瘤腹壁切口缝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胃肠道肿瘤患者131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68例采用可吸收抗菌薇乔缝线皮内缝合关腹,对照组63例采用非吸收泰丝缝线常规关腹,观察2组术后切口感染、切口疼痛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及外观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感染、切口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切口疼痛轻、住院时间短(P<0.05);观察组皮内缝合无残留缝针瘢痕,切口较对照组美观。结论使用可吸收抗菌缝线缝合胃肠道肿瘤腹壁切口具有美容效果,且可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术后疼痛。
- 龚健孟红波宋振顺沈通一
- 关键词:胃肠道肿瘤疗效观察
- 血小板裂解液替代胎牛血清培养间充质干细胞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观察人血小板裂解液(HPL)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的形态、增殖、表面标志、诱导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取正常足月妊娠产妇脐带血,离心后收集血沉棕黄层及血清按4:1混合后-20℃冻存,反复冻融2次后制成HPL,按10%比例加入培养基。分离获得UC-MSCs,在含10%HPL或10%胎牛血清(FBS)的培养基中培养,比较培养30d所获得的累积倍增级、最大传代代数所获得的细胞数及第3代细胞6孔板中培养6d所获得的细胞量;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HPL对培养细胞的表面标志的影响;观察HPL对培养细胞的成骨、成脂及成软骨诱导分化能力的影响。结果HPL或FBS培养的UC-MSCs形态相同,均为长梭形,传至第3代形态无明显改变。在HPL或FBS中培养30d所获得的累积倍增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L培养的细胞在第10代的细胞量[(7.5±0.4)X10^6个]明显多于10%FBS组[(4.34±0.2)×10^6个];第3代UC-MSCs在6孔板培养6d后,HPL组所得细胞数明显多于FBS组(P〈0.05)。流式结果显示,UC-MSCs表面高表达CD44、CD73、CD90、CD105,不表达或低表达CD11b、CD19、CD31、CD34、CD45及人类白细胞抗原DR基因(HLA-DR)。与10%FBS培养的UC—MSCs比较,10%HPL培养并未影响其表面标记的表达。HPL或FBS培养的UC-MSCs均能进行三系诱导分化,其分化能力无明显差异。结论HPL可以代替FBS来进行培养和扩增UC-MSCs。在保持其形态、表面标志、分化能力不变的情况下,UC-MSCs在HPL环境下增殖更快。
- 华杰龚健何志刚徐斌杨庭松宋振顺
-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经旁分泌作用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被引量:2
- 2015年
- 研究结果显示,间充质干细胞(MSCs)可能主要通过旁分泌作用修复组织损伤,我们通过经体外培养扩增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探讨UC-MSCs通过旁分泌作用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
- 何志刚钱道海华杰龚健魏咯林升平徐承雷宋振顺
-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重症急性胰腺炎分泌作用体外培养扩增
- 腹腔镜下切除胃血管球瘤1例报告被引量:2
- 2014年
- 血管球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小型血管瘤,多位于皮下或浅表软组织内。我院2011年于腹腔镜手术中意外发现并切除胃血管球瘤1例。报告如下。1病历简介病人女,59岁。2011-09-15因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入院。1974年曾患乙型肝炎,2001年前曾行阑尾切除术。实验室检查:乙肝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为阳性;癌胚抗原6.02μg/L。上腹部CT:肝脏多发低密度灶,慢性胆囊炎,胆囊多发结石。入院第3天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 龚健孟红波华杰周波钱明平宋振顺
- 关键词:胃血管球瘤免疫组化腹腔镜